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酿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的麦芽,用它一生的守候,酿成了秋天的酒,让日月沉沦。
  ———题记
  祖母爱女书,也爱秋天。她喜欢秋蝉沙哑的聒噪,喜欢被纷飞的银杏染黄的秋雨,喜欢老屋檐角垂挂的珠子,那莹润中透着的光亮,泛旧了砖瓦土墙。
  秋忙时,母亲总会带我回老家。不论阴晴冷暖,祖母总会端坐在院中织绣织锦。
  从栅栏中望去:一人,一椅,一屐,和着五彩素丝,融在秋的温柔中。祖母轻抿的嘴角藏着时光的影子,目光柔和,洒满一地。丝线在祖母手中仿若温顺的孩子,就着手指细细地交织缠绕。手指一翻,一转,一推,一拉,绣出了一首女书诗歌。末了,再绣上一朵八角花,附上自己的名字。指间的翻转,和着蝉鸣与木屐的吱呀声,抚平了芜杂的岁月。这是祖母最美的模样。
  小时候不明白,为何祖母能安处于她那没有烟尘杂染的世界,与女红为伴,日日织绣织锦,写女书,对着原野唱婉转的歌谣。那布锦丝绢上绣的图案,流动在宣纸上的女书符号,静默地绽开灵韵,它们是一首首埋在祖母心底的诗。
  院中的木屐上垂悬着一条条织锦,灰蓝交杂。秋风拂过,上面绣着的女书活了过来,姿态袅娜,灰色的背影,诉说着旧日时光。每条织锦的末梢,着一朵八角花。错综复杂的藤蔓与花瓣交合,十分娇艳,却又散发出典雅的气韵,带着不可言说的哀伤。它终究只是活在织锦上。
  每当祖母望向那些排列整齐的织锦,便会驻足,静靠着老木椅,双手交叉放在身前,静得像一幅画。她看着、看着,走到院中去,对着枯黄的银杏,唱起女书歌谣来。我听不懂,也从未听别人唱过。但我明白,那歌声中没有童话,全是生活的剪影。是什么样的生活使得祖母成了现在的样子呢?是一壶老酒,在年华中沉淀,渲染了周遭的事物。
  待我长大后,祖母开始跟我讲女书的故事。母亲也坐在一旁,静静地望着她。我也静静的,觉得祖母在这样的时刻,光彩照人。她从女书的来由讲起,那是玉秀姑娘进宫的故事。
  玉秀原本是村里大户人家的女子,才貌无双,因选秀入宫,成为万重宫墙中的一名妃子。只是宫深似海,为了诉说苦楚,她就用这种特殊的符号写成家书,托人捎回家乡。女儿们心灵相通,读懂了这载满忧思愁苦的文字。这独特的符号,也就渐渐成为姑娘们日常使用的文字。
  女书的“女”字,是三条弯曲的路。生活的苦难使得姑娘们聚在一起,用这千年的古老符号,寄托愁思。当祖母讲到早年的生活时,眼神迷离,时空回溯。

  故乡的山水灵秀,女书也温润优雅,像极了女儿的心思,细密绵长。早些时候,我经事不多,尚未理解这些丝线符号对于祖母的意义。后来我看到一条织锦上绣着“陌上草离离,故人归不归”的字样时,仿佛明白了什么。
  现在,女书学堂开始兴起,很多年轻人学习写女书,唱女书歌谣,女书的出世惊艳了世界,外国人也慕名而来。但是女书对于这两个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改革的春风拂遍了祖国大地,阳光越发明媚,家乡的姑娘们也都自由奔放,可祖母早已化身于女书符号,心系往日之情。日升月落,白果满地,时光似乎偷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愁锁色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多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长人望眼中。”这是真山民的诗。虽然它讲述的是亡国恨,我却第一时间想到了祖母。
  祖母与女书不就像杜鹃与杜鹃花吗?杜鹃声声悲啼,千百年来歌唱的思归苦心,只有杜鹃花明白。它啼呀啼呀,啼出了血,染紅了这万山开遍的杜鹃花。杜鹃花熔铸了杜鹃的精魄,也充满了怨恨。女书懂祖母,懂世间万千受苦的女子,她们的身上也承载着诉不尽的愁苦。“三朝书”中的八角花,是用来展示卦象的。中间的一丝丝玫红,点亮了蓝紫的花瓣,极为娇艳,却又是那么孤高凄迷。它就那样静静地绽开在“三朝书”的首页,成为行人所望。
  姑娘们夙夜操持劳苦,丝丝缕缕的闺阁怨念经过青春年华的酝酿,成了一壶月光酒,温存于世。酒历经年华的尘封越发醇美,而酿酒之人却一个个离去。她们的精魄,化成了女书的一撇一捺。
  女书已为世人所知,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学者。但愿,这千年古老符号中的精血与魂魄,能够酿造下去,盛传不息。
  名师点评
  女书如陈酿,融入了月光,融入了情思,融入了光阴,融入了生活,便有了灵魂。虽然酿酒之人一个个离去,但她们的精魄化成了女书的一撇一捺。一个女人,用一生酿就,用一生守候,将女书的精血与魂魄融于生活,文化传承,薪火不断。作者写人叙事,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用文字诉说女书文化和女书故事,形神兼备,真切动人。(周启群)
  【知识小链接】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江永(古称永明)土话。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内容大多是描写当地汉族妇女的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
  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是清代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1982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女书,震惊世界。2006年5月20日,女书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雪花秘扇》,就以女书为纽带,讲述了清代末年两个女人之间凄美的姐妹情谊。
其他文献
棋子只有三百六十一枚,却凭借棋者的智慧缔造出千变万化的不同棋局。可见,创造出无限变化的并非棋子,而是落子之人。  棋子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局限棋局的无限可能性。一局棋,再如何精妙,再如何暗藏巧思,似乎也总是单调的黑白两色。就像是时代带给人们的某些桎梏,人们很难完全打破时代的束缚,活出自我独特的色彩,因为当人们完全跳脱了时代的局限,无视棋盘划定的边界,定会被当下的时代所不容,踏上一个人的孤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以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按照《暂行办法》,高校名称中使用的地域、学科或行业、人名等均受到严格限制。在此之前,《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仅规定,校名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近年来,一些高校追求“形象工程”,希望借升格、合并、转设等机会更改校
“道虽迩,不行不至。”“行”是“致远”的必要前提,我们只有以“行”为必经之路,方可“致远”。但在“行”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浅尝辄止、急于求成,要踏实肯干、执着坚忍,这样才能真正“致远”。(从材料引入,开门见山指出中心论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持續努力地“行”,才能促进事业发展,才能“致远”。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也需要这样不间断的点滴之“行”,才能攀登至理想的高
我越来越不敢轻易提起“母亲”这个词,它在我心中越来越沉重。有人说,人一生下来就欠着父母的债,其实不是,人是从幡然醒悟的那一刻起,为从前在父母的包容中犯下的错误赎罪。  绝不是赌气的话,我和母亲没有一丝相像的地方。她活泼,爱出风头,却没有主见。我从七八岁开始,就敢当面反驳父母,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据理力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类东西,我和她同时学习,却比她掌握得更快。所以,我以前总有些轻视她。她也似乎
戊戌盛夏,中考已毕,余同家父共赴可园一游,并参墨客之集会。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初入可园,如人世间之幽境,一山、一水、一亭、一阁,俱新巧别致。花木深处,曲径通幽,仿佛梅妻鹤子、五柳东篱既于山前水后俟余矣。暖阳细碎,树影婆娑,欣欣然不觉已临一湖。花柳环抱,阁台错落,水面浮光跃金,鸳鸯交颈。凉风习习,信步于此,可纾心中之郁悒。  行至一亭,有棋盘于亭中,当即与家父拈棋对坐。酣战毕,忽闻水上淡
事件回放  2018年11月30日,浙江省乐清市一名11岁男孩“失联”。消息一出,全城震动。12月5日,乐清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失联”男孩已平安找回。经温州、乐清两级公安机关查明,男孩母亲陈某因与在外经商的丈夫存在感情纠纷,想要测试丈夫是否在意自己和孩子,蓄意策划制造了这起虚假警情。之后,男孩母亲被刑拘。  时事鲜评  大众的关爱不难想象,真正想不到的是事件本身的虚假,这竟是孩子母亲自编自演
原文选段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如一缕阳光,可以照亮黑暗;自强又如一缕春风,可以吹散阴霾。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少年便立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志向,正是这颗赤诚心,书写了大汉王朝的自强家国梦。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纸船,用自强不息的意志,将自己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读书时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当他万念俱灰时,灵魂深处的不屈
因擅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法猎杀六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麝,杨某某等二人被甘肃省祁连山林区法院以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1万元;连带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18万元,上缴国库;判决生效十日内,在市级以上媒体公开赔礼道歉。这一判决于2019年12月3日正式生效。  因杀害国家保护动物获刑的案例并不止这一件。同年十月,祁连山林区法院判决了因五只家鸡被咬死而怒
人们常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爱你,因此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在这样的逻辑中,一切行为都被冠以“爱”的名义。但人们看不见,爱通常与欲望交织在一起——当许多的爱与许多的欲交织在一起,情感便不再纯粹,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由此,热烈的爱便可转成极端的恨,悲剧则乘虚而入。  《雷雨》便具备了这类悲剧的所有元素:阴郁压抑的氛围,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燥热的盛夏下着停不下来的雨,一屋子人各有各的秘密。这遥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北极下起了“塑料雪”  2019年8月,据外媒报道,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数据显示,科学家在被誉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北极积雪中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平均而言,来自北极浮冰的样品每升含有1760个微塑料颗粒。这意味着,即使在北极,人们也可能从空气中吸入微塑料。  微塑料不是一种特殊的塑料,而是任何长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们通过各种来源进入自然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