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从“书斋”走向“田野”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习作的根本旨趣是解放儿童的“本质力量”,让儿童在“成事”中“成人”“成文”。因此,儿童习作必须从狭隘的书本中挣脱出来,走向广阔的生活田野。田野是儿童习作的生命之所在。在“田野化习作”中,儿童能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表达自我对生活的体认、发现,放飞自我的生命,探寻自我的心灵,完善自我的人格!
  一、田野化习作:表达儿童生命的田园牧歌
  在儿童的生活田野、活动田野中蕴藏着丰饶的习作资源。走进田野,儿童的身心将会受到自然的沐浴,受到生活气息的滋养。在田野中,儿童可发掘生活的情趣与意义,并学会用“笔”将其激活、唤醒与弘扬。
  1.我需要——寻获“生长性”的习作内容。生活是“田野化习作”的源头活水,是儿童创作的丰厚土壤。生活世界中孕育的创作素材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儿童在生活中的诸种活动都可以成为儿童的创作对象。例如乡村儿童的挖野菜、捉蝴蝶、钓龙虾等活动,城市儿童的搭积木、玩魔方、溜溜球等活动,它们是儿童创作的鲜活素材。在生活中,儿童的诸种感受例如高兴、忧伤、苦闷、愤怒等都可以融入到习作中去。“田野化习作”开启了儿童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儿童囚禁的情愫。浸润于生活中,儿童的思想得到迸发,情感得到释放。
  2.我喜欢——创生“吸引性”的生命体验。“田野化习作”镶嵌在儿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寄寓于儿童的感受与体验之中,是儿童生活的“体验性表达”。在生活中,要强化儿童对事物、事情的体验,丰富儿童的感受触角,让儿童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在“田野化习作”中,儿童不是从作文书上或词典里抄套语,更不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而是将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进行体验性表达。在生活中,儿童“发现事实、事情的真理”,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由此萌生新奇感、向往感,并产生认识事物的悟性和灵性。
  3.我擅长——形成“凝聚性”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儿童不是缺乏“生活体验”,而是缺乏“生活的表达”。著名思想家狄尔泰认为,“一切表达都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儿童的表达离不开语词、言语、话语。因此,“田野化习作”必须切入儿童生命中的“话语系统”,引领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惟其如此,儿童的习作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说句子”,将修辞和表达手法寓于其中,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言语丰富着意义,承载着情感,在言语表达中儿童获得知识,润泽生命。
  二、融通活动:激活“田野化习作”的动感地带
  儿童的“田野化习作”需要游戏、敏感和热情,同样也需要好奇心、求知欲。我们不仅需要将儿童周遭的人、事、物纳入写作的视野,更需要将语文教材文本中的人和事,将那些表面上远离儿童的事、人等牵引至儿童的“生活圈”或“准生活圈”中。融通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能够激活儿童的“田野化习作”。
  1.我观察——熟悉的生活“精致化”。“田野化习作”力图还原儿童生活的本来面目。当下的儿童习作,成人味浓,书生气烈,习作常异化成“文字的堆砌”,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矫揉造作。教学《我的老师》,笔者提前一周和孩子们谈心——“说说你心目中的老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介绍笔者的,有介绍严厉的班主任的,有介绍其他科任教师的。他们用真实的故事说话,相互补充,将各个老师的形象说得生动饱满,宛若人在眼前。
  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的“田野化习作”是一种“文由己出”的写作,写出来的几乎是孩子们“掏心窝子”的话语。
  2.我想象——陌生的事件“体验化”。儿童喜欢想象,他们生活于梦想的世界中。在“想象的王国”里,儿童是诗人、艺术家,他们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儿童在“想象世界”中创造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人情的世界。要让儿童摆脱机械的“模仿”,规避写作的“套路”,远离“鹦鹉学舌”。
  教学习作《妈妈》时,对于如何唤醒每一个儿童心中的“妈妈形象”,笔者煞费苦心。如“学着用书包体验妈妈怀孕时的感受”、网络连线展示“妈妈上班的情形”等,让儿童生活中的“妈妈形象”苏醒。由此,全班孩子的妈妈都成为了“个性妈妈”。诸多的展示、表演、讲述,让儿童体验到了“妈妈”的独特性,并体会到了“妈妈”的共性——母爱如水。正因为有了“生命·实践”的活动,孩子们的习作就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我创生——文本的内容“生活化”。在“田野化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进行无缝对接,引导儿童将生活中的话语元素融入到“教材故事”中。儿童将喜闻乐见的故事形象、嬉乐元素等融到教材中,能够让枯燥的教材变得可感可亲。
  “田野化习作”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引领儿童讲真话,诉真情,在生活的基础上“立言”,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坚持让儿童“我手写我心”。由此,“田野化习作”也就成为了儿童的生活性表达和体验性表达。
  作者简介: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魏晋风度主要是指我国魏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精神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文学创作、人格境界以及哲学思维等,指从三国的魏到两晋这一时期的文人名士对生命的感悟,在人格方面,魏晋名士主要追求自由,并且具有探究玄远世界的欲望以及脱离苦海的愿望等,这一时期文人墨士的主要心灵境界是重自然、轻人事,鉴于此,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文人墨客玄远清虚的生活风气,魏晋文人主要表现出琴诗自乐,追求自由生活的特征。魏晋风度作为
期刊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妨和学生融洽地交流,通过师生同步写作的方法来切实地了解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此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在师生同步写作的过程中,从立意到构思,再到创作和评论,同步的写作状态能激发师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教师“下水”,体验症结  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又来这一套”“还是老话题”等想法,因此对写作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而师生同步写作的时
班长在白板上写下通告,要求我们十一假期后交一百块油印费.于是,放假后,大家都带来了一百块钱,不用人催,不用人逼,大家很踊跃地就上交了,即使是那些平时看起来能和班主任较一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更是小学语文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课的教学最适合进行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素质。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落实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的人才素质。在当今“应试教育
期刊
前襟向左,右边一片压住左边那片,按照中国古代习惯,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穿左衽。前襟向右,左边一片压住右边那片,领子的样子看起来是字母y形状,这才是正确的汉服的特征。
《心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在进行教材研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黄蓓佳对这篇文章的结尾处理很巧妙。  首先,在结尾处黄蓓佳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替李京京抒发了他强烈的情感:放学后要去给爷爷写信。《心声》全篇是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了男孩李京京的故事,在写到京京心理感受时也是着眼于第三人称方式抒发情感,如:“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
期刊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环境、个人爱好等的不同,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出发,力求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特别关心作文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逐渐树立起作文信心,点燃喜爱作文的兴趣之火。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后进生的作文心理。  一是失望、自卑心理。不少后进生“破罐子破摔”,总
一、发现写的秘密,学得有趣有效rn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话既形象又精辟.所谓“来”,是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内容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2013年全国公映,这部由赵薇导演的影片揭示了青春的众多侧面,每一个走过青春的人看后都会泛起阵阵情感的涟漪。在青春永远的消逝之后,回望那些过往和曾经时,每个人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千年以前的李商隐亦是如此,他也会“思华年”,用诗的形式向他的青春回眸,向他的华年回望。《锦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位失却了青春的诗人(诗人作此诗时约46岁)对其青春的祭奠,是其在青春的墓碑
期刊
据《北京晚报》消息,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含取消“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仅仅简单一句话,在网上网下立刻引起了强烈关注。一本教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