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就是习作教学,因此教师们都在努力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很多教师尽管在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语文 习作教学 提高
一、结合新课标要求,把握适度习作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常的习作课教学中,老师常常为了贴近并有利于中考,适应考试的需要。注重习作训练的短期效应,忽视了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客观过程。追求短期出效果,快速出效果,以牺牲学生写作兴趣为代价,人为地圈定题材范围,并提出完全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习作要求,只要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就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错位。教师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习作思维,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习作表达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客观事物、广阔社会的观察、思维和理解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写作潜力的挖掘和开发。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在三年初中语文习作训练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为重点。习作训练既要拟定长远计划,也要制定短期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确定阶段训练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二、克服畏难心理,同时激发习作兴趣
初中学生面对习作训练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存在这种心理主要源于自己对有限的生活圈内的人、事、物缺乏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拓展和延伸;学生对人、事、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现象表面,缺少对各种事物之间联系的归纳和概括,感性知识强于理性思考;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名言警句、精美短语的积累也不够;课外阅读少,在自己的头脑里,缺乏写作的材料,也就是素材;习作方法单一,对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缺少整体把握,即使心里有很多想说的话,能理出思路,但受限于表达,也不能清楚、有序、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具体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首先就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种畏难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呢?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的兴趣源。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认知兴趣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并根据兴趣点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体会和感受。
第二,从活动入手,广泛开展语文课外兴趣活动。教师可引导他们写出活动的过程,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节叙述出来,写出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感悟。
第三,组织学生参与习作评改。学生参与习作的互评互改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发现自我习作的长处和不足,便于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四,增加学生习作展示的机会,增设学生习作展示的平台,广泛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每次习作讲评,尽量多的选取范文予以积极评价;开设学生习作园地,把每次的优秀习作在园地中展示出来。
三、习作训练与阅读相结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这一套语文教材,有着很强的系统性,特别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集知识性、生动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选取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篇目,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排学习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散文诗和散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有趣,符合学生阅读口吻,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把握语言的、人物的、情节的特点;小说的内容、人物、语言、情节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发掘,学会了分析和思考,增强了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对此,在辅导学生习作训练时,教师把这一发展的脉络梳理出来,浅显地加以分析并用以而指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升华主题,学习课文是怎样选取材料刻画人物而表现人物性格的;课文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怎样在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性格的人,他们的语言有何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写出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的语言等。这样以范文为例借以指导学生的习作训练,有水到渠成之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学生读过的文章,熟悉的段落为例加以指导,才更易于学生接受,乐于学生接受。因此,习作训练要紧密联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以教材为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写出有别于教材内容,具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文章。
四、习作训练与生活相结合
在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是提示学生习作组织材料最为常用的方法。而学生最熟悉的人、事、物在哪里?就在学生自己家乡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了解家乡的传统生活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习作丰富素材来源的重要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原生态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源,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要把自己获取的知识完整、具体而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当然也离不开习作常用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如果机械地进行写作方法的传授,学生不仅难以接受,效果不明显,而且导致束缚学生思维,造成学生习作生搬硬套,即使写出的文章也是缺少灵性,缺乏生动的。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听到的传说故事,看到的文物古迹记录下来。同时将现存的材料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记叙,如何描写,怎样议论,以实例进行下水习作。这样做的结果,把抽象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浅显化了,在顺其自然的示范中,学生学到了习作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要将自己熟悉的材料变为文字,他们有话可说了,写出的文章情节清楚,内容具体,语言自然不乏生动。因此,阅读家乡传统生活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而且通过写家乡的人和事,使他们感觉到习作易写,好写,增强写作的信心,最终达到乐写。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概括的习惯,为进一步拓宽写作思路,激发创作热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 习作教学 提高
一、结合新课标要求,把握适度习作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常的习作课教学中,老师常常为了贴近并有利于中考,适应考试的需要。注重习作训练的短期效应,忽视了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客观过程。追求短期出效果,快速出效果,以牺牲学生写作兴趣为代价,人为地圈定题材范围,并提出完全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习作要求,只要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就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错位。教师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习作思维,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习作表达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客观事物、广阔社会的观察、思维和理解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写作潜力的挖掘和开发。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在三年初中语文习作训练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为重点。习作训练既要拟定长远计划,也要制定短期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确定阶段训练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二、克服畏难心理,同时激发习作兴趣
初中学生面对习作训练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存在这种心理主要源于自己对有限的生活圈内的人、事、物缺乏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拓展和延伸;学生对人、事、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现象表面,缺少对各种事物之间联系的归纳和概括,感性知识强于理性思考;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名言警句、精美短语的积累也不够;课外阅读少,在自己的头脑里,缺乏写作的材料,也就是素材;习作方法单一,对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缺少整体把握,即使心里有很多想说的话,能理出思路,但受限于表达,也不能清楚、有序、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具体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首先就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种畏难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呢?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的兴趣源。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认知兴趣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并根据兴趣点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体会和感受。
第二,从活动入手,广泛开展语文课外兴趣活动。教师可引导他们写出活动的过程,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节叙述出来,写出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感悟。
第三,组织学生参与习作评改。学生参与习作的互评互改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发现自我习作的长处和不足,便于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四,增加学生习作展示的机会,增设学生习作展示的平台,广泛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每次习作讲评,尽量多的选取范文予以积极评价;开设学生习作园地,把每次的优秀习作在园地中展示出来。
三、习作训练与阅读相结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这一套语文教材,有着很强的系统性,特别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集知识性、生动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选取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篇目,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排学习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散文诗和散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有趣,符合学生阅读口吻,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把握语言的、人物的、情节的特点;小说的内容、人物、语言、情节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发掘,学会了分析和思考,增强了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对此,在辅导学生习作训练时,教师把这一发展的脉络梳理出来,浅显地加以分析并用以而指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升华主题,学习课文是怎样选取材料刻画人物而表现人物性格的;课文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怎样在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性格的人,他们的语言有何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写出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的语言等。这样以范文为例借以指导学生的习作训练,有水到渠成之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学生读过的文章,熟悉的段落为例加以指导,才更易于学生接受,乐于学生接受。因此,习作训练要紧密联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以教材为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写出有别于教材内容,具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文章。
四、习作训练与生活相结合
在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是提示学生习作组织材料最为常用的方法。而学生最熟悉的人、事、物在哪里?就在学生自己家乡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了解家乡的传统生活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习作丰富素材来源的重要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原生态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源,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要把自己获取的知识完整、具体而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当然也离不开习作常用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如果机械地进行写作方法的传授,学生不仅难以接受,效果不明显,而且导致束缚学生思维,造成学生习作生搬硬套,即使写出的文章也是缺少灵性,缺乏生动的。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听到的传说故事,看到的文物古迹记录下来。同时将现存的材料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记叙,如何描写,怎样议论,以实例进行下水习作。这样做的结果,把抽象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浅显化了,在顺其自然的示范中,学生学到了习作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要将自己熟悉的材料变为文字,他们有话可说了,写出的文章情节清楚,内容具体,语言自然不乏生动。因此,阅读家乡传统生活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而且通过写家乡的人和事,使他们感觉到习作易写,好写,增强写作的信心,最终达到乐写。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概括的习惯,为进一步拓宽写作思路,激发创作热情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