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最多,在教材中所占分量最重,师生投入的精力最多。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就目前来讲,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越俎代庖,把好好的一篇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给学生。语文课堂中,记笔记代替了读书,教师分析代替了学生阅读,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有效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读是架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四读”——感读、赏读、品读、悟读。
一、感读——阅读教学中的初步感知
就是对文章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是“五读”教学的起始环节,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一般是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这里的感读方法——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定。这种对课文整体的初步阅读,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譬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在请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离奇的、滑稽的、讽刺的……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后,一旦转化为自己的意,就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且会有阅读、探索情感的欲望产生。
二、赏读——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如果说感读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那么赏读就是把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譬如教《白鹭》这篇散文诗,笔者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内蕴美。
再如在上《蔚蓝的王国》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些情节,找出来并朗读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个性、率真,和谐、共生。课堂是有序的,但又是无序的,一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大家彼此相融,心在共振。声情并茂的朗读、独辟蹊径的发问、精辟机智的点拨、幽默诙谐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教室时有笑声,教室里更多思考。有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堂才是美丽的,才是有效的。
三、品读——阅读教学中的咀嚼品味
品读,就是让学生回归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越是能真实地再现作品的内蕴美。反之,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著探究精神,就无法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譬如在教《背影》这样的经典名篇时,必然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这些词语:“慢慢探身”“向上缩”“向左微倾”。可以用换词的方法进行比较品读,“探身”改成“走”,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等等。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反复咀嚼,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理解把握好这些词语,也就能掌握好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父亲的深情。还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泪”,把含有这些词语的语句都找出来,仔细地品味文章的主旨和蕴涵的感情,甚至是文章渗透着那种淡淡的哀伤之情也能品味得出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再现作品的内蕴美。
四、悟读——阅读教学中的自由感悟
悟读,就是浸润在书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感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去知其冷暖,知其流之急缓,知其味之甘苦。当前的阅读教学缺乏“静悄悄的精彩”,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片“静思默想”的时空,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读,自由感悟,教学中应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其静静地反复品读课文,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教《皇帝的新装》,笔者就这样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来引导学生悟读。这篇课文最可笑的情节是皇帝穿新装。请学生朗读后思考,为什么这里所有的人都在说谎话?再请同学找出相关的心理描写的语段,朗读思考,因为“怕”。他们是如何来掩饰他们内心的害怕的?请同学再读相关的语言动作描写的语段,得出一个“骗”字。然后请学生思考,这个“骗”后面究竟是什么?学生在静静的思考后会豁然贯通、恍然大悟,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种含英咀华的悟读中,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才更为透彻,对渗透于文本中的主题才体悟得更为真切。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落实——感读、赏读、品读、悟读,做到以“读“为本。让琅琅的书声回归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用“读”掀起情感的浪花,用“读”闪出智慧的火花,用“读”使课堂焕发有效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于晋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以农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为例[J].发展.2008(04)
[2]王红军.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01)
[3]蒋义清.初中语文积累之我见[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3)
[4]陈婷.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8)
[5]郭艳华.关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有效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读是架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四读”——感读、赏读、品读、悟读。
一、感读——阅读教学中的初步感知
就是对文章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是“五读”教学的起始环节,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一般是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这里的感读方法——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定。这种对课文整体的初步阅读,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譬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在请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初步阅读感受。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离奇的、滑稽的、讽刺的……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后,一旦转化为自己的意,就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且会有阅读、探索情感的欲望产生。
二、赏读——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如果说感读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那么赏读就是把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譬如教《白鹭》这篇散文诗,笔者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内蕴美。
再如在上《蔚蓝的王国》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些情节,找出来并朗读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这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种渴望与期待,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个性、率真,和谐、共生。课堂是有序的,但又是无序的,一个教师,几十个学生,大家彼此相融,心在共振。声情并茂的朗读、独辟蹊径的发问、精辟机智的点拨、幽默诙谐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教室时有笑声,教室里更多思考。有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堂才是美丽的,才是有效的。
三、品读——阅读教学中的咀嚼品味
品读,就是让学生回归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越是能真实地再现作品的内蕴美。反之,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著探究精神,就无法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譬如在教《背影》这样的经典名篇时,必然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这些词语:“慢慢探身”“向上缩”“向左微倾”。可以用换词的方法进行比较品读,“探身”改成“走”,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等等。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反复咀嚼,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理解把握好这些词语,也就能掌握好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父亲的深情。还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泪”,把含有这些词语的语句都找出来,仔细地品味文章的主旨和蕴涵的感情,甚至是文章渗透着那种淡淡的哀伤之情也能品味得出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这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再现作品的内蕴美。
四、悟读——阅读教学中的自由感悟
悟读,就是浸润在书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感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去知其冷暖,知其流之急缓,知其味之甘苦。当前的阅读教学缺乏“静悄悄的精彩”,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片“静思默想”的时空,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读,自由感悟,教学中应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其静静地反复品读课文,逐步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意境。对文中妙理一旦悟透,便恰如醍醐灌顶,妙不可言。
教《皇帝的新装》,笔者就这样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来引导学生悟读。这篇课文最可笑的情节是皇帝穿新装。请学生朗读后思考,为什么这里所有的人都在说谎话?再请同学找出相关的心理描写的语段,朗读思考,因为“怕”。他们是如何来掩饰他们内心的害怕的?请同学再读相关的语言动作描写的语段,得出一个“骗”字。然后请学生思考,这个“骗”后面究竟是什么?学生在静静的思考后会豁然贯通、恍然大悟,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种含英咀华的悟读中,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才更为透彻,对渗透于文本中的主题才体悟得更为真切。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落实——感读、赏读、品读、悟读,做到以“读“为本。让琅琅的书声回归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用“读”掀起情感的浪花,用“读”闪出智慧的火花,用“读”使课堂焕发有效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于晋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以农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为例[J].发展.2008(04)
[2]王红军.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01)
[3]蒋义清.初中语文积累之我见[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3)
[4]陈婷.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8)
[5]郭艳华.关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