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xing8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是中国传统诗词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古代诗学研究理论体系中,意境理论的分析已经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美学特色的研究方式。从意境分析理论来说,它主要是通过诗歌作品中的虚实意象的分析来构建诗歌意境中的独特情境和情感,从而形成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意蕴隽永的独特艺术美感。苏樱和毛晓雯共同编撰的《唐诗的唯美主义》(2012年5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选取了唐诗中极富有意境美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地解讀和欣赏,包括李商隐、李贺、王绩、王勃、张若虚、张九龄、王维等唐朝诗人的优秀诗歌作品,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诗歌中让我们灵魂和心灵都能够收获美的感受的美好意境。《唐诗的唯美主义》的作者之一是苏樱,她是近年来诗词点评领域较为突出的代表作者之一,她关于纳兰词的评点收获了众多好评,从评点特点来看,她对传统诗词的解读是通过还原诗歌意境、情感和故事来进行的,而从整体措辞来看,全书华丽优美,与诗歌形成了密切的美感关联,虽然是诗词评述文,但却和诗歌同承一脉,给予读者无尽的意境想象和语言审美愉悦。
  一、唐代诗歌的意境理论
  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境”最早就是在唐朝诗学理论中出现的,它抛去了传统的诗歌人物和故事描述方式,而是以意境的塑造来分析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碎片和意境片段。唐代诗歌中的意境有着显著的虚实相生特点,它既有感于现实的意象,也有着诗人独特的、主观的艺术想象,因此在意境的塑造中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诗歌风格和魅力。
  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理论雏形一步步走向深化和成熟,深刻地影响了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使得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探索到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也形成了极具时代特性的诗歌意境审美特点。从总体上来说,唐代诗歌的意境美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体现,现代人对唐代诗歌的学习和欣赏也应当从意境理论出发,真正地去理解和体悟唐代诗歌中的意境构造和意境美感,如此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唐代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和评析
  在唐代诗歌意境的欣赏和评析中,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到了参与感,也就是说,欣赏唐代诗歌的意境美,读者需要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脉络来还原唐代诗歌中的意境,并将自己置身于这个虚实相生的情境中,切身去体验诗人的情感、情绪和情志,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诗歌中的真实表达,获得诗歌意境审美的艺术陶冶。除此之外,唐代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和评析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重视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历史性。意境的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推移和艺术风格的演变,人们的意境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唐代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它的意象选取有着显著的历史性特征,对现代人来说,很多意象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古典含义,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自然就构建不了诗歌中的原有意境,这样的解读显然是失败的。因此,在唐代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和评析中,我们要注意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历史性含义,找到意象和意境的历史内涵,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来思考和整合诗歌的情境,让诗歌的意境能够真实准确地再现。
  其二,还原诗歌中意境审美的独特文化魅力。唐代诗歌的意境美不仅是诗人主观情志的解读和共鸣,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们去还原唐代诗歌意境美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评析。因此,在唐代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和评析中,我们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和学习,抛开中国传统文化来欣赏唐代诗歌意境是艰难的,只有真正深入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唐代诗人的审美文化取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在诗歌意境中品味出诗人的艺术表达。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唐代诗歌在意象选取和意境构造上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或慷慨激昂,或低沉隽永,在意境上有着大小之分,但最核心的意境审美追求却是一脉相承的,都希望在诗歌创作中构建属于诗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和情绪变化的独特意境,从而将读者带到一个独特的诗歌意境审美空间,让读者在诗歌意境中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情感的共鸣。
  (茹军/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教授;于爱波/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包含他从地方到中央工作以及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关于舆论监督的实践和论述,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关于舆论监督的观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观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是梁家河时期舆论监督的思想基础和萌芽阶段,二是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期的舆论监督理念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到中央工作、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的舆论监督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的成熟阶段等
期刊
【摘要】郑保卫的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研究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二足。一体是指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所构筑的职业责任体;两翼是指一柔一刚地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两条路:职业道德教育和新闻评议会监督机制;二足是指支撑一体两翼的外围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分析和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关键词】郑保卫;新闻伦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  郑保卫教授研究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文献数量不少且形式多样。本文集中述评的对象仅限
期刊
在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属于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迟桂荣编著的《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以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在这本研究专著中,编者以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媒介内涵和发展趋势为基础,讨论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现象、新挑战和新机遇。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
期刊
近年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正在开展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改革创新和尝试,从概念释义上来说,项目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强化了教学的项目设计规划,树立更加明确和直观的课程核心问题和教学目标,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在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下更好地提升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坊主持编撰的《环
期刊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市场中,酒店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了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酒店的各项设施和管理方案都日渐提升了质量和水平,其中酒店室内设计也受到了酒店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对此酒店室内设计项目及室内设计师逐渐开始从各个角度充分去思考和实践优化酒店室内设计质量和水准的创新路径。成湘文和成梓共同编著的《酒店室内设计与管理》(2014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以酒店室内设计项目管理为核心课题
期刊
【摘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新闻改革也行进了40年。40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气派和品质。10月19日,来自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齐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这一主题,从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开放
期刊
信息科技革命正以强有力的冲击力和渗透力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智慧产业和智慧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更多的丰富和发展,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势必要根据城市智慧环境的创新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陈金华编著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2013年9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本围绕智慧城市环境下学习理论、学习实践和学习情境架构来展开的研究专著,它从信息技术、
期刊
【摘要】微信虽然成为新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工具之一,但常常被认为是“只管不用”“只用不管”,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局限,微信在大型活动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思考。三门峡参与了《魅力中国城》这一持续时间较长、竞争激烈的全国性活动,并将微信公众号作为宣传、组织群众参与活动的主要手段。各微信公众号通过在营造氛围、紧抓热点、巧选视角上设置议程,焕发出极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以事实告
期刊
视觉文化转型是随着大众传媒和视觉化艺术进一步传播和发展而日益凸显的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它引起了社会领域的文化变革和文化创新。在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艺术文化背景下,学校的美术教育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和发展?周春花编著的《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2018年3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便是将文化转向作为美术教育研究的主要视角和理论架构,从开篇就昭示了现代美术教育正在面临着文化转向的时代课题,其试图从美术教育文化
期刊
【摘要】人的大脑有两个思维系统:直觉思维的系统1,理性思维的系统2。新闻,是系统2的活动化、文本化和制度化。新媒体的崛起,让沉默大多数的系统1有多平台出口,新媒体是直觉活跃的媒体。由于缺乏系统2制约,虚假信息成时代顽疾。传统媒体倾力10多年“数字化转型”,陷入新闻危机,是传统媒体、社会、新媒体的“三输”。亟须反思“数字化转型”,实施“升级化转型”,转型即对报刊广电升级,以增大“三赢”的概率。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