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点亮城市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没有什么比光更能带给人们温暖。近年来.灯光节在欧洲各大城市中开始流行起来,从简单的用灯光装饰逐渐转变成创意与创新的当代艺术舞台,它吸引了全世界知名的艺术家、设计师为城市打造视觉奇观。这些蕴含高新科技、充满创意的光艺术作品通常都与举办地的建筑、空间以及文化联系紧密,不仅激活了夜晚的城市空间,更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每逢灯光节都能吸引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参观者涌入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一、法国里昂灯光节
  法国里昂灯光节(The Festival of Lights,Lyon)是欧洲最大的灯光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灯光节之一,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52年的宗教相关的活动。当时,里昂的宗教团体希望在富维耶山的圣母大教堂旁树立一座圣母玛利亚雕像,于是发起了一个雕塑竞赛,最后雕塑家约瑟夫·雨果·法贝时(Joseph-Hugues Fabisch)的创作胜出。但原定于在当年9月8日举行的揭幕仪式却因索恩河发洪水而推迟到12月8日。揭幕仪式当天,人们为庆祝这个活动,纷纷在自家窗台放上蜡烛。满街的烛光点亮了夜色下的里昂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此后,在这一天点燃蜡烛庆祝就成为了里昂的一个传统。
  1989年,里昂市政府与技术、艺术团体合作.发起了“公共照明计划”(Lightinq Plan),用灯光装饰里昂的纪念碑、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等重要地标以及主干道,其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夜晚也拥有美景,同时增加城市的安全感。第二期的“公共照明计划”于2004年开始。为了彰显里昂人文精神,突出光艺术作品的在地性与个性,主办方邀请灯光规划师、艺术家、建筑师等专业人士,根据里昂不同的建筑、地貌以及道路等进行创意设计。所以,从2004年开始,这项活动才真正从一个宗教性的庆典节日演变成为以光为媒介的当代艺术视觉盛会。里昂灯光节从2005年开始,每年12月8日开幕,活动持续4天,每年约吸引三四百万人来到里昂参观游览。除了游客外,也有专业机构和团体前来考察学习,希望了解里昂灯光节成功的奥秘。所以,里昂灯光节模式被很多城市借鉴。
  里昂灯光节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它独特的经济模式与合作模式。自2002年开始,灯光节的经费一半由里昂市承担,另一半由合作伙伴承担,其范围很广泛,包括约140多家的公司、公共机构、专业实验室和专业研究中心等。每年里昂灯光节组委会都会通过项目的方式向全球征集优秀方案,吸引了很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评委会由专业团队、民意代表以及项目合伙人等专业人员组成,从艺术与技术两方面进行评审遴选。
  灯光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灯光与城市的建筑、雕塑、街道等空间的完美融合。里昂是最早将3D投影技术与地标建筑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方式后来也被其他城市大量运用,而每年灯光节期间,在历史建筑、雕塑上的灯光投影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里昂是一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市中心的旧城区保留下了很多历史建筑,这些地标性的建筑都将成为光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例如2010年,艺术家帕特里斯·沃伦(Patrice Warrener)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将位于沃土广场的由巴托尔迪·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创作的自由女神雕塑打上灯光,并将作品命名为《向巴托尔迪致敬——视线被喷泉占据》(A Tribute to Bartholdi-All Eyes on the Fountain)。2010年,里昂的另一处地标——建造于1856年的雅各宾广场雕塑,艺术家法布里·奥斯丁(Fabrice Oudin)将光装置与雕塑相结合,创作了《光之源》(Source of Light)。而这座著名的雕塑,在2014年被艺术家克里斯朵夫·迈耶(Christophe Mayer)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台灯装置。建于17世纪的白菜果广场(Place Bellecour)也是著名的地标。2011年,法国艺术家雅克里瓦尔(Jacques Rival)在广场上安装了一大串发光的气球装置《我爱云》(I Love Clouds),这些发光的气球像是要把广场上的路易十四骑马雕像带向天空。当年颇受欢迎的一件作品是英国设计师保罗·考克塞兹(Paul Cocksedge)的《阵风》(Bourrasque,2011),200张发光的“纸”从市政厅的建筑内向庭院空中飞去,仿佛被风吹走的档案文件。除了历史建筑外,城市中的建筑立面都能成为艺术的载体,例如,2012年,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克尼佩尔受到艺术大师的启发,创作出大型的投影作品《What if?》,在索恩河畔的建筑群上展出了蒙德里安、米罗、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里昂的罗纳河与索恩河之问有一座山,所以开辟了一条2公里长的隧道。2013年在这个原本只有车行道的隧道里建了一条人行通道,灯光节期间由海伦理查德(Helene Richard)和让·米歇尔·凯纳(Jean-Michel Quesne)用3D灯光投影作品《变体》(Anamorphosis)将隧道打造成梦幻空间。此后,这件作品每年都会出现在隧道中,但图案有所变化。
  灯光秀向来是灯光节的重头戏。灯光节期间,里昂的历史建筑、地标等都会上演灯光秀,例如2011年,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克尼佩尔(Daniel Knipper)为建于1170年的圣·让大教堂打造了音乐灯光秀《石之歌》(the Song of the Stone)。而当年最大型的灯光秀则是《从天到地》(Between heaven and earth),由艺术家Geraud Periole设计,从富维耶山到山下的建筑群都是灯光秀的表演空间,在表演的最后,从富维耶山的圣母大教堂里,射出数道绿色射线,光束与山脚下斜拉桥上的钢索交错互动,将声、光、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2014年,是《小王子》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佩里逝世70周年纪念,主办方为纪念这位里昂的著名作家,特邀艺术家达米昂·枫丹(Damien Fontaine)创造大型的灯光秀《夜之梦》(Night of Dream),在白莱果广场的摩天轮上放映。   互动性作品,是每一届灯光节最能吸引人气的。2009年展出的由法国的AADN艺术团体设计与制作的互动作品《站着的人》(Les Hommes Debout,2009),是16个真人等大的荧光模特。如果触碰这些模特,它就会亮起来并跟你说话,其颜色也会发生改变。这件作品也曾于2013年在中国展出过。2010年,由视觉艺术家Matthieu Tercieux设计的《你在这里》(You Are Here)是互动的地面投影。人们可以跟随指示就能看到地上的动画投影。2011年也继续展出了这件作品。2012年,由设计师Travesias de luz设计的互动装置《浮灯》(Floating Lights)是一组由200个救生圈灯光装置组成的互动作品,每个装置的中心有一个转换开关。人们可以通过它来点亮或熄灭灯光。由于人们的参与,这件作品可以千变万化,既可以拼成文字也可以做成图案。2014年的互动性作品非常多,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漫步在圣安托万码头的《光之巨人》(Dundu,the Giants of Light)是由艺术家托拜厄斯·赫斯曼(Tobias Husemann)设计的大型活动装置,这个装置非常受欢迎,欧洲其他灯光节上也有它的表演。漂浮在河上的48个发光的球,名为《照亮我》(Light Me Up,2014),观众可以通过安装在码头上的热传感器装置点亮它们,当系统感应到身体热量就能启动装置。由艺术家samuel Bianchini设计的《曝光过度》(Overexposure,2014)则是一件用手机进行互动的装置。发送短信“SUREX31014”或者使用“Sur Exposition”的应用程序.就可以把信息数据转换成莫尔斯电码和光,然后形成光柱发射到天空,翻译出来的莫尔斯电码将显示在巨大的黑色石头上。
  新技术应用与展示也是灯光节的主要目的之一,发明LED智能照明系统的Luxera公司、飞利浦公司、Pitaya灯饰设计公司以及Tilt设计工作室等,都会设计一些具有创意的装置作品在灯光节上展出。较为出名的作品有:2014年在里昂罗纳河(Rhone River)展出的由法国著名艺术家Severine Fontaine与飞利浦公司合作的《白炽灯》(Incandescence),其技术采用的是飞利浦的Colour Kinetics智能互联LED照明技术。这个灯光秀耗费了6年的时间制作,每次表演6分钟,表达了人造光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作品后来在其他灯光节上也展出过。
  遗憾的是,2015年的里昂光艺术节因巴黎遭受恐怖袭击而停办,里昂市长表示:“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灯光艺术节无法达到它应有的气氛——喜庆、诗意、无忧无虑,因此我们决定今年停办。”不过,在索恩河畔的建筑上,展示了丹尼尔·克尼佩尔的灯光装置作品《凝视》(Regards),用达芬奇、马蒂斯、波提切利等80位艺术大师画中人物的眼部特写以及在恐怖袭击中的130个遇难者名字,向巴黎恐怖案的遇难者表示哀悼。
  二、英国卢米埃灯光节
  卢米埃灯光节(Lumiere Festival)缘起于2009年英国杜伦市政府委托英国文化创意公司Artichoke承办的一个活动。这项活动仿照法国里昂灯光节的模式.原本只希望做一次艺术装置展示,后因活动极受欢迎且为杜伦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于是这个灯光节就得到延续。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在11月12日至15日举行.为期三天。推动卢米埃灯光节的Artichoke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非营利的大规模公共艺术制作公司。他们的理念是让艺术走出剧场、音乐厅和画廊,走入公共空间。他们与艺术家合作,用艺术和创意为公共空间带来让人记忆深刻的活动。
  卢米埃灯光节有两个特点,一是受欧洲其他城市灯光节的影响较大,如借鉴了里昂灯光节的模式,很多作品都是曾在其他城市灯光节中展出过的受欢迎的作品;二是参展艺术家较为固定,很多艺术家都是连续参展,但每一届的作品有所不同。
  2009至2015年的卢米埃灯光节都在杜伦市举办。2009年首届灯光节,约有75000人到杜伦来参观,艺术家罗斯艾什顿(Ross Ashton)受邀在杜伦大教堂的立面上设计灯光秀《灯光之冠》(Crown of Light),因为该作品颇受好评,所以在此后的几届灯光节中,杜伦大教堂灯光秀均由他设计。但2015年杜伦大教堂展出的作品是由法国艺术家米古厄拉·契弗里埃(Miguel Chevalier)的《复杂的光网》(Complex Meshes)。杜伦大教堂于1093至1133年建立,是现今保存最大型和最完善的诺曼时期建筑。这件作品就安装在中殿顶部的肋架拱顶中。艺术家用互动灯光装置编织了一张复杂的、色彩斑斓的巨网,它看起来就像电脑上的3D建筑建模图形。装置可以与观众互动,通过传感器来感知在教堂内走动的游客,当人们步伐改变,就可以改变装置的结构和色彩。
  英国艺术家罗恩·哈兹尔登(Ron Haselden)几乎每一届卢米埃灯光节都参加了。2009年有两件作品参展:一件是《阶梯》(Echelle),一件是《九个男人的画》(Nine men drawing)。2011年展出的是《兄弟姐妹》(Brothers &sisters),该作品的图案都是由英国狗岛一所学校的孩子画的,然后用LED材料做成灯光雕塑。荷兰艺术家丹·罗素嘉德(Daan Roosegaarde)在2009年展出了《沙丘》(Dune),2011年展出了《液体空间》(liquid space)。法国艺术家塞德里克·伯格尼(Cedric Le Borgne)的《旅行者》(Travellers)也是每届卢米埃灯光节上都可以看到的作品。此外.艺术家提姆·埃切尔斯(Tim Etchells)也多次参展,展出作品包括《will be》(2011年)、《更多噪声》(More Noise,2016)等。
  灯光节的作品都颇具创意。法国艺术家雅克·里瓦尔的《我爱杜伦》(I Love Durham,2011)是一件极具创意的作品。艺术家将杜伦的地标——德里侯爵三世的雕塑用巨大的透明圆罩罩起来,并在雕塑的基座上用霓虹灯拼出”我爱杜伦”的文字。罩内的人造雪花在夜色下随鼓风机舞动,就像一个巨大的雪球八音盒。英国艺术家纳萨尔尼·罗克威(Nathaniel Rackowe)的《柏拉图自旋》(Platonic spin,2013)是用线组成的3个发光的矩形,它们悬在半空中构成了立体空间。西班牙艺术团体Luzinterruptus的《消费主义的圣诞树》(Consumerist Christmas Tree,2013)是用大批塑料包装袋做成树形的灯光装置,引发人们对消费主义的反思。而法国艺术家马洛·阿瓦哈布(Maro Avrabou)和狄米特里·泽那基斯(Dimitri Xena kis)创作的《守护天使》(Gua rdian Angel,2013)是一组悬起来的发光洒水壶,有发光的“水”从壶嘴流出。此外,由法国Topla-design和Catherine Garret联合设计的《大象》(Elephantastic,2013)、由法国视像创作人、艺术家、音乐人和灯光专家组成的六人团队Groupe LAPS创作的《关键帧》(Key Frames)、TILT工作室设计的《灯光花园》(Ga rden of Light)、韩国艺术家Tae Gon Kim设计的《衣裙》(Dress),也都是灯光节非常受欢迎的作品。   因为卢米埃灯光节在英国很受欢迎,2016年这项活动被伦敦市引进,在2016年1月14日到17日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灯光节,规模较前几届更大。在伦敦的梅费尔、国王十字火车站、皮卡迪利广场、摄政街和圣詹姆斯公园、特拉法加广场和威斯敏斯特等地,共展出了30件灯光艺术作品。除了之前在杜伦展出过的《旅行者》、《兄弟姐妹》、《大象》、《关键帧》、《柏拉图自旋》、《守护天使》、《衣裙》、《我心永恒》(I Haven't Changed My Mind in a Thousand Years,by Beth J Ross)等作品外,曾多次参加杜伦灯光节的艺术家罗斯·艾什顿又带来了新作《跳水者》(Diver),曾在2012年里昂灯光节上展出的、由法国艺术家Porte par le vent创作的充气灯光装置《LE BAL DES LUMINEOLES》也飘浮在皮卡迪利大街的上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牛津街上空由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创作的装置作品《1.8》。作品源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地震导致地球自转加快,促使当天的长度缩短了1.8微秒,作品的名称即源于此。她根据当时地震波的内在能量做成3D图像来“凝固自然的力量”。另一件广受好评的作品是在市中心最繁华的SOHO区的英国著名艺术家朱利安·奥佩(Julian Opie)的《行走的shaida》(Shaida Walking),作品使用了他作品中一贯手法——用大胆的线条、明晰的边界、鲜明的表面、简介的图形来表现行走的人物,利用了LED技术,以50帧每秒的行走速度向大众表达出走走停停、思考人生的态度。安装在布朗哈特花园(Brown Hart Gardens)的12个霓虹灯鸟巢声光装置,是艺术家萨拉·布拉德(Sarah Blood)创作的《保护区》(Sanctuary),作品会播放收录的鸟叫声。此外,位于布朗哈特花园和安藤在芒街,(Brown Hart Gardens and Tadao Ando in Mount)由艺术家Benedetto Bufalino和Benoit Deseille创作的《水族馆》(Aquarium),应该是伦敦灯光节上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因为艺术家将红色的电话亭变为了装着金鱼的鱼缸。
  三、德国柏林灯光节
  柏林灯光节(Berlin Festival of Lights)最初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伯尔克(Andreas Boehlke)和节庆组织者布里吉特·詹德(Birgit Zander)于2004年共同创立。最初目的是以灯光为主题,为德国首都举办一个世界级的公开盛会。此后,每年的10月在柏林举办为期10天的灯光节。
  自里昂灯光节创造了光艺术与建筑结合的模式以后,各大灯光节上与建筑相结合的光艺术就是城市里一道美景,柏林也不例外。位于柏林市中心米特区(Mitte),有勃兰登堡门、柏林大教堂等欧洲著名的历史建筑,其南部的克洛伊茨伯格(kreuzberg)完好无损地保留下了一部分柏林墙以及查理检查站,是柏林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区域,所以米特区也自然成为了灯光节活动的中心。每届灯光节,主办方都会邀请知名艺术家来为这些历史建筑设计灯光投影,如2015年,德国艺术家蒂埃里·诺里(Thierry Noir)为里昂灯光节设计了12组不同的建筑投影图案,这些图案皆出自他曾在柏林墙上涂鸦的卡通形象。除了历史建筑外,柏林电视塔、博物馆、罗马酒店等主要地标以及机场、火车站、医院等公共建筑也都成为了光艺术展示的舞台,甚至连大使馆的建筑上都有作品展示,例如2014年,美国大使馆建筑立面上就展出了以“马丁·路德金的贡献”为主题的投影作品。瑞士大使馆上则展示了艺术家夫妇Martin B6ttcher和Corinna Zurich设计的以“缓慢和减速”为主题的3D视频投影。
  奥地利雕塑家曼弗雷·凯因胡佛(Manfred Kielnhofer)是奥地利光艺术双年展(Light Art Biennale Australia 2010)的创办者之一。其作品《时间守护者》(Time Guardians)是柏林灯光节上的名作。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宗教和超自然现象。4位隐藏在红色连帽长袍下的“时间守护者”,看起来仿佛正在进行宗教仪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自从2011年灯光节在柏林国会大厦前展出后,每年都能在柏林灯光节上看到这件作品。
  柏林的各大广场也是灯光节的主要展示空间。波茨坦广场每年都会上演重头戏。2013年是地面投影作品《重新发现现代艺术》(Rediscovering Modern Art)。2015年,正值德国与以色列建交50周年,在波茨坦广场上设置了由德国、以色列艺术家团队OGE创作的大型灯光装置《纸牌屋》(House of Cards),这些照片将成为纪念德国和以色列建交50周年艺术拼贴画的组成部分,投影在Palais am Festungsgraben艺术博物馆建筑立面上。此外,2015年在玛琳·德黛丽广场(Marlene Dietrich Platz)放置的一组灯光装置《自由天使》(Angels of Freedom)也吸引了人们的参与,作品包括5个巨大的天使翅膀,羽翼形状、大小及颜色均不同,人们可以寻找到特别的一对翅膀合影。
  2015年还开设了一个“光源运用实验室”(Make Light Lab)。这个灯光创意实验室由柏林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负责,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和参与最新的关于光的科技应用。
  四、荷兰埃因霍温灯光节
  荷兰东南部的埃因霍温,在1891年还只是一个小镇,后来飞利浦公司在这里起步并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品牌,这座小镇也成为了“飞利浦之城”。飞利浦公司为埃因霍温建造了大量的住宅、公园、商业和娱乐设施等,将这里打造成一座现代工业城市,它不仅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工业设计和科研发展,也使这里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设计之城,每年荷兰设计周(Dutch Design Week)也是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创意和设计专业人才。所以,在这样一个“灯光之城”举办灯光艺术节是再合适不过了。   埃因霍温灯光节(GLOW Eindhoven)始于2006年,于每年的11月7日至14日举办为期一周的活动,其最大特点是注重展示新技术的应用。2012年参展的一件新奇的作品是《Marling》.它出自美国艺术家乌斯曼·哈格(Usman Haque)之手。他曾获英国设计博物馆颁发的2008年度(互动设计)设计奖,擅长设计和制造实体空间以及构建实体空间的软件和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发声来控制灯光,从而在黑暗中构建一个魔幻空间。2012年,荷兰的能量地板公司(Energy Floors)也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发明的“永续跳舞地板”(Sustainable Dance Floor)。这种地板可将人们踩地板时发出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其灵敏度很高,可以感应十分细微的动作,即使轻触地板约10毫米的动作都可以启动发电组件。艺术家Gabey Tion a Tham的蓝光声波装置《重复我的距离》(Repetition at My Distance,2012),是一个声、光、动力装置,通过16个蓝光声波装置模仿了自然界风穿过树的情形。交互工作室“YesYesNo”设计的互动装置《扩音器》(Megaphone,2012)是一个巨大的扩音器造型装置,它位于一栋建筑的对面,当人们对着这个扩音器发出声音时,就可以看到对面建筑上的图案发生变化。2013年展出的《电容体》(Capacitive Body)是艺术家马丁·海瑟梅尔(Martin Hesselmeier)和安德列亚斯·马克瑟(Andreas Muxel)的代表作,该光艺术装置可以将环境中声音的振动通过传感器的感应,产生闪烁的光,振动越大,闪烁的时间越短。以发明湿度感应互动装置系统——水光涂鸦(Water Light Graffiti)而闻名的艺术家安东尼·弗尔诺(Antonin Fourneau)在2013的灯光节中展出了他的水光涂鸦装置。该装置由巨大的LED网格组成,受控于潮湿性高感传导器,当接触到水的时候,LED就会被点亮。当人体带有水分的部分,比如手掌接触到装置表面时就会触动相关的LED光阵。2015年,在Heuvel商场的顶部安装的灯光装置《光之顶》(Light Dome),由121个透明灯管构成,其高度位置由一台机器控制,可以被定位在不同的高度,并安装了8个扬声器。中央控制系统可以使该装置的所有运动、光以及音效同步。加拿大艺术家丹尼尔·伊拉圭(Daniel Iregui)擅长将高新科技应用于艺术,自己创造、设计并进行程序安装,获得过20多个奖项及荣誉。他的荧光装置作品较为出名,其《同轴方块》系列装置(concentric Squares),让人联想起星际空间的虫洞。2013年展出的互动装置《控制与不控制》(Control No Control),可以由观众来控制作品的影像和声音。2015年,在Van Abbe博物馆展出了他的几件互动光艺术装置作品,其中《物体的颜色》(the Color of Things)就是一例,当观众走近作品时,其声音和色彩将会发生变化;《向前》(Forward)展示了在地平线上创造一个消失点的无限数量的方法;《向外》(Outside)则可以用手控制作品。
  除了高科技,各种创意的灯光装置也是一大亮点。TILT工作室设计的《花束灯罩》(Light in,2013)既是一个巨大的台灯造型的装置,同时也是一件街道家具,人们可以坐在底座的椅子上休息。这件作品曾在2012年里昂灯光节上展出过,也经常在各大灯光节上展出。加拿大艺术家卡伊特林德·布朗(Caitlind r.c.Brown)和韦恩·加勒特(Wayne Garrett)共同创作的大型互动灯光装置《云》(Cloud,2013),共使用了6000个灯泡,其中的5000个是人们捐献的废弃灯泡。当人们站在这件作品下方时,可以通过拉动绳索开灯或关灯来与作品互动。而《光之翼》(Wings of Light,2013)的2000个装置都是由GLOW FOR KIDS与当地的小学生共同来制作的。艺术家奥利薇娅阿伯维尔(Olivia d’Aboville)设计的《大蒲公英》(Giant Dandelions,2015)则是用9000个回收的水瓶做成的90个尺寸不同的巨型蒲公英。
  2015年,为庆祝埃因霍温灯光节10周年,主办方特别设置了一个临时建筑——“光与音乐之家”(House of Light and Music),这里上演的开幕灯光秀《魔法花园》是由意大利艺术家Luminarie De Cagna打造的。2015年,恰逢凡·高逝世125周年,灯光节上也有几件与凡·高有关的作品:一件名为《125年的灵感》(125 years of Inspiration),由匈牙利光艺术家Laszlo Bordos根据凡·高的《吃土豆的人》创作的,作品旨在研究“如果光变了.凡·高会怎样改变自己的想法”。另一件名为《令人愉快的地方》(Pleasant Places),是由意大利艺术家Quayola创作的投影装置,安装在多默尔河河畔的自然景观中问。他将风景拍摄成超高清晰度的照片,再通过软件制作出油画效果的风景数字影像,让参观者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凡高的绘画。曾在2014年里昂灯光节上展出的《白炽灯》,在2015年又回到了飞利浦的大本营。成为“灯光之城”的象征。
  五、捷克布拉格灯光节
  捷克布拉格灯光节(SIGNAL Light Festival),由捷克新电影公司主办,由布拉格市和捷克旅游局赞助,每年10月15至18日举行。第一届于2013年举办,现在已成为捷克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节。像其他灯光节一样,将灯光装置和影像投射技术运用在建筑上也是布拉格灯光节的特色之一。活动期间,布拉格的历史建筑如旧城广场、斯特勒茨基岛、康帕公园、卢德米拉教堂,以及跳舞的房子、天文钟、市政图书馆等地标建筑上都会出现灯光作品。
  首届灯光节吸引了25万参观者。虽然至今只举办了3届,布拉格的灯光节上已有很多名作展出,例如2014年展出了珍·列文(Jen Lewin Studio)工作室知名的互动作品《池塘》(The Pool)。2015年展出了意大利艺术家Quayola的代表作《层次4号》(Strata 4)系列作品。Quayola从2008年开始用新媒体的手段创作这个系列,将大师的油画笔触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转换成以数学代码为起源的动态多边形和临景式移动影像,通过二维数据的德劳奈(Delaunay)三角剖算法,利用数据去分析图像,探索和重组艺术大师的色彩模式和组成格式。2015年,飘浮在杨帕拉广场上空的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的代表作《1.26》,运用了《1.8》相同的原理创作。《1.26》的网的形状来源于智利2010的地震数据。2015年展出的法国艺术家奥利弗·瑞塔斯(Olivier Ratsi)的著名声光装置《洋葱皮》(Onion Skin),则营造出像无底洞一般的时空感。
  除了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参与,捷克著名雕塑家大卫·切尔尼(David Cerny)和Cestmfr Suska的作品都在灯光节中展出。2014年展出了大卫·切尔尼的《变速人》(Speeder Man)。2015年展出了由Cestmir Sugka和照明设计师Petr Puffer共同创作的《豹猫》(Ocelot),该作品将金属雕塑与灯光装置相结合,放置在布拉格老城区的Ovocny trh附近。
  结语
  灯光节虽然很受欢迎.但在日益重视环保和节约能源的今天,人们也会担心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但实际上,欧洲著名的灯光节使用的多为节能环保的LED材料。据统计,2011年里昂灯光节活动只耗费了全城全年用电量的0.1%。所以,不用太过担心浪费能源。
  在欧洲,从政府到市民对灯光节的热情不减,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近年来,这股流行趋势也很快影响到中国,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都举办过灯光节活动,只是规模还较小,影响力也不算太大。希望文中介绍的案例可以为中国城市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2016年1月9日拉开序幕。展览分别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业展览馆、华·美术馆、EPC艺术中心展出。作为该专题展的重要学术版块之一的“公共艺术专题展学
期刊
公共空间是能聚集人群和促进人际交往的社会场所,最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精神活力。可以开展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功能性强的街区规划,是现代公共空间的物理构成基础,也是最适合开展城市公共艺术活动的地理区域。下面介绍美国城市中的10个公共空间,其各具特色的建设和使用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美国伊利诺斯州诺默尔住宅区的圆形广场  这个圆形广场(The Circle)是一个位于交通环岛的多功能公共
期刊
《公交车站里的劈啪声和秋千》  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公交车站被视作毫无美感价值的地方,虽然无处不在,却又总叫人熟视无睹。如果不是总有快要迟到的通勤客,几乎没人觉得公车站能对大家享受城市生活作出什么像样的贡献。其实,公交车站可是开展互动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一件颇有创意的小玩意就能让等车的人们跟周围的环境互动起来,而不是一直低头翻看他们的智能手机。  这些创意装置可以非常简单,比如弗莱·彼安库肖克(Fr
期刊
敦煌莫高窟被大规模沙尘摧残  2015年3月31日  敦煌市遭遇沙尘暴袭击,整个城市风沙肆虐,市区能见度低至20米。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暂时关门谢客。莫高窟历经1600百多年的历史,尽管国家和政府直都在尽力维护,但风沙依然成为了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如今,在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2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考古学者
期刊
乔治·布莱希特(George Brecht,1926-2008)出生于美国纽约,是美国的概念主义艺术家和前卫作曲家,还是化学专家,曾在辉瑞(Pfizer)、约翰逊(Johnson & Johnson)和美孚石油公司(Mobil Oil)等大公司担任顾问。他是激浪派(Fluxus,以乔治·马修纳斯(George-Maciunas)为核心的国际艺术团体,集结了一群先锋派艺术家)的主要成员并对其产生了重
期刊
摘要:较之于历史上的“被动式”改革,正在进行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党的“主动改革”过程,这来源于我们党的内在政治追求和社会主義的内在制度要求,同时这一过程也是重塑并巩固民族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但自信往往是“顺境中易、逆境中难”,由此,笔者试图从历史维度阐释,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在一片漆黑的逆境中失去了自信,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应该有充分的自信面对
期刊
摘要: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基层组织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时期 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治理 干部教育  引言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部署、决策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明确导向,积极修补完善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各项短板,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真正使各领域的基层
期刊
摘要: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现阶段我国为了给人民增添福祉,满足人民自身发展的举措。人的发展并非单一的,而是包含着多个方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需要多途径、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的内容为依据,现阶段应该立足实际,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人的完全发展。  关键词:十九届四中全会 新时代 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
期刊
摘要:基层治理是社会重要的支撑。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社会发展中,乡村治理创新的探索出现了许多成功的例子。留坝县改善乡村治理形式的案例也引起了我们对乡村治理制度构建的思考。本文借用共生型治理的理論,分析留坝县的成功经验,并对乡村治理的共生型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共生型 治理 乡村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的《创新村组织管理形式助力扶贫工作——留坝县改善乡村治理形式的探索》,从全球820个案
期刊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86)是德国激浪派代表人物,偶发艺术家、行为艺术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  博伊斯的大量作品是基于人文主义、社会哲学和人智学(Anth roposophy)的思考和表达,其倡导的以艺术介入方式参与社会和政治塑造的创作实践,引领西方当代艺术进入社会公共空间并动员广大民众参与艺术创造。博伊斯的职业生涯充满激情,其作品和思想总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