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从有意识的累积--采诗、献诗到最后编定,"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目的明确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强化推广过程,并被纳入礼的范畴,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正是在此目的的导引下,《诗》最初的流播是自上而下、自王公大臣而诸侯卿士、自统治中心向周边辐射并呈现出中心坍缩、边缘扩张的景象,而围绕此目的的"国子"教育导致《诗》之《雅》《颂》在流播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此目的还造成了《诗》最初之接受只能是功用性接受和阐释性接受;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