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思维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ahaoch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着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朝着主动创新精神的培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系统训练,激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
  一、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要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于肯动脑、积极问答问题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老师都应该认真地、善意地对待,既不能因为问题没有什么意义而不屑一答,也不能因为问题不着边际、不好回答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地袒露心声。
  如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大概过了五、六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于是,我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洒脱’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真了不起。”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见时机成熟,我再让学生们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这时,举手的同学可多了。“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为什么彩虹是飞过来的呢?”……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创设质疑问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使学生“会疑”
  要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使用疑问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老舍先生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的原因,而是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呢?然后提示学生想想彩虹的形态、颜色,再读读课文,联系重点词语互相讨论。只见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有的说:“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课文中写蒙古族同胞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就好像彩虹发出的七种颜色。”有的说:“从图上可以看出小丘是弧形的,迎客的队伍出现在小丘上,从远处看,真像弧形的彩虹。”……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循序渐进,培养引导,使学生善疑
  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后,并不是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循序渐进,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一般来说,开始时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他们提出两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随着年级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会逐步养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教学《海底世界》时,一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海底世界的风光片。那波涛汹涌的海面、那宁静的海底、那千奇百怪的鱼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看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有看不懂的地方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却那么宁静呢?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光吗?海底有多少种动物?”……面对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在问题解决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让学生踊跃发言,学生认为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了。
  四、采取不同形式质疑问难,使学生“乐疑”
  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所发展的大多是一种被动的应答性简单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有效地组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可让学生对教师质疑。学生对教师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又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教师可让学生对学生质疑,当讲到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同桌互问并答问,或者小组互问并答问。当课文结束时,让学生扮演小老师互相考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复习巩固了学习内容……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呢?”这位老师机智地判断出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学生说:“她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说明她不是偷偷出来的,而一定是妈妈生病了,她卖火柴赚钱给妈妈治病。”……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这位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觉得小女孩的家怎么样?”学生齐答:“穷极了!”“为什么这么穷呢?”“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至此,学生对“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当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提高后,创新意识的幼芽也会在学生的心田中破土而出,达到让创新思维绽放异彩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是要借助网络优势,课前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强成就感。三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四要适时、恰当、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调节课堂心理情绪,营造和谐的课堂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在无形中理解信息技术
期刊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在授课过程中善于设置疑问,使学生从感性知识中发现疑问,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比如,在教学“乘法中间有0的乘法”时,首先出示例题:计算342×270=□,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法则计算,学生计算后提出一个疑问
期刊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令老师们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总是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同小异;政治历史搬上作文,生搬硬套令人哭笑不得;套用古诗词,把古人的事迹写了一遍又一遍,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天、痛恨不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应试教育、社会、家长、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这种集体真话失语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放胆为文,展露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
期刊
我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感觉到,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所谓情感,它是人的大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和观点之间的反映。人是认知与情感合一的高级动物,一刻也不能没有情感,“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道理。而语文教学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的教学,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特质和参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获得了共识,但如何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关键是教
期刊
物理课程目标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硬性规定,是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物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的,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一、由“讲”到“做”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而新课程教学应该以学生
期刊
一朵清幽娇艳的小花是美,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也奇”固然能引起我们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能激起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同样漫步于语文的天地中,也随处可以观赏到“美”,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有很大的帮助。   一、自然美  在文学领
期刊
一、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1、提倡师生合作型的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由教师“实行三包”(包分析、包概括、包答案),尤其是对于理解性较强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或出错而放弃或拒绝回答问题。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
期刊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要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