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着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朝着主动创新精神的培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系统训练,激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
一、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要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于肯动脑、积极问答问题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老师都应该认真地、善意地对待,既不能因为问题没有什么意义而不屑一答,也不能因为问题不着边际、不好回答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地袒露心声。
如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大概过了五、六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于是,我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洒脱’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真了不起。”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见时机成熟,我再让学生们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这时,举手的同学可多了。“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为什么彩虹是飞过来的呢?”……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创设质疑问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使学生“会疑”
要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使用疑问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老舍先生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的原因,而是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呢?然后提示学生想想彩虹的形态、颜色,再读读课文,联系重点词语互相讨论。只见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有的说:“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课文中写蒙古族同胞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就好像彩虹发出的七种颜色。”有的说:“从图上可以看出小丘是弧形的,迎客的队伍出现在小丘上,从远处看,真像弧形的彩虹。”……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循序渐进,培养引导,使学生善疑
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后,并不是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循序渐进,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一般来说,开始时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他们提出两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随着年级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会逐步养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教学《海底世界》时,一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海底世界的风光片。那波涛汹涌的海面、那宁静的海底、那千奇百怪的鱼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看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有看不懂的地方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却那么宁静呢?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光吗?海底有多少种动物?”……面对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在问题解决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让学生踊跃发言,学生认为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了。
四、采取不同形式质疑问难,使学生“乐疑”
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所发展的大多是一种被动的应答性简单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有效地组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可让学生对教师质疑。学生对教师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又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教师可让学生对学生质疑,当讲到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同桌互问并答问,或者小组互问并答问。当课文结束时,让学生扮演小老师互相考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复习巩固了学习内容……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呢?”这位老师机智地判断出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学生说:“她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说明她不是偷偷出来的,而一定是妈妈生病了,她卖火柴赚钱给妈妈治病。”……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这位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觉得小女孩的家怎么样?”学生齐答:“穷极了!”“为什么这么穷呢?”“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至此,学生对“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当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提高后,创新意识的幼芽也会在学生的心田中破土而出,达到让创新思维绽放异彩的效果。
一、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要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于肯动脑、积极问答问题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老师都应该认真地、善意地对待,既不能因为问题没有什么意义而不屑一答,也不能因为问题不着边际、不好回答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地袒露心声。
如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大概过了五、六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于是,我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呀?有就提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充满期望地看着大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仍然不敢举手。这时,一位男同学非常小心地举起了手。我立即请他起来发言。“老师,‘洒脱’是什么意思?”他轻声地问。“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真了不起。”我看到其他同学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目光,心里窃喜:榜样的作用有效了,坚冰打破了。见时机成熟,我再让学生们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这时,举手的同学可多了。“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为什么彩虹是飞过来的呢?”……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创设质疑问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使学生“会疑”
要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使用疑问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老舍先生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的原因,而是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呢?然后提示学生想想彩虹的形态、颜色,再读读课文,联系重点词语互相讨论。只见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有的说:“彩虹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课文中写蒙古族同胞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就好像彩虹发出的七种颜色。”有的说:“从图上可以看出小丘是弧形的,迎客的队伍出现在小丘上,从远处看,真像弧形的彩虹。”……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循序渐进,培养引导,使学生善疑
学生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后,并不是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循序渐进,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一般来说,开始时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他们提出两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随着年级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会逐步养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一旦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或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教学《海底世界》时,一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海底世界的风光片。那波涛汹涌的海面、那宁静的海底、那千奇百怪的鱼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看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有看不懂的地方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却那么宁静呢?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光吗?海底有多少种动物?”……面对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在问题解决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看图提问题,让学生踊跃发言,学生认为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了。
四、采取不同形式质疑问难,使学生“乐疑”
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所发展的大多是一种被动的应答性简单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有效地组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可让学生对教师质疑。学生对教师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又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教师可让学生对学生质疑,当讲到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同桌互问并答问,或者小组互问并答问。当课文结束时,让学生扮演小老师互相考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复习巩固了学习内容……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呢?”这位老师机智地判断出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学生说:“她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说明她不是偷偷出来的,而一定是妈妈生病了,她卖火柴赚钱给妈妈治病。”……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这位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觉得小女孩的家怎么样?”学生齐答:“穷极了!”“为什么这么穷呢?”“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至此,学生对“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当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提高后,创新意识的幼芽也会在学生的心田中破土而出,达到让创新思维绽放异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