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西哥艺术家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的作品素来以令人震惊和出人意料著称。如果这也算是一种风格的话,那么他最近在北京林冠画廊的个展无疑是延续了这种做派。在偌大的展厅里,奥罗斯科仅展出了一件作品《Chicotes》(2010),Chicotes是墨西哥俚语,意思是老化的爆胎碎片,因此题目本身亦指明了作品所使用的材质。在宽敞的展厅地面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些被炸碎了的汽车轮胎碎片,它们都是奥罗斯科沿着墨西哥的公路收集而来的。对于现成品的爱好从他早在90年代的一些代表作中就能看出来,例如《电梯》(1994)《酸奶盒》(1994)《四辆自行车(总是同一个方向)》(1994)《乒乓球桌》(1998)等等。这些作品或者传达了一种精神危机,或者能够达到一种“袭人的空无”,或者蕴含着一丝戏谑的味道,因此它们常常让观众毛骨悚然(这是奥罗斯科喜欢用的词)或者哭笑不得。
然而,在林冠画廊展出的这件《Chicotes》则兼具了以上的诸种特质。从形式上看,这种大面积罗列现成品的方式在艺术史上并不新鲜,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20世纪中期的集成艺术家阿尔曼(Arman),他曾经将汽车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塑造出了一座工业化时代的纪念碑。只是奥罗斯科没有挤压或者堆积,而是将现成品一览无余地平铺在地面上。从主题上来看,如果说阿尔曼通过对汽车的重复堆积来揭露工业社会的冷漠和非人性,那么奥罗斯科则是通过展示爆炸的遗留物来体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灾难和毁灭。同样是在2010年,中国艺术家张洹也创作过一件展示灾难的艺术作品,那就是曾经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的《希望隧道》。这是一节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被压毁的火车车厢,由于其背景的真实性和本身的体量感,这件作品显得十分悲怆而肃穆。然而,奥罗斯科的《Chicotes》与二者相比,要温和许多。轮胎碎片如此整齐而舒展的排列,很容易让人忘记它们之前经过了爆炸。“爆炸”也是奥罗斯科喜爱的母题,他曾经将一幅火山喷发的照片放大,然后整整覆盖了纽约现代艺术馆展厅的两面墙壁,令观众一走入展厅便有一种“大难临头”的压迫感。但是在《Chicotes》中,爆炸的破坏力与威慑力却被作品平静而规整的摆放方式消解了,那些被炸裂的碎片看上去就像干枯的树皮和海带,甚至流露出些许饱经沧桑、辗转波折之后的疲态,因此竟让人不由得感到有些戏谑。这种整齐摆放的方式与他在2000至2005年期间创作的《工作台》十分相似,只不过后者罗列的是一些人造食物。有评论者说,《工作台》使它所在的展厅“看上去大有与现代艺术博物馆六楼的商店对峙的态势”;那么林冠画廊的这件《Chicotes》则更像是路边露天的汽车修理厂、垃圾站或者买卖旧货的跳蚤市场。在这里,灾难的恐惧、生命消逝的虚空与玩笑式的外表合而为一。
正如《Chicotes》所展现的那样,奥罗斯科常常将极端严肃的主题与富有讽刺或喜剧性的形式结合起来,使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无所适从,正如他在那幅火山喷发的图片上加入了一个吹泡泡糖的小孩头像(《记事本》,1994),或是在距美国世贸中心(现已不存)不远处的空地上用垃圾做成雕塑(《岛中岛》,1993),或是在纽约现代艺术馆的四面空白墙壁上各贴一枚酸奶盒盖(《酸奶盒》,1994)。因此,虽然奥罗斯科并不是使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的第一人,却是综合了美国波普艺术玩世不恭的喜剧成分与法国新现实主义的严肃批判,这些矛盾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之中相互碰撞,产生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张力,即使一览无余却也回味无穷。
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艺术作品时,奥罗斯科如此说道:“我不知道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未来,但我能改变过去。”诚然,奥罗斯科热衷于从旧物中选取材料,如《Chicotes》所使用的便是老化的轮胎碎片,也许它们曾经走过许多地方,沾染了无尽的泥土、碎屑和灰尘,同时作品名字也暗示了碎片收集的地点,因此材料本身便暗示了已然消逝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而奥罗斯科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从而产生诸多新的涵义。于是,在毁灭与重生,爆炸与宁静,完整与碎裂,严肃与戏谑之间,奥罗斯科成功地改变了过去。
(本文作者系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讲师)
1 南茜·普森索尔:《变幻莫测—布里埃尔·奥罗兹科的艺术》,梁舒涵译,《世界美术》2010年04期。
然而,在林冠画廊展出的这件《Chicotes》则兼具了以上的诸种特质。从形式上看,这种大面积罗列现成品的方式在艺术史上并不新鲜,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20世纪中期的集成艺术家阿尔曼(Arman),他曾经将汽车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塑造出了一座工业化时代的纪念碑。只是奥罗斯科没有挤压或者堆积,而是将现成品一览无余地平铺在地面上。从主题上来看,如果说阿尔曼通过对汽车的重复堆积来揭露工业社会的冷漠和非人性,那么奥罗斯科则是通过展示爆炸的遗留物来体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灾难和毁灭。同样是在2010年,中国艺术家张洹也创作过一件展示灾难的艺术作品,那就是曾经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出的《希望隧道》。这是一节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被压毁的火车车厢,由于其背景的真实性和本身的体量感,这件作品显得十分悲怆而肃穆。然而,奥罗斯科的《Chicotes》与二者相比,要温和许多。轮胎碎片如此整齐而舒展的排列,很容易让人忘记它们之前经过了爆炸。“爆炸”也是奥罗斯科喜爱的母题,他曾经将一幅火山喷发的照片放大,然后整整覆盖了纽约现代艺术馆展厅的两面墙壁,令观众一走入展厅便有一种“大难临头”的压迫感。但是在《Chicotes》中,爆炸的破坏力与威慑力却被作品平静而规整的摆放方式消解了,那些被炸裂的碎片看上去就像干枯的树皮和海带,甚至流露出些许饱经沧桑、辗转波折之后的疲态,因此竟让人不由得感到有些戏谑。这种整齐摆放的方式与他在2000至2005年期间创作的《工作台》十分相似,只不过后者罗列的是一些人造食物。有评论者说,《工作台》使它所在的展厅“看上去大有与现代艺术博物馆六楼的商店对峙的态势”;那么林冠画廊的这件《Chicotes》则更像是路边露天的汽车修理厂、垃圾站或者买卖旧货的跳蚤市场。在这里,灾难的恐惧、生命消逝的虚空与玩笑式的外表合而为一。
正如《Chicotes》所展现的那样,奥罗斯科常常将极端严肃的主题与富有讽刺或喜剧性的形式结合起来,使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无所适从,正如他在那幅火山喷发的图片上加入了一个吹泡泡糖的小孩头像(《记事本》,1994),或是在距美国世贸中心(现已不存)不远处的空地上用垃圾做成雕塑(《岛中岛》,1993),或是在纽约现代艺术馆的四面空白墙壁上各贴一枚酸奶盒盖(《酸奶盒》,1994)。因此,虽然奥罗斯科并不是使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的第一人,却是综合了美国波普艺术玩世不恭的喜剧成分与法国新现实主义的严肃批判,这些矛盾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之中相互碰撞,产生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张力,即使一览无余却也回味无穷。
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艺术作品时,奥罗斯科如此说道:“我不知道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未来,但我能改变过去。”诚然,奥罗斯科热衷于从旧物中选取材料,如《Chicotes》所使用的便是老化的轮胎碎片,也许它们曾经走过许多地方,沾染了无尽的泥土、碎屑和灰尘,同时作品名字也暗示了碎片收集的地点,因此材料本身便暗示了已然消逝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而奥罗斯科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从而产生诸多新的涵义。于是,在毁灭与重生,爆炸与宁静,完整与碎裂,严肃与戏谑之间,奥罗斯科成功地改变了过去。
(本文作者系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讲师)
1 南茜·普森索尔:《变幻莫测—布里埃尔·奥罗兹科的艺术》,梁舒涵译,《世界美术》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