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来影响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这就需要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与情绪 控制 钢琴演奏 影响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是通过音响来描绘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声音分辨能力既是感受音乐内容最重要的保障,也是表现音乐情感的最基本条件。
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宋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情感和情绪的控制对于我们钢琴演奏的影响我们作如下调整:
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就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耍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适当地让儿童参加演出、比赛,鼓励他们多去想并大胆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曲子并演奏,鲁宾斯坦说过:“首先要弹奏乐谱上所写的东西,如果你把应该做的都做到了,然后你还想对某些方面做一些补充或改变,也没什么,你就去做好了。”因为乐曲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从小就仔细体会他所接触乐曲的细膩的感情变化。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学习甚至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钢琴家戈多夫斯基所说:“在钢琴演奏上对感情的要求就像对花的香味的要求一样。”老师要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无论在演出或比赛中都努力去想怎样做好他想要的音乐,这样,他就会喜欢从自己手底下流淌出来的曲调,自然会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中央音乐学院李斐岚教授认为,孩子参加当众的表演最好是有步骤地扩大范围,最初是给家里人表演,然后可增加一些亲朋好友。再由小型演出扩大到大型演出。这样,让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在第一次上台之前,一定要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让他有一个好的开头,即使弹得不好,也不要批评他,否则孩子会由于害怕导致以后更加怯场。我们要让孩子“习惯演出就如同节日,演出是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这时,他们才能在艺术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2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列宁说过“不懂音乐就不懂生活”,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它对人的身心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听不同体裁、情绪的简单歌曲,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给予讲解。如《娃哈哈》表现了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活泼、欢乐的景象。《扎红头绳》中爹爹给喜儿扎上新扯的二尺红头绳后,喜儿高兴得唱起来。而《北风吹》则表现的是旧社会穷人的苦难生活,“热情澎湃”与“冷若冰霜”。不少学生认为在练琴时,每一次都应该充满激情地、热情澎湃地演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盲目的“热情澎湃”不仅容易把曲子弹“糊”,失去了对细节的技术处理,而且也会使演奏者失去对乐曲的新鲜感而变得麻木。那么,“冷若冰霜”的练习是否正确呢?当然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在台上演奏时毫无感情,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内涵。我们应教会学生在平时练琴时,针对某一段落用“热情澎湃”的弹法去进行情感练习,但一旦遇到技术难点,就应该静下心来冷静地处理,不要糊过去;一段音乐经“热情澎湃”地练过后,可以仔细聆听一下音乐表现得是否得当,再用“冷”的方法进行技术训练,修补不够完美的地方,练习时应将两种方式循环使用,互相结合,这样,在演奏时才能做到“冷静的头脑,热情的手”。进而使乐曲听起来更加流畅、生动、富有激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像一个弹琴的机器,没有心与手的沟通、没有灵魂、没有感情了,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练琴,逐步达到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容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单纯的要求技术或让学生“弹熟后再谈音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钢琴演奏同样要用“心”去感受音乐,从头到尾要全神贯注,充满激情,让音乐从心里流出,该放的地方大胆放,该收的地方大胆收,要学会歌唱,只有这样才能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演唱者共同塑造音乐形象,完成作品的再创作。
[关键词]情感与情绪 控制 钢琴演奏 影响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是通过音响来描绘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声音分辨能力既是感受音乐内容最重要的保障,也是表现音乐情感的最基本条件。
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在影响弹琴,一是弹琴的动作,另一个是音乐的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情绪和情感通过影响弹琴的动作变化,宋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情绪的不稳定,会造成弹奏速度的不稳定和音量、音色的不平均,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对乐曲内容和风格的正确演绎。如果稳定了弹琴的动作就等于控制了情感和情绪对弹琴的影响。情感和情绪的控制对于我们钢琴演奏的影响我们作如下调整:
1 通过对弹琴动作的控制达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既然情绪和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弹琴动作变化,那么就统一动作标准,无论何种情绪和情感。都是固定幅度的动作,不仅会统一演奏的声音,还会起到稳定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动作标准指的就是把连奏、断奏、跳奏的动作固定化,抬落的高度要固定,抬落的速度也耍固定,这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比较艰苦的练习。适当地让儿童参加演出、比赛,鼓励他们多去想并大胆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曲子并演奏,鲁宾斯坦说过:“首先要弹奏乐谱上所写的东西,如果你把应该做的都做到了,然后你还想对某些方面做一些补充或改变,也没什么,你就去做好了。”因为乐曲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从小就仔细体会他所接触乐曲的细膩的感情变化。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学习甚至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钢琴家戈多夫斯基所说:“在钢琴演奏上对感情的要求就像对花的香味的要求一样。”老师要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无论在演出或比赛中都努力去想怎样做好他想要的音乐,这样,他就会喜欢从自己手底下流淌出来的曲调,自然会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中央音乐学院李斐岚教授认为,孩子参加当众的表演最好是有步骤地扩大范围,最初是给家里人表演,然后可增加一些亲朋好友。再由小型演出扩大到大型演出。这样,让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在第一次上台之前,一定要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让他有一个好的开头,即使弹得不好,也不要批评他,否则孩子会由于害怕导致以后更加怯场。我们要让孩子“习惯演出就如同节日,演出是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这时,他们才能在艺术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2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调整达到使性格发生变化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急躁、兴奋、激动或是懒散、低沉、麻木。在学琴的初期,可以通过慢速练习和大声数拍子来达到调整的作用,慢速练习的目的就是要稳定情绪,而大声数拍子的目的就是要提起精神,使人的状态兴奋起来。大声数拍子的要求不是大声,而是用兴奋的情绪来数拍子。只是在大声数拍子时人容易兴奋,在最初练习时要通过不停的调整来达到稳定情绪的状态。情绪过于兴奋就通过慢速来稳定情绪,情绪过于低沉就通过大声来提精神,最终的状态就是平和、稳重、积极、注意力集中,而且弹奏的音色同人的平和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人越静。声音越深远、越纯净,人越温和,声音越有共鸣。如果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后,不仅会稳定弹琴的状态,而且长期的练习还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列宁说过“不懂音乐就不懂生活”,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它对人的身心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听不同体裁、情绪的简单歌曲,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给予讲解。如《娃哈哈》表现了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活泼、欢乐的景象。《扎红头绳》中爹爹给喜儿扎上新扯的二尺红头绳后,喜儿高兴得唱起来。而《北风吹》则表现的是旧社会穷人的苦难生活,“热情澎湃”与“冷若冰霜”。不少学生认为在练琴时,每一次都应该充满激情地、热情澎湃地演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盲目的“热情澎湃”不仅容易把曲子弹“糊”,失去了对细节的技术处理,而且也会使演奏者失去对乐曲的新鲜感而变得麻木。那么,“冷若冰霜”的练习是否正确呢?当然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在台上演奏时毫无感情,而且学生也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内涵。我们应教会学生在平时练琴时,针对某一段落用“热情澎湃”的弹法去进行情感练习,但一旦遇到技术难点,就应该静下心来冷静地处理,不要糊过去;一段音乐经“热情澎湃”地练过后,可以仔细聆听一下音乐表现得是否得当,再用“冷”的方法进行技术训练,修补不够完美的地方,练习时应将两种方式循环使用,互相结合,这样,在演奏时才能做到“冷静的头脑,热情的手”。进而使乐曲听起来更加流畅、生动、富有激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像一个弹琴的机器,没有心与手的沟通、没有灵魂、没有感情了,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练琴,逐步达到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容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单纯的要求技术或让学生“弹熟后再谈音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钢琴演奏同样要用“心”去感受音乐,从头到尾要全神贯注,充满激情,让音乐从心里流出,该放的地方大胆放,该收的地方大胆收,要学会歌唱,只有这样才能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演唱者共同塑造音乐形象,完成作品的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