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材料分析与数据统计
在一次阶段性检测中,八年级的语文试卷给写作部分做了以下的提示和要求: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
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不曾拥有却心理面非常羡慕或希望得到的东西进行叙事、抒情,并适当发表议论。由于对选材范围没做什么严格要求,原以为同学们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地选取那些向往已久的美好或美丽的东西,把自己心中的憧憬行之于文。然而事实却是他们在“渴望得到”的对象选择上,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与集中性。也就是说,总有一部分同学“渴望得到”同一样东西,形成典型的不约而同。具体的统计数据如下:
“渴望得到”的“东西”,选“理解”的占总人数的25.6%;选择“电脑”的占总人数的12.9%;选择“和平”的占总人数的8.7%;选择“自由”的占总人数的7%;选择“球类”(篮球、足球等)的占总人数的9.4%;选择“关爱”类(父爱、母爱等)占总人数的8%……另外还有“友谊”、“公平”、“快乐”、“肯定”“一本好书”等,有个别同学也选择了诸如“自立”、“一双翅膀”、“解放”、“批评”之类的话题,不一而足。
二、原因分析和相应策略
造成这样的选择结果的原因,是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有密切关系。同时,他们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也应引起教师和家长广泛的注意。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保证他们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分析和思考如下:
1.沟通、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一般来说,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们进行着一场“马拉松”式的“听话教育”。家长和老师按照自己的设想塑造着孩子。可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个“听话教育”不灵了。即使原来的“好孩子”“好学生”也会走向你期望的对立面,叛逆、任性、自私……简直与过去判若两人,让关心他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是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必然的反应。隨着他们的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会有新的渴求和想法;随着他们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强,他们也不再迷信家长和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人采取粗暴干涉的方式,他们的叛逆行为则表现得更为激烈。有些学生,甚至把家长和老师列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对立和冷战成了家常便饭。
但是,我们应该想到,当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的同时,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心里面更是没底,他们的过激行为、言论都是表面的、暂时性的,他们并不是真正要和你“决裂”,只是希望得到某种认可或达成共识。他们在争取公平交流、公平发表意见的权利,并希望在有些事情上和大人们“平起平坐”。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应主动地多和孩子们交流,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引导,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以便他们调节心态,从而使学习与生活尽可能地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
其实,同学们希望沟通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任务过重、作业量过大;时尚与消费观念的冲突;对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认识的不同;学习与休息、爱好之间关系的处理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人们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探讨,它们也不难解决。所以,当孩子们大声喊出“渴望得到理解”的口号时,难道家长、老师及其他与孩子们有密切关系的人不正有着同样的渴望吗?“理解万岁”永不过时,用爱化解坚冰,用真诚换来微笑,用努力营造和谐,孩子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2.学业过重,使孩子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由于“高考指挥棒”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成绩仍是终端检测的唯一标准,学生们由于淘汰竞争面临的压力自然会逐级分解下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传统意义上的初中阶段)处在一个特殊的关键期。如果成绩不理想,就很难考上好一点的高中,上好大学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到初中,高强度的学习便成了学生们不可避免的选择。“成绩就是一切”,为了提高成绩,加大作业量,重复作业,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那是司空见惯;甚至从原则上取消了双休日。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除了“渴望得到理解”外,像渴望得到“自由”、“解放”、“真正的假期”、“一个完整的星期天”等,可以说都是对学业过重,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娱乐的一种潜意识反抗。如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每门功课都要补,学完英语学数学,学完数学学物理,还要学画画、练跳舞,难道我们孩子是机器人吗?何况,连万能的上帝礼拜天都要休息,什么活都不干!”
3.以电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标志。电脑网络进入家庭,对于大中城市的孩子们来说,早已成为现实,不再是什么梦想了。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或农村来说,电脑仍是奢侈品。当这些孩子们在学校开的计算机课,在网吧等地方见识了这种工具的便捷、实用、丰富多彩和亦真亦幻后,拥有一台私人电脑便成了心中不灭的梦想。“下载文件、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学英语,太方便了!”“鼠标一点,便知天下事,世界上有比这更神奇的东西么?”其实,有些学生得不到电脑,确实是家庭不够富裕,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家长怕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行了强制的限制手段。对于后一种情况,虽然方法有点欠妥,可作为工具的电脑,始终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运用恰当,一定有利于学习;如果管理不到位,孩子容易上网聊天、玩游戏成瘾,则后患无穷。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慎重考虑。
4.缺少关爱的家庭,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孩子只能在单亲家庭成长,享受不到应有的生活乐趣;或者父母出外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长期在思念孤独中过着日子……特别是在夫妻离异上,大概造成的伤害最大的应该是孩子。常碰到这样的例子:孩子本来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性格一下子变了,学习也从此一落千丈。
通过这次分析,我们最想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处在特殊青春期的少年,他们的社会角色扮演,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的知识结构层次,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大小事情。他们有正当的要求,他们也有幼稚的想法,一味地斥责否定、粗暴批评,或一味地听之任之、信马由缰都是不科学的。关心孩子,就应该了解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关心孩子,就应该体谅孩子,多进行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就应该督促孩子,多进行正面的鼓励。今天,他们只是渴望得到一件珍贵的东西或精神的慰藉,而我们,应把这一切变为鞭策和成功的动力。把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起来的孩子,那才是明天的希望!
在一次阶段性检测中,八年级的语文试卷给写作部分做了以下的提示和要求: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
请以“渴望得到”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不曾拥有却心理面非常羡慕或希望得到的东西进行叙事、抒情,并适当发表议论。由于对选材范围没做什么严格要求,原以为同学们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地选取那些向往已久的美好或美丽的东西,把自己心中的憧憬行之于文。然而事实却是他们在“渴望得到”的对象选择上,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与集中性。也就是说,总有一部分同学“渴望得到”同一样东西,形成典型的不约而同。具体的统计数据如下:
“渴望得到”的“东西”,选“理解”的占总人数的25.6%;选择“电脑”的占总人数的12.9%;选择“和平”的占总人数的8.7%;选择“自由”的占总人数的7%;选择“球类”(篮球、足球等)的占总人数的9.4%;选择“关爱”类(父爱、母爱等)占总人数的8%……另外还有“友谊”、“公平”、“快乐”、“肯定”“一本好书”等,有个别同学也选择了诸如“自立”、“一双翅膀”、“解放”、“批评”之类的话题,不一而足。
二、原因分析和相应策略
造成这样的选择结果的原因,是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有密切关系。同时,他们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也应引起教师和家长广泛的注意。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保证他们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分析和思考如下:
1.沟通、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一般来说,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们进行着一场“马拉松”式的“听话教育”。家长和老师按照自己的设想塑造着孩子。可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个“听话教育”不灵了。即使原来的“好孩子”“好学生”也会走向你期望的对立面,叛逆、任性、自私……简直与过去判若两人,让关心他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是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必然的反应。隨着他们的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会有新的渴求和想法;随着他们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强,他们也不再迷信家长和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人采取粗暴干涉的方式,他们的叛逆行为则表现得更为激烈。有些学生,甚至把家长和老师列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对立和冷战成了家常便饭。
但是,我们应该想到,当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的同时,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心里面更是没底,他们的过激行为、言论都是表面的、暂时性的,他们并不是真正要和你“决裂”,只是希望得到某种认可或达成共识。他们在争取公平交流、公平发表意见的权利,并希望在有些事情上和大人们“平起平坐”。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应主动地多和孩子们交流,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引导,及时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以便他们调节心态,从而使学习与生活尽可能地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
其实,同学们希望沟通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任务过重、作业量过大;时尚与消费观念的冲突;对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认识的不同;学习与休息、爱好之间关系的处理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人们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探讨,它们也不难解决。所以,当孩子们大声喊出“渴望得到理解”的口号时,难道家长、老师及其他与孩子们有密切关系的人不正有着同样的渴望吗?“理解万岁”永不过时,用爱化解坚冰,用真诚换来微笑,用努力营造和谐,孩子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2.学业过重,使孩子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由于“高考指挥棒”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成绩仍是终端检测的唯一标准,学生们由于淘汰竞争面临的压力自然会逐级分解下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传统意义上的初中阶段)处在一个特殊的关键期。如果成绩不理想,就很难考上好一点的高中,上好大学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到初中,高强度的学习便成了学生们不可避免的选择。“成绩就是一切”,为了提高成绩,加大作业量,重复作业,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那是司空见惯;甚至从原则上取消了双休日。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除了“渴望得到理解”外,像渴望得到“自由”、“解放”、“真正的假期”、“一个完整的星期天”等,可以说都是对学业过重,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娱乐的一种潜意识反抗。如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每门功课都要补,学完英语学数学,学完数学学物理,还要学画画、练跳舞,难道我们孩子是机器人吗?何况,连万能的上帝礼拜天都要休息,什么活都不干!”
3.以电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标志。电脑网络进入家庭,对于大中城市的孩子们来说,早已成为现实,不再是什么梦想了。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或农村来说,电脑仍是奢侈品。当这些孩子们在学校开的计算机课,在网吧等地方见识了这种工具的便捷、实用、丰富多彩和亦真亦幻后,拥有一台私人电脑便成了心中不灭的梦想。“下载文件、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学英语,太方便了!”“鼠标一点,便知天下事,世界上有比这更神奇的东西么?”其实,有些学生得不到电脑,确实是家庭不够富裕,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家长怕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行了强制的限制手段。对于后一种情况,虽然方法有点欠妥,可作为工具的电脑,始终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运用恰当,一定有利于学习;如果管理不到位,孩子容易上网聊天、玩游戏成瘾,则后患无穷。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慎重考虑。
4.缺少关爱的家庭,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孩子只能在单亲家庭成长,享受不到应有的生活乐趣;或者父母出外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长期在思念孤独中过着日子……特别是在夫妻离异上,大概造成的伤害最大的应该是孩子。常碰到这样的例子:孩子本来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性格一下子变了,学习也从此一落千丈。
通过这次分析,我们最想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处在特殊青春期的少年,他们的社会角色扮演,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的知识结构层次,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大小事情。他们有正当的要求,他们也有幼稚的想法,一味地斥责否定、粗暴批评,或一味地听之任之、信马由缰都是不科学的。关心孩子,就应该了解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关心孩子,就应该体谅孩子,多进行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就应该督促孩子,多进行正面的鼓励。今天,他们只是渴望得到一件珍贵的东西或精神的慰藉,而我们,应把这一切变为鞭策和成功的动力。把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起来的孩子,那才是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