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业务改进为目标的流程优化方法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1988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说:企业业务和管理运作各方面都存在问题,该如何切入和快速见效?
  我说:抓住业务之痛,通过流程综合各管理工具落实。
  企业在流程优化过程中会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的企业制定好了战略,但是对于战略如何落实,从组织、流程、绩效到IT支撑各个方面似乎都存在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去切入。
  第二个问题:大革命似的流程优化运动,没有具体目的,没有项目范围,只有工作量,这种做法的结果会导致部门间无休止的讨论与争吵,但不知道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容易陷入就流程而流程的低水平讨论中,而忽略组织的经营目标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及效益点。
  第三个问题:流程改善后,领导找不到改善的感觉,因为这些改善不是他的痛处。流程的改善本身不是目的,之上应该有更高的管理命题,比如不知如何调配人手?不知道还有成本空间可挖?流程的改善只是手段和过程,最终要解决业务之痛。
  笔者建议,企业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先找到关键的问题,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流程分析。从流程的角度去切入,只要能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所有的工具和方法都会为我们所用。流程本身是对企业业务模式、组织、业务的运转的一个表述,企业所有的问题要得到解决都要落到流程上。通过流程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再进一步通过落实到流程的作业手册和IT工具来实现。
  以业务改进为目标的流程优化可以用这样一个体系来表述:一个诊断、三次优化、两个落实、一个推动。
  一个诊断就是要找目标。从两个方面找目标,一个是找达成企业战略要求的目标,一个找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目标后,流程优化就有了方向(如图)。值得注意的是,目标最好能有可量化的KPI来衡量,并且明确现状值和分阶段的改进目标值,这样流程优化的改进过程和价值才可度量。
  三次优化首先是流程框架体系的优化。流程框架体系的优化是优化企业的业务模式、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最后我们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职能,提升组织的效率。我们以采购的业务模式为例来了解流程框架体系优化。通过采购品分类我们了解企业的战略和组织应该怎么去设计,包括采购策略、管理方式、决策分权、组织配合,最后形成企业采购战略、采购管理模式、业务模式。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把所有工程性的产品做成战略采购,并进行集中采购。集中采购以后相应的业务管理的方式、业务运转的模式和业务流程都会不一样。
  其次就是流程的优化。流程的优化其实是优化企业业务模式后能落地在流程上。这个方面的流程优化就是要通过流程优化的手段把企业的问题解决掉。前期作诊断时,会发现企业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散,应该把企业的问题归结起来形成关键的问题。流程优化要去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例如某电信企业投资流程优化过程中发现企业有这样的问题:市场导向不够、项目周期长、市场响应速度慢,影响投资收益。电信企业的投资在于建网、建基站。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是看网络铺建速度和覆盖广度。市级公司一年可能有上千个投资项目,这些项目都需要相应市场。我们对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结论是企业对投资的项目没有进行区分,无论大项目小项目都是同样的流程;另一个是地市级建网授权不够,项目审批时间长,很多需要上经理会,甚至到省级公司审批。平均每个项目审批时间大约20天左右。框架体系优化后将企业的项目分为两类投资,一类是大型资本性的投资。第二类是小基站的建设,每个项目投资金额不大,但是项目多,总金额大,叫做滚动性投资。对滚动投资优化的结果是对零散的投资要通过预算来控制。前期可根据市场的情况制定投资计划预算。因此需要强化滚动性投资预算的流程。该电信企业的业务中原来没有这个流程,现在就要增加这个流程,对原有的滚动性投资流程进行优化。这个优化的流程里面所有公司的总经理会、上级公司不需要再参与这样项目的审批,审批周期由20天降低到8天。
  第三个优化叫流程的标准化。是把企业一些具体的做事流程、在这个流程里做事的规范、做事的标准、做事的知识沉淀下来,然后标准化下来。流程作业手册的优化就是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即企业知识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手册一要通过手册来规范企业业务的运作;二要把企业的最佳实践进行总结,然后知识化。做了手册后,所有同类工作都要采用一个标准来做,采用一个流程步骤、一个流程操作规范标准来做,这就是做手册的意义。
  所有的这三个流程优化的最终结果必须落地,企业才可以去执行。两个落实即框架体系的优化和流程的优化一定要落到组织上去。这里所说的组织涉及到一个比较广义的组织,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部门的设置、职能的设置、岗位的职责等;第二要落到流程的作业手册上。作业手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流程;另一个是流程运转的一系列的操作顺序、操作规范、操作标准,及相关的知识。
  最终实现效果还要有一个推动——考评,没有考评所有的标准规范都没法执行。另外要注意要有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大家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情。
其他文献
杂乱无章 井然有序  上海虹桥新城小区;  北京景泰西里小区;  外企高级经理陈然;  海尔除PM2.5帝樽空调;  旅游杂志;  厄瓜多尔足球名将格隆;  海尔智能平板电视。  这是排版出现乱码了吗?当这七行混杂着地名、杂志、家电、人物的文字出现时,可能你会这么想。  的确,如果从“文字”的角度看,它们是如此的杂乱无章。但如果切换为“大数据”的视角,它们却是如此的井然有序。  海尔SCRM(社交
期刊
当一个企业实施KM(知识管理)激励方案时,一定要记得,事实甚于雄辩。如果你想使同事之间的协作更具有广度和深度,那么必须专注于文化的变革、结构化的方案设计,以及合作的激励机制。应该让每个人觉得有义务分享他们的知识,让企业的各部门有动力去启动那些能够培育协作精神的跨职能项目。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持续性的知识共享和团队协作,那么激励机制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会起到负面的影响。  以下是实
期刊
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和体系化,不少企业开始重视流程管理。在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展一个又一个的流程管理项目,借助流程管理咨询公司建立起完整的流程体系,开展一个个流程优化。然而随着咨询顾问的撤离及公司高层关注度的下降,流程建设的热情没有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被搁在一边,流程优化成果也因为各方面原因迟迟得不到落实,最终经过轰轰烈烈的项目过程,企业还是原来的模样,自然企业也就得不到
期刊
科学合理地做好库存管理,是制造业企业盘活资金、提高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库存所占用资金的比重最大,一般约占企业运营成本的 30%以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超过了机器设备、厂房、人力等其他资源。   现在库存研究方向集中在库存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着眼于局部对库存管理进行分析和改善,缺乏全局观来研究库存管理。在实际商业活动中,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库存设计和策略未能考虑到整个供应链,只针对和着眼于
期刊
【链接 前文回顾】再起飞公司得益于早起的爆发式增长而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近几年竞争者急剧涌现,行业开始整合洗牌,再起飞公司遭遇发展瓶颈。我作为咨询顾问接手了该公司的案例,通过访谈、调研以及参加公司会议,对再起飞作为青春期企业在战略、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初步形成了项目思路……  关键词:客户服务 战略执行 组织变革  再一次与董事长见面,董事长兴致高涨,见面第一句话就急不可
期刊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  近几年,在国资委、财政部及证监会的大力推动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逐渐掀起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体系的热潮。然而,这是一个较新的管理领域,很多企业在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操作困难、难以落地,或者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体系建设成果最终变成几本束之高阁的手册。其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是当今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它并没有那么神秘,
期刊
虽说钱是身外之物,但是俗语又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其实在每一段人生经历中,或长或短地都会有一段为钱奔波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挣钱和花钱就是生活的主要内容。  翻开随便一篇都市报纸,至少有一半的内容在教人们如何挣钱花钱,其中既有有理性的理财建议,同时也有为推销产品而伪装自己态度客观的软文。其实如何理性地花钱这个命题在经济学的学者中是个经久不衰的热点论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
期刊
由于工作缘故,近一半的时间在各地游走。久闻成都茶肆天下闻名,所以也曾驻足小憩。一日偶见一款茶盏,盏身环绕五字“可以清心也”,均衡相间,头尾相连。茶盏把玩转动之间,依次出现五种解读:“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有趣的是种种解读皆无语碍,且彼此之间并无分歧。不禁感慨,文字之妙,构思之奇。茶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茶盏之间的乐趣也是文化中亮丽的一抹。  然
期刊
作为咨询顾问,在经历了诸多交付报告模式的传统咨询项目后,我来到了某成长型企业,尝试一种新的咨询服务模式,我们称之为伴随式项目,即做为客户的贴身教练,帮助客户将解决方案切实落地,手把手帮助客户的能力提升,并按照帮助客户产生的实在价值收费。几个多月的伴随式项目经历,让我体会到了不同的咨询方法以及理念,下面结合帮客户筹备干部大会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谈谈自己对伴随式咨询服务的感触与思考。  在服务理念上
期刊
关键词:内部控制 认知 工作方法 实施落地  “内部控制”已成为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的热门词汇,不过大家态度不同,有的公司对它热烈欢迎,有的则对它诚惶诚恐,也有的对它嗤之以鼻,表面上恭恭敬敬,实则敷衍了事,或者避而远之。总体来说,央企、大型国企和大型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比较重视,也做得较好,但也有许多上市公司抱着应付证监会审查的心态,形式化的开展合规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而没有真正结合企业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