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目的为探讨父母控制与4—6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间的联系。通过对421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对小学生的控制上,父母心理控制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而父母行为控制处于中等水平;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的关系呈负相关,与律己维度呈现正相关;父母行为控制水平高,与学生情感维度呈现正相关,与利群维度和超越维度呈现负相关。可见,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明显受父母控制的影响,父母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积极心理品质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关键词:父母控制 积极心理品质 4—6年级学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60
一、引言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特质。
积极心理品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品质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更高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会带来更好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保障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教育干预,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心理和谐和抗逆力,降低抑郁症状。
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情感温暖能正向预测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以及总体水平,父母的拒绝否认或严厉惩罚与公正、情感、人际等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关怀能正向预测中学生全部积极心理品質,而母亲和父亲的冷漠拒绝可以负向预测中学生大部分积极心理品质。但是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的过度偏爱却能正向预测积极心理品质如认知、人际和超越维度。因此,影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中,父母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有着正向或负向的预测。
二、调研与结果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江津区三所小学中4—6年级的儿童进行调查,通过整理42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
1.父母控制的基本特点
在对小学生的控制上,父母心理控制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M=2.67),而父母行为控制处于中等的控制水平(M=3.53),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低于父母行为控制水平。4—6年级的男生和女生的父母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父母对男生心理控制的行为要多于对女生心理控制的行为,父母对男生行为控制的要求要低于对女生行为控制的
要求。
2. 4—6年级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点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平均分为3.58,因此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处于中等偏高阶段。为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详细状况,我们依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六项维度进行调查。可以看出4—6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在超越维度、律己维度有明显的高水平,而在认知维度、利群维度上处于高水平中的较低水平,在意志维度、情感维度上处于中等水平。
3. 4—6年级学生父母控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父母控制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间的相关联系十分明显。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与学生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的关系呈负相关,与律己维度呈现正相关;父母行为控制水平与学生情感维度呈现正相关,与利群维度和超越维度呈现负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会对小学生的情感维度中的爱与友善造成消极影响,会对超越维度中心灵感触和幽默风趣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反观高水平的父母行为控制,会对学生造成情感维度和律己维度的正面影响,但会对利群维度中的领导力和合作力还有超越维度造成负面影响。
4.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发现,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水平明显受父母控制影响,两者联系密切。父母控制会在直接和间接上影响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父母心理控制在高水平的阶段上,会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造成消极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父母行为控制会造成小学生消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当小学生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会给予严厉批评,这会让小学生产生内疚感和焦虑感。但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小学生会将父母的标准变为自己的内在标准,所以往往会造成部分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正向发展,这也正好符合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子女更可能把父母行为控制看作是父母关心自己的表现这一情况。而父母控制对小学生利群维度中的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消极影响,证实了父母的不当控制可能会造成子女负面心理的增加,如焦虑、低自尊或心理危机的发生。
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水平是处于较高的位置,但同时小学生的认知维度低,说明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力水平低,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在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上高水平所导致的。父母会在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教育目的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水平,以此让儿童产生内疚感。因此,较高的父母心理控制会对超越维度上有负面的影响。父母较高的行为控制并不会对学生情感维度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会被认为是父母关爱自己的表现。但是高水平的父母行为控制会造成对小学生超越维度的消极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父母过度的行为控制,造成儿童行为的僵硬。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 甘秀英、阳作香、李会霞、幸维莉、伍清文《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第7期。
关键词:父母控制 积极心理品质 4—6年级学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60
一、引言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特质。
积极心理品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品质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更高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会带来更好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适应,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保障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教育干预,可以提升主观幸福感、心理和谐和抗逆力,降低抑郁症状。
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情感温暖能正向预测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以及总体水平,父母的拒绝否认或严厉惩罚与公正、情感、人际等积极心理品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关怀能正向预测中学生全部积极心理品質,而母亲和父亲的冷漠拒绝可以负向预测中学生大部分积极心理品质。但是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的过度偏爱却能正向预测积极心理品质如认知、人际和超越维度。因此,影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中,父母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有着正向或负向的预测。
二、调研与结果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江津区三所小学中4—6年级的儿童进行调查,通过整理42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
1.父母控制的基本特点
在对小学生的控制上,父母心理控制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M=2.67),而父母行为控制处于中等的控制水平(M=3.53),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低于父母行为控制水平。4—6年级的男生和女生的父母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父母对男生心理控制的行为要多于对女生心理控制的行为,父母对男生行为控制的要求要低于对女生行为控制的
要求。
2. 4—6年级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点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平均分为3.58,因此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处于中等偏高阶段。为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详细状况,我们依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六项维度进行调查。可以看出4—6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在超越维度、律己维度有明显的高水平,而在认知维度、利群维度上处于高水平中的较低水平,在意志维度、情感维度上处于中等水平。
3. 4—6年级学生父母控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父母控制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间的相关联系十分明显。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与学生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的关系呈负相关,与律己维度呈现正相关;父母行为控制水平与学生情感维度呈现正相关,与利群维度和超越维度呈现负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会对小学生的情感维度中的爱与友善造成消极影响,会对超越维度中心灵感触和幽默风趣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反观高水平的父母行为控制,会对学生造成情感维度和律己维度的正面影响,但会对利群维度中的领导力和合作力还有超越维度造成负面影响。
4.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发现,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水平明显受父母控制影响,两者联系密切。父母控制会在直接和间接上影响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父母心理控制在高水平的阶段上,会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造成消极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父母行为控制会造成小学生消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当小学生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会给予严厉批评,这会让小学生产生内疚感和焦虑感。但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小学生会将父母的标准变为自己的内在标准,所以往往会造成部分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正向发展,这也正好符合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子女更可能把父母行为控制看作是父母关心自己的表现这一情况。而父母控制对小学生利群维度中的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消极影响,证实了父母的不当控制可能会造成子女负面心理的增加,如焦虑、低自尊或心理危机的发生。
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水平是处于较高的位置,但同时小学生的认知维度低,说明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力水平低,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在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上高水平所导致的。父母会在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教育目的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水平,以此让儿童产生内疚感。因此,较高的父母心理控制会对超越维度上有负面的影响。父母较高的行为控制并不会对学生情感维度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会被认为是父母关爱自己的表现。但是高水平的父母行为控制会造成对小学生超越维度的消极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父母过度的行为控制,造成儿童行为的僵硬。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 甘秀英、阳作香、李会霞、幸维莉、伍清文《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