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说到打酱油,它曾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每个孩子都干过。家里做菜要用到酱油,下面条要用到芝麻酱,早餐要用到下粥菜——都要派遣孩子到杂货铺走一趟。
打酱油有两种规格,一是用瓶,一是用碟。用碟的,几分钱就够了。用瓶的可能要两毛钱。两毛钱里,一毛八分钱用于打酱油,剩下两分钱买颗糖,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这属于儿童打酱油的行业潜规则。
杂货铺的前台,用几个脸盆装着橄榄、乌榄、腐乳、南姜……酱油就在后面某个瓮中,上面盖有木板。量酱油的器具是竹做的筒状物,大小不同的竹筒对应不同的价格容量。
这些都是我和小夏,在这个人到中年的秋天里共同回忆起来的。
2
我们去打酱油的路上,经过的店也各自不同。小夏要经过一个打面店。打面店,是把一小盆面粉拿到店里,师傅负责把它们变成宽的窄的面条、方的圆的饺子皮。
我们都会经过各自的“干果铺”,其实就是卖零食的小摊子。整个小城的孩子有同一个胃口,他们都爱同样一些零食:芋头酥、猪油糖、橘子水……橘子水是汽水的前身,加香精加色素,它作为一个伪造者,一个赝品,远比真正的橘子更虏获人心。
3
如果我和小夏走出各自的巷子,我们很可能会在大街上义井巷口的饼干厂门口遇到。因为,彼时有些孩子,打酱油时会特意绕远点,到饼干厂旁边的杂货铺——为了尽情地呼吸饼干厂送出来的芬芳。
饼干厂华丽的芬芳与杂货铺酸涩清寒的气质,对比宛如唐肥宋瘦。饼干厂像交响乐,杂货店像二泉映月,唉,不,饼干厂的芬芳不能形容也不需形容,体会太深,比喻反是玄虚。
饼干厂三个字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所谓“流淌着奶和蜜之地”,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饼干厂。
如果我和小夏都再绕远一点,我们也许会在电影院门口相遇。但电影是晚上才会放映,那时候会涌现一些卖零食的人,自行车后面绑着两个筐子,把神秘的布打开,里面很可能是刚炒香的葵花子。
4
我们那条街似乎热闹一点。小夏的那条巷子更为安静。她说如今常常梦见那里,梦里总要奔跑,因为梦里总是夜晚,从外祖母家回来,没有路灯的巷子,那长长的寂静里,总是她一个人在拔足狂奔。
她家在巷子最里头,巷子里有个并无攻击性的疯女人,白天时经过她家的门口,总是觉得诡异不安。但对小夏而言,这个疯女人在夜晚产生的感觉则完全不同。
小夏害怕半夜醒来,极端的安静让她产生时空的不确切感。但假如疯女人也在半夜醒来,那就太好了。——疯女人确实经常在半夜醒来,搬一张凳子,坐在家门口的巷子中间,大声地和一个不存在的人说话。
她时而痛声咒骂,时而婉言相劝,时而语带哭腔,时而亢奋唱歌,她在说什么,年幼的小夏丝毫听不懂。但有疯女人的声音,小夏就不再觉得半夜深巷的寂静令人害怕,她听着疯女人在夜空中情状各异的倾诉,带着一种莫名的安慰,又踏实地入睡。
然后,也许一觉醒来,就四十了。
摘自《大家》
说到打酱油,它曾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每个孩子都干过。家里做菜要用到酱油,下面条要用到芝麻酱,早餐要用到下粥菜——都要派遣孩子到杂货铺走一趟。
打酱油有两种规格,一是用瓶,一是用碟。用碟的,几分钱就够了。用瓶的可能要两毛钱。两毛钱里,一毛八分钱用于打酱油,剩下两分钱买颗糖,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这属于儿童打酱油的行业潜规则。
杂货铺的前台,用几个脸盆装着橄榄、乌榄、腐乳、南姜……酱油就在后面某个瓮中,上面盖有木板。量酱油的器具是竹做的筒状物,大小不同的竹筒对应不同的价格容量。
这些都是我和小夏,在这个人到中年的秋天里共同回忆起来的。
2
我们去打酱油的路上,经过的店也各自不同。小夏要经过一个打面店。打面店,是把一小盆面粉拿到店里,师傅负责把它们变成宽的窄的面条、方的圆的饺子皮。
我们都会经过各自的“干果铺”,其实就是卖零食的小摊子。整个小城的孩子有同一个胃口,他们都爱同样一些零食:芋头酥、猪油糖、橘子水……橘子水是汽水的前身,加香精加色素,它作为一个伪造者,一个赝品,远比真正的橘子更虏获人心。
3
如果我和小夏走出各自的巷子,我们很可能会在大街上义井巷口的饼干厂门口遇到。因为,彼时有些孩子,打酱油时会特意绕远点,到饼干厂旁边的杂货铺——为了尽情地呼吸饼干厂送出来的芬芳。
饼干厂华丽的芬芳与杂货铺酸涩清寒的气质,对比宛如唐肥宋瘦。饼干厂像交响乐,杂货店像二泉映月,唉,不,饼干厂的芬芳不能形容也不需形容,体会太深,比喻反是玄虚。
饼干厂三个字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所谓“流淌着奶和蜜之地”,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饼干厂。
如果我和小夏都再绕远一点,我们也许会在电影院门口相遇。但电影是晚上才会放映,那时候会涌现一些卖零食的人,自行车后面绑着两个筐子,把神秘的布打开,里面很可能是刚炒香的葵花子。
4
我们那条街似乎热闹一点。小夏的那条巷子更为安静。她说如今常常梦见那里,梦里总要奔跑,因为梦里总是夜晚,从外祖母家回来,没有路灯的巷子,那长长的寂静里,总是她一个人在拔足狂奔。
她家在巷子最里头,巷子里有个并无攻击性的疯女人,白天时经过她家的门口,总是觉得诡异不安。但对小夏而言,这个疯女人在夜晚产生的感觉则完全不同。
小夏害怕半夜醒来,极端的安静让她产生时空的不确切感。但假如疯女人也在半夜醒来,那就太好了。——疯女人确实经常在半夜醒来,搬一张凳子,坐在家门口的巷子中间,大声地和一个不存在的人说话。
她时而痛声咒骂,时而婉言相劝,时而语带哭腔,时而亢奋唱歌,她在说什么,年幼的小夏丝毫听不懂。但有疯女人的声音,小夏就不再觉得半夜深巷的寂静令人害怕,她听着疯女人在夜空中情状各异的倾诉,带着一种莫名的安慰,又踏实地入睡。
然后,也许一觉醒来,就四十了。
摘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