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世界,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和可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研究探索,结合各高校实际,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完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得尤为迫切,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依托、五结合”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三依托五结合
一、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思路
1、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核心问题
基地建设思路上能否突破基地功能单一、无整体教学实践创业体系局限,就变得尤为关键。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能否在建设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思考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我校人才培养关系如何?有无共通之处?有无矛盾?能否共生相互依托?进而才能基地共建,节省资源,最大化的做到资源共享,从思想上根本扭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脱节问题,做到基地建设真正实现四一目标:即“一地多用、一职多能、一教多懂、一机多练、融会贯通。”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依托、五结合”的建设思路
学院一直坚持“从严培养,突出特色”的办学思想,着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建筑行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道德素养,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当的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都侧重能力培养,二者具备三个共通点:首先,专业能力是实践应用与创业的前提能力;其次,方法能力是实践应用和创业的基础能力;最后,社会能力是实践应用和创业的核心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培养目标,基于上述思考,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了“三依托、五结合”的建设思路。三依托是指依托行业优势,拓展校外基地;依托企业资源,建设校内基地;依托经营实体,带动实践创新创业。五结合是指基地建设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实践应用、创新培养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五位一体。
二、利用三个有效依托,真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1、领导重视,成立专设机构
科技是生产力的翅膀,学校秉持这一理念,建校之初就把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心,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和把握现实的能力,立足实践,着力创新,成立了主抓学生科技创新的机构——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特色。
2、学生动手车间、实验室专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我校专业特色和实践教学培养特色,为了开发新的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依托企业资源自行设计、施工建设了建设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包豪斯学生动手车间”,共投资购买教学仪器和设备1000多万元,成为我校专业创新特色教育的实践基地。在一楼土木、路桥工程的实践动手区,学生可以零距离观察各种建筑实体和建筑节点;二楼建筑艺术设计空间体验场和多媒体教学区,教师通过实物和课件开展直观教学;三楼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计展示区,学生可以掌握建筑工艺、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四楼的各种建筑模具和工程材料展示区,学生可以操作各类工程材料和模具设备;五楼的模具制作、艺术设计、装饰施工和水暖电气等多个操作區,指导教师以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手把手的授课。包豪斯学生动手车间现有功能分区涵盖了学院各专业技术课程的直观教学任务,大大方便了学生们实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化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互动实践形象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已经将学生在车间的实践学习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图纸到施工、从知识到技能的提升,满足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科技创新、观摩演示、实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需求。
3、社团大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并能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成长,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节奏、融入企业文化、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锻炼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社团大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有7个楼层,真正做到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实践应用、创新培养与创业教育为一体,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创新经营。在国内做到理念先进、意识超前、做法科学、管理规范,开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三、教学体系五结合,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1、专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2001年,学院便根据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成立了“学生工作室”,后更名为“学生设计所”,这是最早我校在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的有益尝试。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展专业实践及专业创业技能。社团大楼实践基地建设中,学生设计所功能被布局在五楼,命名为学生设计实践中心。按校内专业分为14个设计组,以建筑集团公司来进行运营管理,现已经培训学生3000多人。学生设计实践中心由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组织,在学院各系、部中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针对性强、实战性强的实际建筑各专业工程设计,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施工技术人员及设计院人员辅导设计。
2、创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的四楼是学生创业经营中心,为了能够有计划、科学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鼓励和扶持本学院在职人员创办经济实体,同时积极引进和吸纳外来公司落户经营,引导在校学生自行创业”的工作原则,行之有效的开展了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已完成部分招商引资工作,共有5家与我校专业相关的专业公司入驻,主要负责实体经营,带领师生实践、真实融入公司工作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实现学校专业与企业工作对接;同时,带领实践学生完成创业孵化,毕业后有创业意向可直接创业,减少创业经验积累时间。
同时,创业选修课程进入教学体系,先后开设14门创业相关课程,有专兼职教师8人参与授课。每年提供8门创业选修课和企业家研修班供大三学生选修,目前已有近4000人选修了创业课程,取得可喜的效果。
3、素质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三楼是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主要为学生社团服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目前共有20个社团组织,包括科技竞技型、兴趣爱好型、志愿服务型、理论学习型、学习交流型等多种素质拓展活动组织。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一楼是学生服务管理中心,对称式布局,东侧一站式办公大厅可将学生管理服务中心的各部门进行整合集中办公,最终实现9个对外办公服务窗口,同时可以为毕业生离校等集中性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西侧学生会团委一站式办公大厅,为校团委、学生会干部提供集中办公场所,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并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学习管理、组织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积累工作技能及创业领导能力。
4、职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二楼是大学生就创业指导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由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组织开展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培训教育,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及专业技能,融创业教育于第二课堂为我校首创,目前已取得可喜效果;同时针对学生在就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指导中心安排教师进行集中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原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及管理体系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的不同,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0).
[2]邬家瑛.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9(01).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三依托五结合
一、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思路
1、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核心问题
基地建设思路上能否突破基地功能单一、无整体教学实践创业体系局限,就变得尤为关键。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能否在建设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思考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我校人才培养关系如何?有无共通之处?有无矛盾?能否共生相互依托?进而才能基地共建,节省资源,最大化的做到资源共享,从思想上根本扭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脱节问题,做到基地建设真正实现四一目标:即“一地多用、一职多能、一教多懂、一机多练、融会贯通。”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三依托、五结合”的建设思路
学院一直坚持“从严培养,突出特色”的办学思想,着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建筑行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道德素养,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当的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都侧重能力培养,二者具备三个共通点:首先,专业能力是实践应用与创业的前提能力;其次,方法能力是实践应用和创业的基础能力;最后,社会能力是实践应用和创业的核心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培养目标,基于上述思考,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了“三依托、五结合”的建设思路。三依托是指依托行业优势,拓展校外基地;依托企业资源,建设校内基地;依托经营实体,带动实践创新创业。五结合是指基地建设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实践应用、创新培养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五位一体。
二、利用三个有效依托,真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1、领导重视,成立专设机构
科技是生产力的翅膀,学校秉持这一理念,建校之初就把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心,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和把握现实的能力,立足实践,着力创新,成立了主抓学生科技创新的机构——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特色。
2、学生动手车间、实验室专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我校专业特色和实践教学培养特色,为了开发新的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依托企业资源自行设计、施工建设了建设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包豪斯学生动手车间”,共投资购买教学仪器和设备1000多万元,成为我校专业创新特色教育的实践基地。在一楼土木、路桥工程的实践动手区,学生可以零距离观察各种建筑实体和建筑节点;二楼建筑艺术设计空间体验场和多媒体教学区,教师通过实物和课件开展直观教学;三楼建筑装饰材料和室内设计展示区,学生可以掌握建筑工艺、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四楼的各种建筑模具和工程材料展示区,学生可以操作各类工程材料和模具设备;五楼的模具制作、艺术设计、装饰施工和水暖电气等多个操作區,指导教师以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手把手的授课。包豪斯学生动手车间现有功能分区涵盖了学院各专业技术课程的直观教学任务,大大方便了学生们实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化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互动实践形象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已经将学生在车间的实践学习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图纸到施工、从知识到技能的提升,满足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科技创新、观摩演示、实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需求。
3、社团大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并能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成长,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节奏、融入企业文化、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锻炼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社团大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有7个楼层,真正做到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实践应用、创新培养与创业教育为一体,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创新经营。在国内做到理念先进、意识超前、做法科学、管理规范,开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三、教学体系五结合,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1、专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2001年,学院便根据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成立了“学生工作室”,后更名为“学生设计所”,这是最早我校在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的有益尝试。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展专业实践及专业创业技能。社团大楼实践基地建设中,学生设计所功能被布局在五楼,命名为学生设计实践中心。按校内专业分为14个设计组,以建筑集团公司来进行运营管理,现已经培训学生3000多人。学生设计实践中心由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组织,在学院各系、部中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针对性强、实战性强的实际建筑各专业工程设计,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施工技术人员及设计院人员辅导设计。
2、创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的四楼是学生创业经营中心,为了能够有计划、科学的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鼓励和扶持本学院在职人员创办经济实体,同时积极引进和吸纳外来公司落户经营,引导在校学生自行创业”的工作原则,行之有效的开展了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已完成部分招商引资工作,共有5家与我校专业相关的专业公司入驻,主要负责实体经营,带领师生实践、真实融入公司工作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实现学校专业与企业工作对接;同时,带领实践学生完成创业孵化,毕业后有创业意向可直接创业,减少创业经验积累时间。
同时,创业选修课程进入教学体系,先后开设14门创业相关课程,有专兼职教师8人参与授课。每年提供8门创业选修课和企业家研修班供大三学生选修,目前已有近4000人选修了创业课程,取得可喜的效果。
3、素质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三楼是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主要为学生社团服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目前共有20个社团组织,包括科技竞技型、兴趣爱好型、志愿服务型、理论学习型、学习交流型等多种素质拓展活动组织。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一楼是学生服务管理中心,对称式布局,东侧一站式办公大厅可将学生管理服务中心的各部门进行整合集中办公,最终实现9个对外办公服务窗口,同时可以为毕业生离校等集中性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西侧学生会团委一站式办公大厅,为校团委、学生会干部提供集中办公场所,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并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学习管理、组织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积累工作技能及创业领导能力。
4、职业教育融入基地建设
社团大楼实践创业基地二楼是大学生就创业指导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由大学生实践创业中心组织开展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培训教育,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及专业技能,融创业教育于第二课堂为我校首创,目前已取得可喜效果;同时针对学生在就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指导中心安排教师进行集中辅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原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及管理体系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的不同,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0).
[2]邬家瑛.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