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设计史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iness90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时代为传统设计史教学带来改革的契机,改善了长期以来的教学弊端。通过分析网络时代提供的三方面契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总结出通过线上获取普及性知识和线下进行专题式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对“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提出设计史教学改革的三个趋势。
  关键词:网络时代;设计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互联网思维中设计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2017JGY70)研究成果。
  一、网络时代设计史教学改革的契机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利用网络优势,探索反映时代和教育发展特点的新的教学方式,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时代课题。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一种思想,蕴涵创新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多方面内容,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更新教育观念,重構教育教学环境,重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大部分院校传统的设计史教学模式为教师主讲知识点,学生听课,课后考核。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科和课程的系统性不强,在教学中缺乏交流和合作,教学效率低下。网络时代为传统设计史教学带来改革的契机,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教学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获取更为便利。设计史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艺术、技术等各个方面,包含大量的知识信息。以往获取知识主要通过课本和书本,渠道有限,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网络时代以来,从新渠道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获得各种信息资源,信息获取的门槛大大降低。信息增长的同时又面临信息繁杂、知识碎片化、观点五花八门,往往使搜索者无所适从的问题。在信息平等的条件下,对搜索、选择、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会比锻炼记忆力更重要。因此课程目标设置不再是片段式的知识点,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上。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页面供学生课后查阅,建设教学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讨论。
  二是交流方式更为多元化。这几年还有兴起的MOOC式教学(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各大高校的优势课程。国内外很多高校都整合了精品课程资源来建设MOOC课程,使得共享一流高校课程成为可能。另外,自媒体在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也提供了大量的付费或免费的讲座。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有机会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课堂和研究传播出去。
  三是观念的转变。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指对经营理念和消费者的理解。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话语权日益增大,并且影响着企业各环节的决策。在教育领域,封闭的、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应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需要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单向输出的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二、网络时代设计史教学改革的实践
  把握网络时代的优势进行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线上获取基础知识
  在传统设计史课堂上,基础知识点传授占用大量课时而无法进行深入讨论。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对教育的最大影响就是信息的冲击。更易获得设计、历史、艺术的各种事实和信息,课堂和教师不再是知识垄断的权威机构。如果设计史的教学还停留在类似产品目录般的单纯讲述不同历史时代下的各种“风格”“特点”,就让历史变成了与时代脱离的“化石”。信息时代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任何意义,再好的记忆也比不上网络搜索的速度和准确性。线性的知识结构转向网状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网络的节点进行整合分析,得到全新的认识。这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趋势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线上获取普及性的基础知识。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可以随时查找所需资料,根据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阅。缺点同样在于信息量大,面临筛选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信息获取环节进行引导。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设置阅读关键词和主题内容。学生围绕老师提供的一个或一组关键词进行资料搜集,内容包括设计风格介绍、相关设计师及作品搜索甚至其他艺术形式的联想。二是将搜索到的信息整理,制作“资料本”。资料本通过粘贴、摘抄等方式制作,是手工的、实体的,看似是对数字时代的反抗。笔者希望通过实体资料本的制作,将网络虚拟信息内化成自我认知,消解学生对于海量信息的迷茫。通过一快一慢两种动作的结合,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信息的筛选和组织。资料本就是学生读取信息,总结并结合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成果。通过举办校内展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表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线下进行专题化讨论
  网络时代对于设计史课堂教学的学术化转变提供了支持,线上获取知识是线下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从网上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何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衔接,把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体验相辅相成,使各自价值实现最大化,是设计史课程改革的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即线上获取普及性知识,线下进行知识的研究、拓展和创新。具体课堂操作则是由教师指定相关的主题、设置问题,学生在线上获取基础知识点后,由教师组织有效的启发式课堂讨论,开展专题化教学。学生可以自选一个切入点进行研究,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专题式的汇报。总之,利用系统性的专题讨论加强师生的沟通和合作,发挥互联网思维的合作性和开放性优势。   这一转变并没有削弱课堂教学的地位和教师的作用,反而需要教师掌握具有宏观、逻辑完整的理论。通过专题设置提供框架和方向,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理解现代设计发展背后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组织课堂讨论时,需要教师引导和控制,把握讨论的边界,既要涵盖基本知识点,又需要推动讨论达到一定深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系统性掌握知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合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三)变单向输入为双向输出
  前文提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用户思想,需要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单向输出的方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双向输出的方式。学生的反向输出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制作资料本时,虽然是围绕教师提供的关键词进行搜索,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关注的领域进行知识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选择了与自己的研究品味和价值取向相匹配的方向进行关键词的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潜能。
  课程作业的资料本可以通过展览的方式表达。这种有仪式感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学生将所学知识重新传播出去的过程,使学生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了传播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输出。在设计史教学中应用互联网的合作性和开放性思维,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实现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网络时代设计史教学改革的趋势
  网络时代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观念改变,但时代特征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互联网时代,人类学习面临“知识碎片化”问题,信息充斥在各种资讯、笑话、段子、小视频中,知识不再完整、系统,而变得零散、无序、互不关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认为碎片化知识导致了青年学生的“童稚化”,即青年学生沉湎于大量的、丰富的、好玩的资讯,固然是见多识广,但是在学习中无法“延时满足”,反而在“丰富中变得贫乏了”。尤其在对设计史的学习中,沉迷于碎片化知识使学生认知浮于表面,放弃了思考。彼得·布朗在《认知天性》中提出“学习越舒服,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大学教育尤其需要“深长缓慢的阅读”,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面对“知识碎片化”的挑战,设计史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训练信息检索能力,增加输入的趣味性
  信息多样化消解了传统知识的权威性,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照本宣科,重心放在介绍设计历史及各个时期的设计风格和人物上。不再以史实输入为目标,而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重点在史论学习中训练“搜索、选择、分析”信息的三种能力。讲课形式要更丰富,课程内容也要更有趣。
  (二)提供完整知识体系,形成认知闭环
  设计史涉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设计风格的形成和演变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将各个方面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依靠课堂专题化学习和讨论建立知识体系和框架,深入课题,进行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建立知识链,形成认知闭环,有助于学生从海量信息中进行归纳和记忆。
  (三)鼓励输出
  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鼓励学生输出,比如录制小视频或者网上讨论会等形式,都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表达。通过输出活动,学生在记忆中检索知识,练习检索会让知识学得更扎实,这就是测验效应。
  四、结语
  总之,设计史教学新模式在网络时代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发展史论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术研究,也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时代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过程,也是研究和教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聂世忠.“艺术设计史”课程教改的意义[J].美與时代(上),2011(4):119-120.
  [2]王竹立.新构建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3]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12):39-40.
  [4]贾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清华大学中外建筑史课程建设[J].中国建筑教育,2015(11):36-41.
  作者简介:
  肖彬,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
  宁玥,博士在读,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京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将京剧造型元素应用到大漆首饰中,可以挖掘两种传统艺术的价值。既有利于京剧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也大大丰富了大漆首饰的设计元素和设计形式,使大漆首饰更加具有趣味性,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运用形状简化法,将京剧复杂的谱式、纹样等元素变成平面且具有装饰性的图案,使用彩绘和镶嵌等手法制作成品首饰,展现京剧造型元素在大漆潮牌首饰中的创新设计应用。  关键词:京剧元素;大漆首饰;
摘 要:长沙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瓷上纹样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了解长沙窑纹样特点与不同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探究长沙窑纹样在长沙窑文创产品研发中的价值。通过分析长沙窑文创产品现状,提出基于长沙窑纹样的文创产品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建立文创品牌和重视情感化设计,让长沙窑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长沙窑;纹样;文创产品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
摘 要: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阶段,“立体构成”就成为了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历经多年教学实践,其基础性地位仍不可动摇,但其传统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与作业练习等已无法满足当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国内高校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方式、课题设计与作业评定方面出发,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为着力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升华知识积累,致力于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
自从两届APEC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先后以着传统民族服饰——唐装和中山装出席,并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以中式风格为主的服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通过对其服装款式、服装色彩、面料材质、装饰图案等设计元素的研究和解读,指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服装设计领域应加强中国风格的宣传.在设计中本土设计师应增加民族元素的创新应用,加强在时尚领域的话语权,提升中国服饰在国际时尚舞台上的地位.
摘 要: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已表现出服务智能化、材料多样化、应用普及化和价格平民化等特征。3D打印技术在服装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调研3D打印技术在服装领域中个性化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应用优势、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生产的便捷、新材料的有机结合拓展的概念等3个方面,揭示了当前服装设计与制造面临的现状,从设计生态链、设计观念、设计主体和设计风格等方面分析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56个民族文化共融共生,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当下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审美需求.广西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元素,具有神秘、独特、原始的质朴美感.现代设计对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也逐渐增多,高校设计基础课程应如何将这些元素合理融入当代设计作品中,已经成为当下视觉传达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讨论了壮锦在设计构成课程中的运用,并对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新业态 劳动关系 社会保障 工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新业态的发展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新业态的发展,就业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打破了传统用工制度。与此同时,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权益被侵害事件频发,成为政府、社会和劳动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多个文件,这些文件为如何保护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①其实早在2021年3月他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就表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考察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生“创意创作”教学状况,理解他们的思维和方法,对我们的艺术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加州大学推崇探索性研究,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他们对原创性的强调,实质上也是强调创新为作品的灵魂.而他们对作品形象性的重视,是在强调艺术家的个体情感和思考应该以审美的方式在作品中加以呈现.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建设浪潮,在这一背景下,校园景观的形成期较短,必定会良莠不齐,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当前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地域文化和育人功能为视角探讨山东华宇工学院校园景观的营造策略,强调优秀地域文化元素在校园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使地域文化能够真正融入育人的过程中。  关键词:地域文化;育人功能;校园景观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