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他们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尽管父母们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很多父母却忽略了对孩子消费行为的引导,有些父母对于他们买什么、为什么买、怎样买等问题疏于过问。因此关注中学生消费状况,深入分析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把握当代中学生生活消费的行为导向和心理特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积极引导当代中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代中学生的消费特点
消费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消费行为受到消费主体的年龄、民族、性别、爱好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都有明显的消费特点。
(1)消费过程突出自我,追求个性差异。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是依靠父母维持生活的消费群体,其心理活动往往比成年人更为复杂,对所需的商品有不同的要求。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主张标新立异,体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突出表现在情趣爱好、价值追求等方面。
(2)非理性消费行为是主流。非理性消费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结构和方式。其表现就是不能依据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而进行消费,如过分追求衣着的名牌化,过度贪图对学习不利的网络游戏等休闲娱乐性消费,超出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3)注重品牌、追求时尚。当代中学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消费者相比,品牌意识更强,更加关注消费的品味和档次,追求名牌的消费特征更加明显。通过选择所谓的“名牌”产品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对影视明星、运动员,尤其是对前卫名人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更是极力效仿。
2、当代中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存在超前消费现象。根据对中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200—600元之间,主要用于饮食、学习资料、日用品、娱乐、服装等方面,其中饮食占得比例较高。有近20%的学生其月消费支出超出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其中有部分学生的消费超出其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2)消费结构不合理。中学生的日常消费主要以生活消费和购买学习资料、日用品为主,而在生活消费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中学生消费资金靠父母供给,因而,其合理的消费结构比重按从大到小顺序应为食品支出、学习资料、日用品、其他支出,但月消费额较高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消费结构表现为娱乐(网络等)、衣着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却占据很大比重。
(3)攀比心理严重,过分追求时尚和品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花钱时十分谨慎,力求“花的值”,他们会买那些物美价廉的物品。少数同学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物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有些男同学为了一款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衣服,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其他的必要开支,
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说明一部分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学习。
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消费心理大致有四种,分别是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不同的消费心理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前三种消费心理对中学生消费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1、从众心理作怪。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表现为“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做,我也要做”,于是在买手机、电脑、网游、追星等方面进行盲目的不合理的消费。否则,会被同学们说成“白痴”、“低智商”或者被看做“落伍”、“异类”。
2、攀比心理作祟。攀比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因而还不能对自己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消费问题上极易产生攀比,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吃、穿都讲究名牌,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
3、求异心理。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新、奇、特的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在消费问题上则表现为追求能体现自己个性的产品、追求新颖时尚则成为他们的一种体现个性价值的需要。
影响中学生消费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出现一些出手阔绰的贵族,而且流行产品跟新换代频繁,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高中生也马不停蹄地追赶潮流。
2、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手中拥有很多自主支配的资金,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元。
尽管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属于个人的私事,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而需要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帮助中学生克服消费行为上的偏差。
1、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心理学家凯利的人格认知理论指出,不管事实怎样,认知才是关键。因此,克服消费上的偏差就要求中学生客观地评估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从自己及家庭实际出发,克服从众、攀比等心理因素的负面作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提高自主消费能力。
2、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
3、加强家庭教育。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极大作用。因此,学生家长应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消费教育,同时关注子女的消费行为,以身作则,加强引导。
4、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1、当代中学生的消费特点
消费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消费行为受到消费主体的年龄、民族、性别、爱好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都有明显的消费特点。
(1)消费过程突出自我,追求个性差异。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是依靠父母维持生活的消费群体,其心理活动往往比成年人更为复杂,对所需的商品有不同的要求。他们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主张标新立异,体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突出表现在情趣爱好、价值追求等方面。
(2)非理性消费行为是主流。非理性消费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结构和方式。其表现就是不能依据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而进行消费,如过分追求衣着的名牌化,过度贪图对学习不利的网络游戏等休闲娱乐性消费,超出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3)注重品牌、追求时尚。当代中学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消费者相比,品牌意识更强,更加关注消费的品味和档次,追求名牌的消费特征更加明显。通过选择所谓的“名牌”产品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对影视明星、运动员,尤其是对前卫名人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更是极力效仿。
2、当代中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存在超前消费现象。根据对中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200—600元之间,主要用于饮食、学习资料、日用品、娱乐、服装等方面,其中饮食占得比例较高。有近20%的学生其月消费支出超出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其中有部分学生的消费超出其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2)消费结构不合理。中学生的日常消费主要以生活消费和购买学习资料、日用品为主,而在生活消费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中学生消费资金靠父母供给,因而,其合理的消费结构比重按从大到小顺序应为食品支出、学习资料、日用品、其他支出,但月消费额较高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消费结构表现为娱乐(网络等)、衣着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却占据很大比重。
(3)攀比心理严重,过分追求时尚和品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花钱时十分谨慎,力求“花的值”,他们会买那些物美价廉的物品。少数同学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物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有些男同学为了一款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衣服,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其他的必要开支,
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说明一部分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学习。
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消费心理大致有四种,分别是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不同的消费心理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前三种消费心理对中学生消费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1、从众心理作怪。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表现为“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做,我也要做”,于是在买手机、电脑、网游、追星等方面进行盲目的不合理的消费。否则,会被同学们说成“白痴”、“低智商”或者被看做“落伍”、“异类”。
2、攀比心理作祟。攀比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因而还不能对自己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消费问题上极易产生攀比,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吃、穿都讲究名牌,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
3、求异心理。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新、奇、特的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在消费问题上则表现为追求能体现自己个性的产品、追求新颖时尚则成为他们的一种体现个性价值的需要。
影响中学生消费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出现一些出手阔绰的贵族,而且流行产品跟新换代频繁,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高中生也马不停蹄地追赶潮流。
2、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手中拥有很多自主支配的资金,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元。
尽管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属于个人的私事,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而需要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帮助中学生克服消费行为上的偏差。
1、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心理学家凯利的人格认知理论指出,不管事实怎样,认知才是关键。因此,克服消费上的偏差就要求中学生客观地评估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从自己及家庭实际出发,克服从众、攀比等心理因素的负面作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提高自主消费能力。
2、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
3、加强家庭教育。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极大作用。因此,学生家长应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消费教育,同时关注子女的消费行为,以身作则,加强引导。
4、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