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践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新探索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e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围绕新闻实践教学理念与方法展开论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需要认清与破解的新闻实践教学两大认识误区、以建构主义理论原理提升新闻实践的课堂教学质量、用具体的方法转变学生的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应该明确新闻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应对世界流变的能力,希望藉此对新闻实践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 新闻 实践教学 认识误区 建构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黄和节,浙江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24
  在新闻实践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这是新闻教育界一直面临的难题,笔者参与新闻实践教学10多年,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于新聞实践教学的观察与反思,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这一难题。
  一、需要认清与破解的新闻实践教学两大认识误区
  新闻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以及理性观察与反思,新闻实践教学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其一,照本宣科式,即大体按照教材的脉络与内容去讲授。而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往往以刚入职的又没有新闻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居多。由于教学任务的要求,只能霸王硬上弓,再加上自己对新闻实践缺乏感性认识,于是乎只能大体按照教材给定的脉络与方式去讲授,把新闻实践教学课程上成了纯理论课。当然,如果新闻实践类的教材都是精品,而且都能解决新闻实践问题,这样的方式也不会出太大的差错,无非课堂不够活跃,学生觉得学习有些枯燥罢了,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总还是能够提高的。但是,对于国内的新闻实践类教材而言,通过学习教材就能解决学生新闻实践问题吗?据笔者多年的观察,这样能解决新闻实践问题的精品书实在不多。举一个反例,如果这样精品书不少,新闻实践教学理应不会成为新闻教育界的一个问题,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二,采用案例教学,但是把案例教学上成新闻作品赏析课,结果学生或许成为了新闻作品的赏析高手,但仍然不会新闻实践的操作。这究竟又是为何呢?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照本宣科式新闻实践教学的不足,在增强学生对新闻作品感性认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新闻作品鉴赏能力。但是,有些案例教学法本身的指向有问题,比如通过案例分析仅仅是为了印证已有的理论知识,即以例证法证明已有理论知识的正确,而这个理论知识又属于不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空洞理论,这样的案例教学法只是理论先行的结果,案例教学只是装点门面,其实不符合新闻实践的内在要求,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新闻评论为例,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员曹林曾说过,学生上了新闻评论课,也许对于新闻评论的文章结构分析得头头是道,也能对报纸发表的那些评论的逻辑、论点、论证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可就是自己不会动笔写。 而真正的案例教学,应该是通过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适合于新闻实践的理论,社会学家默顿称之为的中层理论。当然,仅仅是形成零散的新闻实践中层理论,还是不足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需要通过大量分析案例基础上,形成能够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中层理论,才会有效果。比如,有关新闻写作,便需要形成新闻价值、新闻材料选择等系统中层理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需要形成上述系统的中层理论外,还有一个需要改变的教学理念,即需要提醒学生要从新闻作品鉴赏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多从新闻制作者的眼光观察分析以及想象已有的新闻作品。即对案例教学进行情境化还原的过程。比如,以《广东又出新鲜事——千余城镇青年花钱当农民》这条消息为例,这条消息的主要内容为:广东出现1000多城镇青年愿意花钱当农民的事情。需要学生先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你是获得这一新闻线索的记者,你应该如何去做这条报道呢?除了调查清楚这一基本新闻事实外,还有哪些情况应该写入新闻报道呢?显然这条报道除了基本新闻事实外,还有至少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并写入报道,其一,这些城镇青年为什么花钱当农民?其二,花钱当农民会不会成为发展趋势呢?因为上述这两个问题是受众心中的有关这件事情特别想知道的疑问,因此必须交代清楚。由上所述可知,学生如果从新闻作品鉴赏者的角色中走出来,多从新闻制作者的眼光去看,会看到许多鉴赏者角度看不到的东西,新闻教学的情境化程度也会由此加深,学生新闻实践能力也会在视角转变过程中逐步提升。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原理提升新闻实践的课堂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或建构社会世界,人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新闻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便是需要教师以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完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有探索性以及研究性,比填鸭式教学,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另外,新闻教学还需要注重课堂讨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沟通是社会借以进入每一个行动者内心的中介,各种理解也由此得以共享。 课堂的充分讨论正是起到有效沟通的作用,使从案例中形成的中层理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被学生接受,并逐步成为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此外,课堂讨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以及教师以理服人、劝服的过程。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秉承以理服人的原则特别重要,不要认为自己是教师身份就可以占有天然的讨论优势,即便客观上有这样的优势,在课堂的讨论过程中,也应该尽量淡化,教师要以一个平等交流的沟通者的身份出现。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以理服人时要秉承令人信服的原则。比如有关价值观的问题讨论,教师认为当下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而令人信服的说理过程可以是这样的:其一,因为有钱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一个社会中有钱人总是少数的,如果你把有钱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那么你就需要成为社会的少数,而这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极其困难的;其二,一个人总想着有钱,而事实上却是很困难,这会影响自己的幸福感,对于个人是不利的,对社会也是不利的,因此社会应该一定程度上倡导成功的多元价值观。这样的说理过程,也是令人信服的过程。   三、用具体的方法转变学生的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增强学生新闻实践能力
  著名学者博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人们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这种知识可称为显性知识。另外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可称为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通常的知识形态,而缄默知识具有自己不同于显性知识独特特征,可概括为: 其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其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其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其四,情境依附性。
  结合上述的缄默知识的特征,以新闻评论课的教学为例,如何使学生有关议论的缄默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呢?这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生们从小就已经接受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高考的作文也经常以议论文作为体裁,因此学生在学习新闻评论课程之前一般都会有一定的议论能力,这是教师可以利用的学生的缄默知识,当然,怎样才能把学生的这部分的缄默知识转变为新闻评论的显性知识,使之为我所用呢?其实可以通过着重讲授中学生议论文与新闻评论之间异同的方式,解决此问题。两者相同的部分比较好理解,无非都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而且论点、论据等都有各自的要求,比如论点要求正确、明了论据要求真实、精当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着重谈一下这两者的不同,而正这是学生的缄默知识能否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关键。两者很大的不同在于:其一,新闻评论追求传播效率,不追求文采、旁征博引等,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言简意赅,而中学生议论文一定程度上要讲究文采,讲究旁征博引;其二,新闻评论指向当下人们迫切需要解释和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而中学生议论文的指向较宽泛。比如,中学生议论文可以以“谈读书”为题,而新闻评论一般是不会涉及这样的议题的,除非有新闻由头。
  通过上述的比较,再加上相应的练习,其目的在于把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新闻评论的显性知识体系,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这是一般新闻评论教科书都不曾涉及的部分,如果是照本宣科的教师,一般不大可能涉及这些内容,但这样做,对于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却大有裨益。上述只是转变学生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他不再一一赘述。
  四、应该明确新闻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应对世界流变的能力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指出:与西方近代哲学相比较,现当代西方哲学体现出的鲜明特征之一便是:批判传统哲学那种崇尚超感性的抽象概念王国的旧形而上学,强调现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这是西方哲学研究的重大转向,也是更符合实际的知识生产重大转向。落实到新闻实践层面,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实践正是需要每天都面对世界的流变。当然,新闻工作者不但需要面对每天的流变而且需要做出自己的回应。因此,除了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外,新闻工作者其实在高校学习期间,要完成一些面对流变的能力培养,这也正是新闻实践教学需要讨论与研究的问题。面对世界流变,从新闻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至少需要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一,面对流变的事实的新闻价值挖掘能力;其二,构建新闻作品所需的调查与写作能力;其三,对于新闻作品进行评论等二度创作能力等。而上述的这些能力都應该是新闻实践教学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下的新闻实践教学之所以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没有明确意识到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新闻实践能力,或者意识到了,但由于教师储备不够,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到位等,而这些问题正是当下新闻实践教学急需解决的。
  注释: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56.
  马尔科姆·沃斯特著.杨善华译.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8.
  王雅琴.以“显性知识”构建“缄默知识”体系——以新闻评论教学为例.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4).13.
  彭国华.重构合理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其他文献
2004年底,中国电子器材华东公司(以下简称华东电子公司)的职工奔走相告:前任领导班子被判了。原副总经理屠锦良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并处没收财产8万
文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以更快的速度汇集、交融,中国人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尤其是对英语文化知识的需
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及练习.rn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结合情景,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期刊
本文主要针对低合金高强度钢高加水室体的焊接做了重要分析,阐述了20MnMoNb材料焊接所要克服的困难,以及防止焊接裂纹产生的措施.在如何确定焊接工艺及焊接参数方面进行理论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人均汽车持有量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地位.汽车已经普及进人民生活的每一天.随着我国人均汽车持有量的增加,消费者对于成品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加
今天下午,我们《小主人报》的同学们一起去参加了恐龙考古队活动。  刚开始,我们先分组,我是第一组的组员。活动开始了,我们先设置了自己的队名、队伍口号。我们的队名叫“霸王龙考察队”,我们的口号是“认真考察,努力奋斗”。  我们到一楼参观了木雕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舞龙木雕。这只龙的木料是由安徽省的一棵千年大树做成的,传说这棵树长出来的时候就跟龙头一样,不用雕刻,直接把这一块木料组合到它的身体上
期刊
小区搬来一户人家,租住在十平米的车库里,他们是为了儿子上学进城的。楼道里的住户互不认识,更少往来,这户人家搬来前大家都是关门闭户的。他们搬进车库时,有些住户都绕着车
期刊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英语这一语种变的尤为重要,做为英语教师如何更好的将这门语言教授给学生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避繁就简。 The development
说浦老太“独行侠”,并非她有侠肝义胆,而是讲述她的美国西部游奇遇。那天,穿越浩瀚无垠的美西大沙漠,车行七小时。台湾籍导游小蒋为解游客途中枯燥,建议每个组合派代表介绍自己。  超长的大巴士,有三十多个组合:家庭的、情侣的、同事的、朋友的,每个组合背后似乎都有精彩故事。游客兴趣盎然,不但介绍组合情况,还穿插唱歌、说方言、猜谜等,然而浦老太上台一口京腔语惊四座:“我姓浦,来自北京,没有组合,是‘个体户’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必然有各种各样的体验, 也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 所以要规避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或和老师交流,或找好伙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