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走向了满堂灌的误区当中,因为这是考试拿高分最便捷的方法。但在新高考改革下,考试不仅指向具体知识的回忆,还更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科的思维以及探究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模式,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议题式教学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方向标,在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有重要作用。议题式教学是基于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广泛实践和积极应对现实政治课教学问题的一项创新,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议题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课标、课本、学生,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以学生为出发点,指向课本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议题,围绕议题创设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总结、升华中促成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议题式教学能否顺利地进行,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
一、议题式教学的指导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客观存在的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可能摆脱过去经验的影响,由于经验的不同造就了我们对外部世界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所以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只能搭建脚手架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议题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议题,让学生对议题进行思考、讨论、总结,整个教学活动都与创设的一连串情境深度融合,这正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学科或者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议题式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系列议题,抛出问题串,让学生抽丝剥茧般地层层思考、辩论、总结,再提出新问题、新思考,整个课堂知识性的生成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已学知识深入地对这个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剖,最后总结知识点。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议题设置的策略
(一)围绕议题,创设有效情境
学生要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必须对议题有一定的了解、思考或者感悟,因此要把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对情境铺垫的熟悉来展开对议题的思考,离开情境的议题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在新课标的指导中本课设置的议题是“文化的力量有多大”,我们不能脱离具体问题来探讨这个问题,所以在设置议题的过程中我们创设了“国漫崛起”的情境,通过对“国漫崛起”这个现象的讨论和思考来探讨“文化的力量有多大”这个问题。学生对题材感兴趣才能引发关于文化力量的思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机融合,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同时进行。除此以外,还能在对议题的深入探讨中真实感悟我国当前文化事业的发展,引发学生共鸣,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二)议题串设置应体现逻辑性、序列性
在课堂中,通过单一的议题是不足以贯穿整个课堂的学习的,因此我更倾向于设置一个主议题以及一系列的小议题,通过一个大情境将这些议题串联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入剖析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例如主议题为:从国漫崛起看文化的力量有多大,围绕主议题可以设置以下子议题:1. 辨识“文化”;2. 领悟文化:探究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3. 探究文化创造的动力和途径。三个子议题呈现的是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的一种逻辑关系,层层递进,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议题来源多元化
议题的来源要多元化,我認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找灵感:1. 与时政热点相关的;2. 与学生校内外生活有关的,如第五课《文化创新》,从电视剧《小欢喜》来探讨文化创新靠什么,引发学生对高考的思考;3. 优秀传统文化;4.人物故事,如第七课《我们的女排精神》中通过郎平的故事来讨论民族精神,等等。
三、议题设置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在思政课的课堂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机械式的政治说教,脱离实际,要做到既贴近生活,更要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学术来讲政治。如在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学生以“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议题,通过讨论深圳如何从一个偏远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从而探讨其深层次的治理思想和理念。现今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离不开先进观念、先进文化的引领,我们可以以此领悟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在议题选择、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议题的价值引领,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如在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设置的主议题是“从女排精神看民族精神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以及怎么发扬民族精神等学科知识;又通过对女排精神的深入学习,感悟到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明白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弘扬女排精神,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
(三)坚持讲授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许多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这是我们授课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坚持讲授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就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有一定研究,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深入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第十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学习中,学生单靠自己很难总结出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以及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及目的,所以讲授式教学不可避免,但我们仍然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等问题。
议题式教学既是教育理念的颠覆,也是教育方法的革新。通过议题探讨,我们可以有效实现从过度重视知识教学到发掘知识育人的转变,实现从“被动灌输”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转变,由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向“活动型课程”转变;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课内开展的思维活动和课外开展的实践活动,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实习编辑 刘腊艳
议题式教学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方向标,在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有重要作用。议题式教学是基于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广泛实践和积极应对现实政治课教学问题的一项创新,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议题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课标、课本、学生,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以学生为出发点,指向课本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议题,围绕议题创设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分析、讨论、总结、升华中促成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议题式教学能否顺利地进行,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
一、议题式教学的指导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客观存在的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可能摆脱过去经验的影响,由于经验的不同造就了我们对外部世界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所以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只能搭建脚手架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议题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议题,让学生对议题进行思考、讨论、总结,整个教学活动都与创设的一连串情境深度融合,这正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二)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学科或者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议题式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系列议题,抛出问题串,让学生抽丝剥茧般地层层思考、辩论、总结,再提出新问题、新思考,整个课堂知识性的生成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已学知识深入地对这个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剖,最后总结知识点。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议题设置的策略
(一)围绕议题,创设有效情境
学生要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必须对议题有一定的了解、思考或者感悟,因此要把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对情境铺垫的熟悉来展开对议题的思考,离开情境的议题就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如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在新课标的指导中本课设置的议题是“文化的力量有多大”,我们不能脱离具体问题来探讨这个问题,所以在设置议题的过程中我们创设了“国漫崛起”的情境,通过对“国漫崛起”这个现象的讨论和思考来探讨“文化的力量有多大”这个问题。学生对题材感兴趣才能引发关于文化力量的思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机融合,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同时进行。除此以外,还能在对议题的深入探讨中真实感悟我国当前文化事业的发展,引发学生共鸣,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二)议题串设置应体现逻辑性、序列性
在课堂中,通过单一的议题是不足以贯穿整个课堂的学习的,因此我更倾向于设置一个主议题以及一系列的小议题,通过一个大情境将这些议题串联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入剖析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例如主议题为:从国漫崛起看文化的力量有多大,围绕主议题可以设置以下子议题:1. 辨识“文化”;2. 领悟文化:探究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3. 探究文化创造的动力和途径。三个子议题呈现的是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的一种逻辑关系,层层递进,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议题来源多元化
议题的来源要多元化,我認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找灵感:1. 与时政热点相关的;2. 与学生校内外生活有关的,如第五课《文化创新》,从电视剧《小欢喜》来探讨文化创新靠什么,引发学生对高考的思考;3. 优秀传统文化;4.人物故事,如第七课《我们的女排精神》中通过郎平的故事来讨论民族精神,等等。
三、议题设置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在思政课的课堂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机械式的政治说教,脱离实际,要做到既贴近生活,更要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学术来讲政治。如在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学生以“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议题,通过讨论深圳如何从一个偏远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从而探讨其深层次的治理思想和理念。现今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也离不开先进观念、先进文化的引领,我们可以以此领悟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在议题选择、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议题的价值引领,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如在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设置的主议题是“从女排精神看民族精神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以及怎么发扬民族精神等学科知识;又通过对女排精神的深入学习,感悟到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明白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弘扬女排精神,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
(三)坚持讲授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许多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这是我们授课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坚持讲授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就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有一定研究,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深入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第十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学习中,学生单靠自己很难总结出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以及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及目的,所以讲授式教学不可避免,但我们仍然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等问题。
议题式教学既是教育理念的颠覆,也是教育方法的革新。通过议题探讨,我们可以有效实现从过度重视知识教学到发掘知识育人的转变,实现从“被动灌输”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转变,由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向“活动型课程”转变;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课内开展的思维活动和课外开展的实践活动,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实习编辑 刘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