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米丽·勃朗特的著名作品《呼啸山庄》的境遇被众多学者提及,从被猛烈的抨击到被誉为天才之作,《呼啸山庄》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了了解读,本文因循古老的人物分析方法,采用创新的视角将希克厉的人生历程看成是向精神异化抗争的凯歌。希克厉所呈现出的一生是黯淡、可憎的,但他终极的醒悟本质上反映了复仇对于他的控制宣告失败,希克厉重新获得了人性的自由。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克厉;复仇;情感异化
呼啸山庄的主题中最不可忽略的便是“爱”和“复仇”。复仇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主题从古希腊时期便十分引人注目,血亲复仇母题下的《俄瑞斯忒亚》,荣辱复仇母题下的《特洛伊》,情爱复仇母题下的《美狄亚》[1]但是远在古希腊时期的复仇给予我们更多的是道德范畴的判断,这些神话和戏剧高度文學距离化,就像是《批判的剖析》一书中,弗莱对于神话的释意:“一种叙述其中的某些形象是超人的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发生在故事里”[2]会让我们产生哲学的思索但不是身临其境的思考。到了近代两部复仇为主的作品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对于我们的冲击不可小觑。一部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一部便是本文所提及的《呼啸山庄》。它们所呈现的生活看起来遥远但是又在情理之中,不似古希腊戏剧和小说一样,是另一个世界。
《呼啸山庄》复仇的主要实施者是希克厉,他从小被老欧肖收养在呼啸山庄,他的出身已经注定他在呼啸山庄要饱受藐视、欺辱。尤其是亨德莱把希克厉直接看成佣人,只有欧肖和他的女儿凯瑟琳对他是真正的关爱。在这种环境中希克厉势必对凯瑟琳产生爱情,明显这种爱情不同于普通的爱情,这种爱情里包含了太多的非正常因素,当知道凯瑟琳因为无法抗拒物质的诱惑答应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时,呼啸山庄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希克厉留恋,他带着仇恨离开呼啸山庄。几年后他突然回到呼啸山庄谁也不知道他曾经经历了什么,希克厉回到呼啸山庄后展开了他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报复活动。小说的极大一部分都被这种复仇给覆盖,给与读者非常恐怖的阅读体验。以至于有的评论家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部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该改名为《枯萎山庄》才对。[3]
希克厉的复仇确实能够使这种恐怖触及读者的底线,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看不见转机,“作者极力渲染希克厉的复仇和凯瑟琳失去恋人时的歇斯底里,对于两人之间爱情的发展落笔甚少,更加没有两人谈情说爱的浪漫笔调”[4]情况一步步坏下去,直到希克厉占领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所有的财产,进而折磨着两个山庄的后代。当然作品的结局是属于卡茜和克里顿的,在与希克厉的斗争中,叶茜与克里顿相互摩擦、彼此成长,最终成为情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一个层面上看这场与希克厉的斗争也是爱与恨的斗争,爱取得了胜利!这是作品带给读者的一项很重要的文本意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品人物中取得最大胜利的是希克厉。除他之外的人物斗争的对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或者可以说就是希克厉。但是希克厉斗争的对象却是看不见摸不到摸不到的寓于无形的情绪:仇恨。他被仇恨所控制完全失去了自由的人的本性,如果抛却仇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荒诞存在的,他从离开呼啸山庄到死前的前几天这长达几乎一生的时间里,都被仇恨所奴役,所控制。仇恨对于希克厉的异化,完全摧毁了希克厉的一生。他几乎体会不到任何其他的情绪,他一心想要从复仇中得到快乐,可是后来他不得不承认:我太幸福可是我又不够幸福,我的灵魂伤害了我的肉体,可是灵魂自身并没有得到满足。[5]灵魂当然得不到满足,因为希克厉一生都在寻求爱,可他却选用了复仇这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无异于缘木求鱼。这一点被学者早已讲的明明白白:希克厉复仇的根源来自于对爱的呼唤和渴望,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当这些精神追求无法满足时,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冷漠与荒凉。[6]这种冷漠与荒凉在我看来具有腐蚀性,这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希克厉的一生更多的带给我们的不是憎恨而是怜悯,一生所求背道而驰,失去自我独立选择的能力,行尸走肉般的被奴役。
上面提及的希克厉的一生,提醒我们思考一种需要警惕的现象:精神情绪异化。异化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他曾在众多学者论述中出现过。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主体发展出一定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经久发展成为独立的主体,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主体奴役主体。异化理论的萌芽是在启蒙时期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真正的哲学化是在黑格尔,但是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将绝对精神作为了异化的主体反而拉远了和人类的距离,因此超出了我们所关注的中心。异化理论发展到马克思变为异化劳动理论。将异化理论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阶段叙述一遍的原因是简单的罗列出异化理论所关注的主体:哲学的异化理论大多关注的主体是实体对于人类的异化,这种情况在文学中也存在。文学家笔下的异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金驴记》,这里边已经包含了异化人的物质,再到卡夫卡的小说,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诸多名作,都侧重于物质实体,尤其是金钱权利对于人的异化。这种物质的异化和《呼啸山庄》中的异化是殊途同归的,而今天本文的关注点恰恰是异化途径和对象的不同。
《呼啸山庄》呈现的是另一种异化现象:精神情绪的异化。任何一种情感超出适当的范围都可以异化主体、奴隶主体使主主体失去自由判断的能力。一般被某种精神情绪所异化,就会对其他情感产生排他性,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殊途同,以丢失为自我为结局。在此不得不提并非只有负面情感精神具有异化人类的力量,正面精神情感也會,为爱失去自我的个体比比皆是。这种情感异化正是我从希克厉的黯淡的一生中得出的警示,当然就这个层面而言希克厉的一生并不暗淡至极,因为到作品的结局部分希克厉的人性得以复苏,复仇已无法控制他。当他看见叶茜与克里顿坐在一起读书时,好像突然有什么打开了他灵魂深处的闸门,他自己讲:我穷凶极恶,却落到这样一个结果,不是太荒唐了吗?我手里有撬棍、鹤嘴锄,要把这两个人家都摧毁了。我把自己磨练出一股狠劲儿,拼了命干,想赫克勒斯,谁知等到一切都布置好了,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我却发现我的意志力消失了。连掀起两座宅子的一片瓦都办不成了,我几十年的冤家对头并没有把我打败呀,眼前正是时机,向他们的后代报仇解恨,我做得到谁也别想阻拦我,可是有什么用呢?我不想举手打人了。[7]
希克厉开始遵循自己的本心做事情,他意识到了多年来他活得并不幸福快乐,短暂的复仇快感让他感到些许快乐,但黑暗终会将它覆盖。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瞬间的快感而改变。他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岁月仅仅几年而已!
现代人在被物质异化的今天又迎来了另一种异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都被情绪所困过,有人绝地反击的进行自救,有人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中进行治疗,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堪情感的折磨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精神异化或许早就存在。只不过我们并没有自觉有意识的察觉,那么认识到这种精神异化便是进步,这是我们走出异化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桂萍.论希腊神话中的母题[A].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129-134.
[2]朱晓映.爱恨情仇:对《呼啸山庄》的原型解读.[M].学术交流,2007:12.
[3][5][7]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395,383.
[4]马坤.自我的认同与回归[M].外国文学研究,2003:34.
[6]徐晓瑛.呼啸山庄与红字的复仇比较[J].北方文学,2010(4):5.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克厉;复仇;情感异化
呼啸山庄的主题中最不可忽略的便是“爱”和“复仇”。复仇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主题从古希腊时期便十分引人注目,血亲复仇母题下的《俄瑞斯忒亚》,荣辱复仇母题下的《特洛伊》,情爱复仇母题下的《美狄亚》[1]但是远在古希腊时期的复仇给予我们更多的是道德范畴的判断,这些神话和戏剧高度文學距离化,就像是《批判的剖析》一书中,弗莱对于神话的释意:“一种叙述其中的某些形象是超人的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发生在故事里”[2]会让我们产生哲学的思索但不是身临其境的思考。到了近代两部复仇为主的作品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对于我们的冲击不可小觑。一部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一部便是本文所提及的《呼啸山庄》。它们所呈现的生活看起来遥远但是又在情理之中,不似古希腊戏剧和小说一样,是另一个世界。
《呼啸山庄》复仇的主要实施者是希克厉,他从小被老欧肖收养在呼啸山庄,他的出身已经注定他在呼啸山庄要饱受藐视、欺辱。尤其是亨德莱把希克厉直接看成佣人,只有欧肖和他的女儿凯瑟琳对他是真正的关爱。在这种环境中希克厉势必对凯瑟琳产生爱情,明显这种爱情不同于普通的爱情,这种爱情里包含了太多的非正常因素,当知道凯瑟琳因为无法抗拒物质的诱惑答应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时,呼啸山庄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希克厉留恋,他带着仇恨离开呼啸山庄。几年后他突然回到呼啸山庄谁也不知道他曾经经历了什么,希克厉回到呼啸山庄后展开了他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报复活动。小说的极大一部分都被这种复仇给覆盖,给与读者非常恐怖的阅读体验。以至于有的评论家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部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该改名为《枯萎山庄》才对。[3]
希克厉的复仇确实能够使这种恐怖触及读者的底线,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看不见转机,“作者极力渲染希克厉的复仇和凯瑟琳失去恋人时的歇斯底里,对于两人之间爱情的发展落笔甚少,更加没有两人谈情说爱的浪漫笔调”[4]情况一步步坏下去,直到希克厉占领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所有的财产,进而折磨着两个山庄的后代。当然作品的结局是属于卡茜和克里顿的,在与希克厉的斗争中,叶茜与克里顿相互摩擦、彼此成长,最终成为情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一个层面上看这场与希克厉的斗争也是爱与恨的斗争,爱取得了胜利!这是作品带给读者的一项很重要的文本意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品人物中取得最大胜利的是希克厉。除他之外的人物斗争的对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或者可以说就是希克厉。但是希克厉斗争的对象却是看不见摸不到摸不到的寓于无形的情绪:仇恨。他被仇恨所控制完全失去了自由的人的本性,如果抛却仇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荒诞存在的,他从离开呼啸山庄到死前的前几天这长达几乎一生的时间里,都被仇恨所奴役,所控制。仇恨对于希克厉的异化,完全摧毁了希克厉的一生。他几乎体会不到任何其他的情绪,他一心想要从复仇中得到快乐,可是后来他不得不承认:我太幸福可是我又不够幸福,我的灵魂伤害了我的肉体,可是灵魂自身并没有得到满足。[5]灵魂当然得不到满足,因为希克厉一生都在寻求爱,可他却选用了复仇这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无异于缘木求鱼。这一点被学者早已讲的明明白白:希克厉复仇的根源来自于对爱的呼唤和渴望,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当这些精神追求无法满足时,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冷漠与荒凉。[6]这种冷漠与荒凉在我看来具有腐蚀性,这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希克厉的一生更多的带给我们的不是憎恨而是怜悯,一生所求背道而驰,失去自我独立选择的能力,行尸走肉般的被奴役。
上面提及的希克厉的一生,提醒我们思考一种需要警惕的现象:精神情绪异化。异化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他曾在众多学者论述中出现过。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主体发展出一定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经久发展成为独立的主体,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主体奴役主体。异化理论的萌芽是在启蒙时期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真正的哲学化是在黑格尔,但是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将绝对精神作为了异化的主体反而拉远了和人类的距离,因此超出了我们所关注的中心。异化理论发展到马克思变为异化劳动理论。将异化理论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阶段叙述一遍的原因是简单的罗列出异化理论所关注的主体:哲学的异化理论大多关注的主体是实体对于人类的异化,这种情况在文学中也存在。文学家笔下的异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金驴记》,这里边已经包含了异化人的物质,再到卡夫卡的小说,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诸多名作,都侧重于物质实体,尤其是金钱权利对于人的异化。这种物质的异化和《呼啸山庄》中的异化是殊途同归的,而今天本文的关注点恰恰是异化途径和对象的不同。
《呼啸山庄》呈现的是另一种异化现象:精神情绪的异化。任何一种情感超出适当的范围都可以异化主体、奴隶主体使主主体失去自由判断的能力。一般被某种精神情绪所异化,就会对其他情感产生排他性,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殊途同,以丢失为自我为结局。在此不得不提并非只有负面情感精神具有异化人类的力量,正面精神情感也會,为爱失去自我的个体比比皆是。这种情感异化正是我从希克厉的黯淡的一生中得出的警示,当然就这个层面而言希克厉的一生并不暗淡至极,因为到作品的结局部分希克厉的人性得以复苏,复仇已无法控制他。当他看见叶茜与克里顿坐在一起读书时,好像突然有什么打开了他灵魂深处的闸门,他自己讲:我穷凶极恶,却落到这样一个结果,不是太荒唐了吗?我手里有撬棍、鹤嘴锄,要把这两个人家都摧毁了。我把自己磨练出一股狠劲儿,拼了命干,想赫克勒斯,谁知等到一切都布置好了,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我却发现我的意志力消失了。连掀起两座宅子的一片瓦都办不成了,我几十年的冤家对头并没有把我打败呀,眼前正是时机,向他们的后代报仇解恨,我做得到谁也别想阻拦我,可是有什么用呢?我不想举手打人了。[7]
希克厉开始遵循自己的本心做事情,他意识到了多年来他活得并不幸福快乐,短暂的复仇快感让他感到些许快乐,但黑暗终会将它覆盖。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瞬间的快感而改变。他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岁月仅仅几年而已!
现代人在被物质异化的今天又迎来了另一种异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都被情绪所困过,有人绝地反击的进行自救,有人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中进行治疗,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堪情感的折磨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精神异化或许早就存在。只不过我们并没有自觉有意识的察觉,那么认识到这种精神异化便是进步,这是我们走出异化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桂萍.论希腊神话中的母题[A].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129-134.
[2]朱晓映.爱恨情仇:对《呼啸山庄》的原型解读.[M].学术交流,2007:12.
[3][5][7]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395,383.
[4]马坤.自我的认同与回归[M].外国文学研究,2003:34.
[6]徐晓瑛.呼啸山庄与红字的复仇比较[J].北方文学,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