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但是语文教改之后,很多教师在看到教改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偏颇的观点。他们以为抓语文背诵就是在搞“死读书”,就不符合教改精神。结果导致某些语文老师在强调能力培养、重视思维训练的同时,忽视了知识的传授,放松了识记教学,不抓或很少抓语文背诵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失误。同时,背诵也是令多数语文老师较为头疼的。既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背诵的时间,但是时间又不宜太多。尤其高中语文,背诵篇章难度增加。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记住要背的内容呢?那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背诵方法。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觉得高中语文背诵可分以下四步:
第一步:读。在背诵之前,先进行预习性阅读。就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步中,学生首先要疏通字词,保证背诵的准确性:然后要初步理解内容,基本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此阶段,教师可介绍课文的特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背诵积极性。
第二步:讲。这个环节是学生背诵篇章中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如何才能不但把文章背诵出来,还能够比较深刻地记忆。不理解的记忆是死记硬背,是不会留下长久的记忆的。通过将可以让学生对篇章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步:理。所谓理,其实就是理清思路,根据课文结构和内容特点将课文理清段落层次提纲,再按提纲进行背诵。
那么,要如何理清思路呢?可根据课文每段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编成一个“纲”。依据这个“纲”学生在背诵时可想起整段文章。
第四步:记。在学生已经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进入“记”的阶段了。学生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再反复阅读几遍,依靠机械识记,迅速把课文背诵出来。具体安排有如下几个步骤:
(1)反复阅读与初步记诵相结合。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初步追忆。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让学生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学生继续背诵。
(3)熟背。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的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还可轮背,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接龙背诵,可以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4)默写。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
第五步:忆。记下来并不表示就永远不会忘,德国的物理学家艾宾洛斯说:“反复是保持的函数。”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背诵恰恰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通过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作文的能力。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背诵对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文章的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特别是意境这个东西,常常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老师的分析固然代替不了,学生自己读一两遍即罢,也会无收获,但却能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所感受,于是乎徜徉乎其中,心悟其意,心融其境,产生妙不可言之感。朱熹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是没有道理的。
积累知识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对精词妙语,对佳段名篇,理应牢牢记住,而且越多越好。这样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对于说话、写作大有裨益。如果学过就忘,让知识成为“过眼烟云”,对知识不加积累,脑子里一片空白,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的。我们应当把学过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贮存到大脑这座仓库里,而贮存起来——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
抓好背诵这一环,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手段,让我们重视它,并且对它常抓不懈。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觉得高中语文背诵可分以下四步:
第一步:读。在背诵之前,先进行预习性阅读。就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步中,学生首先要疏通字词,保证背诵的准确性:然后要初步理解内容,基本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此阶段,教师可介绍课文的特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背诵积极性。
第二步:讲。这个环节是学生背诵篇章中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如何才能不但把文章背诵出来,还能够比较深刻地记忆。不理解的记忆是死记硬背,是不会留下长久的记忆的。通过将可以让学生对篇章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步:理。所谓理,其实就是理清思路,根据课文结构和内容特点将课文理清段落层次提纲,再按提纲进行背诵。
那么,要如何理清思路呢?可根据课文每段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编成一个“纲”。依据这个“纲”学生在背诵时可想起整段文章。
第四步:记。在学生已经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进入“记”的阶段了。学生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再反复阅读几遍,依靠机械识记,迅速把课文背诵出来。具体安排有如下几个步骤:
(1)反复阅读与初步记诵相结合。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应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识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2)初步追忆。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让学生追忆。追忆是有意和间接再现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方面寻找线索,进行积极灵活的思维。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停止学生继续背诵。
(3)熟背。文章通过理解消化,已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语句通过熟读试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复朗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检查的方式,除了个人和集体背诵外,还有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还可轮背,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接龙背诵,可以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4)默写。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
第五步:忆。记下来并不表示就永远不会忘,德国的物理学家艾宾洛斯说:“反复是保持的函数。”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既要有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二是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注意安排过度学习。实验表明,过度学习的效果优于适度学习的效果。所谓适度学习是指在识记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就中止的学习。而过度学习是指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之后还继续进行学习。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背诵恰恰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通过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作文的能力。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背诵对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文章的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特别是意境这个东西,常常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老师的分析固然代替不了,学生自己读一两遍即罢,也会无收获,但却能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所感受,于是乎徜徉乎其中,心悟其意,心融其境,产生妙不可言之感。朱熹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是没有道理的。
积累知识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对精词妙语,对佳段名篇,理应牢牢记住,而且越多越好。这样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对于说话、写作大有裨益。如果学过就忘,让知识成为“过眼烟云”,对知识不加积累,脑子里一片空白,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的。我们应当把学过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贮存到大脑这座仓库里,而贮存起来——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
抓好背诵这一环,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手段,让我们重视它,并且对它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