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格律诗发展困境及对策探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89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新格律诗发展到现在,面临不少问题未得到解决。梳理新时代新格律诗体的研究现状、反思其发展困境,并探寻新格律诗发展出路提出“三化”需要的应对意见,进行探讨,助推解决新诗边缘化的困境。
  【关键词】 新时代;新格律诗;发展困境;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28-02
  众所周知,我国诗坛在二十年代由新月诗派提倡的“新格律诗”,其美学主张是“理性节制情感”,提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近体诗的格律,因而形成了“新格律诗派”。其代表人物闻一多提出全新的诗歌理论,核心要义是“三美”:即音乐美、色彩美、建筑美。新月诗派这一理论和创作实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但中国新诗从文言文到白话诗的突变,适应了20世纪初的政治需要,其分水岭也是标志性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新诗产生受到清末诗界革命观念影响,但主要受到了外国诗歌的影响。中国新格律诗发展已有百年历史,虽然产生了徐志摩等一批富有代表性的诗人,但他们的作品,难以深入读者心中,更无法企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坛大家至圣那种家喻户晓,经久不衰,流芳千古的高度。新诗发展到当下,更是沦落到边缘化的地步,诗坛不断有人主张回归古典诗歌,如《诗学拓荒者》作者许正在论著序言炮轰新诗非诗。各种努力未挽救当下诗坛的混乱,很多诗人创作随心所欲,如“梨花体”“乌青体”诗,在网络上受到了广大网友和诗歌爱好者诟病和斥责。
  新诗发展中规范化追求是挽救新诗危机的有效尝试,这从新格律诗创作实践中可看到希望,但新时期新诗格律陷入困境。笔者以下简要探讨,权当抛砖引玉,以期与同仁商榷,引起诗友的关注。
  一、新时代新格律诗的研究现状
  (一)对新格律诗实现了诗体分类理论研究。研究诗体分类能从宏观把握诗体基本特征,使人们准确认识各种诗体指导创作实践。诗人探索创新格律特征诗体形式复杂,对现代格律诗形态缺乏共识,如有人认为现代格律诗是建立类似律诗绝句的格律诗体,有人将十二行诗归结为自由式。确立科学的分类体系成为新时代格律诗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对新格律诗成立了现代格律诗研究机构并开展实质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钱仓水提出格律是舞步的观点,编出现代格律诗选。周仲器与其合作完成《中国现代格律诗选》 《中国现代格律诗论选》编选,撰写《为新格律诗三辩》等论文,许霆等人对新格律诗进行系统研究,在新格律诗倡导者包括卞之琳等人推动下,有关新格律诗著作问世。主要有《中国十四行诗选》《十四行体在中国》等,其作品选部分问世受到广大读者欢迎。黄淮等人在深圳发起成立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会包括众多著名诗人学者,创办会刊《现代格律诗坛》,標志着新格律诗进入新阶段。
  (三)对新格律诗完成了“三分法”分类。现代格律诗分类有整齐、复合、参差三分法,自律、共律两分法较为科学。三分法是东方诗风论坛创作格律体新诗基本指导原则,解决了不定型诗体形式类型划分,但不能解释定言等类型诗体特征问题。许霆把中国现代诗体分为连续形式、固定与诗节形式,从全局性着眼对新诗体分类。现代格律诗分类,诗节形式类似周仲器提出自律体,固定形式是黄淮提出共律体形式。自律、共律是周仲器提出的格律诗学主张。2012年东方诗风论坛进行激烈辩论。其实三分法与两分法无实际矛盾,是从不同角度对新格律诗进行分类。自律、共律与格律分类体系能涵盖实验新诗体。
  二、新时代新格律诗的发展困境
  目前对新格律诗创作困境分析众说纷纭,主流派认为诗歌创作主流向好,先锋派诗人认为诗歌创作是贵族式行为,没必要迎合群众接受趋向。主要表现:
  (一)现代诗脱离时代生活不接地气。当今诗坛不景气,改革开放前十年诗人尽职尽责,诗歌应吸收现代主义方法充分反映生活时代,但从贴近现实走向远离生活,从讲究语言形式到语言非诗语道路表明诗歌走向危险边缘。现代人读报刊的新诗读者寥寥,一些评论家秉持读不懂非判别诗歌好坏标准的理论。问题症结是诗歌要走向生活,要创作贴近时代的作品,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可以采用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汲取有益养分,但要如李白写《静夜思》那样,以群众的语言去创作、锤炼,才能受到百姓的欢迎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新诗发展背离了群众,一些评论家对现代诗歌反思时对新潮诗不良倾斜提出批评。历史证明好诗要有真的血肉、善的灵魂、美的语言形式躯体。
  (二)新格律诗体发展的核心是没有形成规范的形式。中国新诗登上历史舞台,前进中有过辉煌,表达时代人民的心声,有过坎坷曲折。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后不久为打破旧诗束缚出现以文代诗倾向;第二次是新诗成为政治传声筒,甚至出现诗的内涵假大空;第三次是80年代后期不顾民族优良传统照搬西方现代派诗论,许多强烈使命感的诗人做出极大努力但无力改变。新诗内部出现危机,其主要原因包括内容与形式问题,多数诗歌缺乏真情,使得不少人不愿读新诗。内容问题为各种文学样式共有,非新诗独有,新诗问题主要是形式问题,形式问题核心是体式问题。
  (三)现代诗人对新格律诗体发展没有系统反思。好的自由诗与格律诗相比内容水平相近,在形式美上新格律诗超过自由体诗。古代诗歌中很少有自由体诗,完全格律化的唐诗中近体诗极负盛名,现代新诗中自由诗占据优势,但历史会证明除部分高质量的自由诗外,为后人承继的是精美的新格律诗。主要由诗歌特质决定,是外国诗中格律诗占优势的原因。
  如《桃花源诗》不如《桃花源记》,因《桃花源记》是诗,朱自清是散文家,其散文具有独特特质,其诗歌没有散文之美,因其诗歌不成形,缺乏诗的形式美。同样思想感情写出的诗不如散文,主要原因是新诗在当时未成熟,无法使朱自清施展才华。历史会客观记录下历史进程面貌,新时期诗坛出现许多具有诗美特质的自由体诗,更期待更多成形的新格律诗。   三、新时代新格律诗的发展探讨
  新时代新格律诗体的发展,举步维艰,遭到屡屡冲击,因此,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形势需要,笔者对新格律诗体发展提出以下“三化”(即理论化、实质化、规范化)的应对意见供探讨。
  (一)新格律诗体发展需要理论化。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使得新诗观念发生转变,诗学哲学转向诗歌形式与本体建立密切联系,此转向是基于人类观念背后有哲学基础的逻辑诉求,诗歌的本质是以诗的文学形式表达对自然宇宙及内心思想情感体验的独特形式。诗人受此观念影响诗歌不能是独立的外在客体存在。由于受影响不同导致流于口号主义的泛滥,削弱了现代诗歌的探索价值。
  由于新格律诗探索实验集中于诗歌形式探寻,容易被现代先锋诗人指认为形式主义,新格律是体验诗人未及时深入理解形式-本体论内涵,最终因缺乏理论武器败阵。新时期新格律诗体验中诗论家与诗人脱钩,往往诗人仅凭感觉创作不总结创作经验。新格律诗体内部因主张不一混乱,远离与其追求具有普遍认同的新诗规范性精神主旨。新格律诗体内部具有一致性,表现为理论上是林庚的九言施工,创作上有李铁龙等。其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变体。
  (二)新格律诗体发展需要实质化。自律体、格律体是针对现代格律诗体形式的分类方法,是目前科学完整的分类体系,能指导新时期格律诗的创作实践。新格律诗是相对自由体新诗的体式,讲究节奏与韵律的规则化,闻一多提倡诗的“三美”中音乐美、建筑美是格律化问题。音乐美有音尺、韵脚与平仄,提倡视觉建筑美有利于整体体式创造,有利于节的匀称体式创造,何其芳对新诗格律要求集中于音乐美抓住问题的核心,其关于顿的理论与闻一多主张精神一致,顿数整齐句均齐与整齐字数不同。面对新时期新格律诗困境,使人们回到新格律探索原点反思,新时期新格律诗体探索教训是缺乏对其概念精神内涵的深入探寻。新格律内涵包括区别于旧格律,突出作家主体性。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律诗只有一个格式,但新诗格式层出不穷。
  新诗格式根据内容精神制造,可以由意匠随时构造。对新格律诗探索具有重大纲领性意義。论者往往将闻一多创作与其理论混同,新格律诗具有多元性,闻一多创作未完全体现主张缺陷影响对其理论的理解。徐志摩的诗被称为古典理想现代重构,徐志摩的诗可视为新格律诗体成功范式,但由于未明确表述未引起人们对其认识。
  胡适和郭沫若倡导自由诗是理想主义,是为未来新诗歌样式做出初步探索,其提倡法自然是对自然的误读,人类对自由认识深刻发现其有限性,“戴着镣铐跳舞”是新诗的宿命要求,新格律诗体是新诗的必然形式。新格律诗体是宽泛意义的所约束诗体,通过对其概念宽泛界定可以模糊自由诗的分野,是对中国诗歌史的正视,狭义上的自由诗极少,只有概念泯灭自由与格律对立才能普遍认同。
  (三)新格律诗体发展需要规范化。结合新格律概念内涵探寻,新格律诗实验是为新诗规范化,新时期以来新格律诗实验建立与古典诗歌的内在关联,由于忘记诗歌体式创新导致滑向古典诗歌的附庸境地。
  当下诗坛混乱加剧诗歌边缘化危机,新诗规范化是挽救危机的有效尝试,格律诗是新诗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谨记新格律精神内涵的定义,应具有包容性与个性化特点。可以打破新格律诗与自由诗的分野,消解其中对立。新时期创作新格律诗类型分为格律严谨对相对自由的。倾向于要求格律严格的异类,因为标准不严容易徘徊于格律体、半格律体,在继承诗歌传统问题上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可借鉴闻一多中西结合的建议。新时期新格律诗体发展要使更多接近成型,尽早达到规范化,使带有长短句的新格律诗定型。
  参考文献:
  [1]周渡,周仲器.新格律诗探索的历史轨迹与时代流向——从新月诗派到雅园诗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48-56.
  [2]叶橹.关于新诗诗体问题的思考[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1):56-61.
  [3]赵青山.自律·共律·格律——试论现代格律诗体的基本形态[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30(01):35-40+77.
  作者简介:
  符聪,男,海南儋州人,硕士,海南省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文学教育、高教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基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构建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拓展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养成途径,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提高了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判断、吸收、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等能力。  【关键词】 教育;素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戏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为哈姆雷特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忧郁。并从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哈姆雷特忧郁的原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忧郁三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特征和它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忧郁性格  【中图分类号】J801 【
期刊
【摘要】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作品,《小丑之见》可谓备受关注。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汉斯——一名小丑的回忆展开。处于困境中的主人公危机重重,而小丑是他脱离功利的现实社会,摆脱世俗教条束缚唯一且最有效方式。他的性格及人生哲学注定了他生存方式的多样化,看似失败的结局对于主人公来说却是重生,他以冷静清醒的目光看待世界,保存了自我,无比的接近真实。  【关键词】 小丑;身份;生
期刊
【摘要】 核心素养是全国教改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课程、内容、手段和定位四个角度出发,结合核心素养的四大基本特性,深入剖析和反思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四种不良倾向,以引发全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核心素养;特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89-02  从“有效教学”到“卓越教学”,从“卓越教学”
期刊
【摘要】 作为“大漠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白虎关》的独特之处在于,相较于《大漠祭》,其乡村生存哲学的精神内涵更近了一层。不只是写法上,而是对人的信仰,人的精神,人生存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探索。因此,《白虎关》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内容上也是“老顺一家”生活延续,但是却能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在细致刻画乡土生活的同时,运用大量象征的笔法,借由对生命苦旅的开掘实现了别具一格的灵魂书写。  【关键词】 白虎关
期刊
【摘要】《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于1917年发表于《白桦》上的一篇小说,该作品是用第一人称以自己在疗养期间的亲身经历,真实的再现了志贺直哉当时的心境。纵观近年关于《在城崎》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深究作品中小动物的出现意义的研究,据笔者所知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志贺直哉所观察到的三个小动物的“死”,来探究他对生命的观念以及领悟到的生死真谛。  【关键词】 人;动物;生存  【中图分类号】I313 【文
期刊
【摘要】《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堪称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作为全剧的中心,陈白露一直饱受爭议。特别是她自杀的举动,始终值得为人所思。她本应是一颗在阳光下不断折射出自身光彩的露珠,然而太阳升起来了,她却永远地沉睡在留于后面的无尽黑暗里。《日出》是一出四幕剧,分为黎明、黄昏、午夜和日出。这四幕构建起地不仅仅是一部剧作,也是陈白露的一生并暗含出其最后自杀的成因。以下,本文就将从这
期刊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为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等,作品多采用女性中心叙事探讨美国非裔女性生存困境。作为时代的特殊产物,其笔下黑人母亲群体形象兼具民族与文化属性,不仅肩负为人母延续生命、精神哺育的任务,更是作为种族社会与男权社会凝视下“他者化”的文化象征符号被书写,以揭露南方白人奴隶主的残暴行径,控诉蓄奴制的罪恶,提出 “反凝视”程式,为和
期刊
【摘要】 人生是一场奇幻的旅行,谁也不知道,在这场旅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旅途有平坦、有崎岖、有风和日丽、也有阴雨连绵。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什么,都不应该自暴自弃,也不应该自我投降,给人生留下遗憾。《老人与海》让人浑身上下感到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正如书中写道,“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上面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或许
期刊
【摘要】 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孰重孰轻一直是文化研究界争论的焦点。在如今这个全球化互联网时代,文化流动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笔者以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西蒙·杜林对通俗文化的解读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中国通俗文化的现状。笔者发现,以“颜值”“商业价值”“欧美风”“日韩风”等关键词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通俗文化正不断腐蚀着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交流没有使得中国流行文化更多元,反而呈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