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四季分明的北方来说,广州的秋的确不易察觉,甚至让人忽略。
街道边的行道树,依然葱绿葳蕤。广场的绿化带上,草儿精神,翠绿翠绿。人行天桥的三角梅,绿叶摇曳,繁花似锦,写意着一季的繁华。来往匆匆的行人,一个个夏天的装扮,姑娘们照样一袭裙衣,裙裾飘飘,男人多着短袖,或凉拖,或工衣七分短裤。不细看,真以为这就是夏天。其实,南粤的广州,节气早就过了秋分,而这时节的北方早就一片萧瑟。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其《谈作文》一文中写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如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莎士比亚这样的大作家,初始写作都从模仿开始,作为三年级学生,写作刚从写段过渡到篇,对于如何写完整的文章、怎么写景都十分陌生,是否也可以从模仿开始呢?
通读了一遍第三单元的课文,我发现《秋天的雨》是一片文质兼美的写景例文。结构清晰,描写生动具体,而且富有儿童画的情趣。灵光一闪,我找到了教学写景作文的方法:改变授课策略,以《秋天的雨》为例,以读促讲,以读悟写,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领会写景文章的方法,落实写景作文的训练。
我把《秋天的雨》的教学步骤分为了三个板块:读中感,想象美好画面;读中悟,了解写景方法;读后写,落实写景训练。在第二板块的教学实施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写景方法,我特别从文章(段落)结构、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列出了“跟着课文学写景”学习清单,班级孩子人手一份。(见表1)
“知识清单”的学习方式,简洁明了,容易操作,很受学生欢迎。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很快掌握了构段的方式,了解了将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趁热打铁,我拿出了准备的关于秋天的几幅图片,让孩子看图写段。从收上来的写景片段来看,其效果似乎不错:能围绕中心句构段,并且,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生动、具体。
片段一:秋姑娘给水果们穿上了美丽的外衣。她给苹果姐姐一件红红的上衣,苹果姐姐高兴极了,脸红彤彤的。她给了香蕉哥哥一件黄澄澄的衣服,香蕉哥哥穿上之后显得更帅气了。梨宝宝看见了,也哭着要新衣服,秋姑娘只好给了梨宝宝一件淡黄的带着黑点的衣服,梨宝宝得到了新衣服,笑得合不拢嘴。秋姑娘还给了葡萄妹妹一件大方的紫色珍珠礼服,葡萄妹妹穿上新衣服,变得更美了。(梁诗怡)
片段二:秋天是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果园里满树的苹果,像孩子红彤彤的脸蛋,在秋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在说“快来摘苹果呀!”香蕉树上的香蕉,像弯弯的月儿,在大大的蕉叶中,正在微笑。果园里的农民伯伯,采摘又香又甜的果实,脸上,沾满了汗珠。(邓琳)
实地体验去观景——“观察”提升寻门道
模仿,对于掌握写作技巧、方法的益处,毋庸置疑。“跟着课文学写景”,也显而易见地解决了写景作文的“技”,但是,该如何观察、如何把生活中鲜活的“景”转化为写作素材,也就是写景的“道”,核心的观察能力的提升、培养,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提高观察能力,首先得理解什么是观察。三年级孩子的理解,往往局限在“看”上面,以为“观察”就是看。但实际上,观察不仅仅局限于眼“看”,它还包含鼻“嗅”、舌“尝”、耳“闻”、手“摸”、脑“想”。为了让孩子理解“观察”的真正含义。我将作文中的“观察”编成了歌谣:
《观察歌》
写作“观察”很重要,
“眼耳鼻嘴手心”到。
六员大将不可少,
写出景来都夸好。
通过我的讲解,孩子们的读、唱,很快,孩子们对“观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这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为了孩子对观察有直接的体验,就地取材,我把班上的孩子带到了学校的后花园。为此,我还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见表2)
孩子们兴奋得像一群雀跃的小鸟。而课堂就在后花园里拉开序幕,还未到后花园,我让孩子们观察后花园的全景,描述所看到的后花园。我告诉他们:这样站着不动的看,叫做定点观察,这样的对花园全貌的描述,叫做整体描写。我让他们去观察树的浓密、花的颜色、草的长势,告诉他们:观察要细致,要从颜色、形状、高低、大小去观察,这样,你写出的景物才有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去听鸟的啁鸣,去嗅花的芳香。他们明白了:原来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调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去感受。有的孩子摸着凹凸不平的木棉花的树皮,有的孩子甚至伸出舌头,调皮地与桂花来个亲密接触,他们在实地的体验中,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观察”。
让孩子的实地体验内化为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内化为文字,是观察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完成了观察的记录表,完成了一次观察——思考——记录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将观察的技巧,内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并转化为文字,化为汩汩流淌的书面语言。这,就是从生活走向作文,表达自己的所想、所看、所感。
走向生活找素材——写景自有活水来
如何写,解决了;如何观察,也解决了。但是,孩子的作文不可能千篇一律,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把写景的对象均锁定在后花园。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如何开拓孩子的视野,写出广州“秋”的真韵味、真特色?我决定放马南山,让孩子深入广州,去山地、平原、池塘、湖畔、小院,去寻找广州的秋。 星期五,我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的家庭作业:周末,和爸爸妈妈寻找广州的秋天,用绘画、照片、录像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将自己观察的广州的“秋”写下来。
星期一返校,不少同学告诉我,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寻找秋天了。张昕玥同学去了秋色较为明显的海珠湖,还乘着寻找秋天,在湖边骑单车,既收获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又收获了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快乐。姚恺泉同学的妈妈很有心,专门驱车带孩子去观察了异木棉和勒杜鹃,后来还知道,他们专门去了农家小院,去观察秋天的瓜果,去感受秋天的成熟和丰收。大多数同学,也在小区里观察了广州的秋天,从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上,从火红的枫叶之中,从搬家的蚂蚁上,从枯黄的小草上,从早晚的气温变化中,从自己养的蔬果瓜菜中,感受到秋天,认识了秋天,也写出了秋天。
迫不及待地收来作文,仔细翻阅。学生画画得不错,画秋天的池塘的芦苇,画林间飘落的树叶,画立交桥上火红的三角梅,是属于广州真正的秋。相片虽然没有专业的水平,但是也如实记下了广州的秋天:绿意葱葱之处,也有草枯草荣的痕迹;荷塘之中,荷花凋零,莲叶残败,一副戚戚惨惨切切的秋意;广州的秋与北方不同,并不是黄叶飘零,而是姹紫嫣红,到处浓艳。
习作也写得不错,三(3)班不少同学将其中描写秋天的枫叶的句子迁移到了自己的文章中,也知道围绕着中心句进行写作,请看——
作文一:
荷塘秋色
范译心
广州的秋天总是来得很晚,但是也别有一番韵味,白云湖的荷田便是如此。
湖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池子,里面长满了荷叶,放眼望去,大部分的荷叶已经枯萎,只有莲蓬高高地蓬起,沉甸甸的,它正享受着秋天的成熟。在池塘的僻静处,一张荷叶正张开一把小伞,它正呵护两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抵抗着秋风的寒冷,残留着一点春天的味道。
一阵微风吹过,斑驳的荷叶发出“哗哗哗”的响声,一只蜻蜓在荷叶上空飞来飞去,它像是在寻找什么。可惜,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不见了,它只好在空中盘旋几圈,然后,无奈地飞走了。青蛙也不见了踪影,以前,它们总是在池塘里,“呱呱”地叫着,卖力地歌唱。
留下的,只有池中的鱼儿。它们不甘寂寞,不时地“扑嗵,扑嗵”地跳出水面。它们,肯定是想享受秋日的阳光,或是秋风的凉爽,没准,还想品尝莲子的味道?一群鱼儿,雀跃地亲吻浮在水面的残荷,荷叶随波荡漾,构成了一幅诱人的美景!
秋天的荷塘,虽然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勃勃,但是,却有着一些古旧而沧桑的味道。我同样喜欢,而且享受广州的秋天。
作文二:
秋到广州
廖梓骏
盼望着,盼望着,凉爽的秋天终于到来了。
在广州,天气虽然已经变凉,但似乎感觉不到秋天的足迹。在小区,路旁的榕树叶子还是那么翠绿,条条根须挂在枝干上,好像榕树爷爷长长的胡子随风舞动。
小区的门口,五颜六色的菊花争先恐后地开放,好像在欢迎凉爽的秋天。
我家的阳台,婆婆种的西番莲用长长的触须绕着细细的竹竿往上爬,张着手掌般的叶子,在它的头顶,我还发现有一朵小黄花,探出小脑袋,它是在寻找秋天吧?球兰花开放了,一朵朵小五角星花拥簇在一起,形成一个半圆的球状花,开得分外灿烂!“红桃k”比我还高,一朵朵深红的花苞,裹着一颗粉红的果实,大的犹如婴儿的拳头,远看像一团燃烧的火炬,分外好看!
楼下,小朋友穿着短衣短裤在踢足球,蹦着,跳着,沐浴着秋天温暖的阳光,大汗淋漓的小脸上荡漾着天真的笑容。
其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广州的秋天,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作文三:
寻找广州的秋
姚恺泉
都说秋天树木落叶,草儿枯黄,到处一片荒凉的景象。可是,广州的秋天却不是这样的呀。
周末,我和妈妈去找秋天。我在车上看到的是碧绿的树丛,草儿也绿得发光,广州的秋天真的来了吗?车向前开,天哪!我看见前面有一树树漂亮的花朵!看啊,那是枚红色的花朵,开得各个枝头满是的,它们绽放着,好像一张张笑脸。叶子呢?叶子很少,嫩嫩的,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我被这些花迷住了。妈妈说:“这叫美丽异木棉,树干是不是很像木棉呀?”我仔细一看,它的树干有很多突出的尖刺,真的和木棉一样,只是木棉的树干是褐色的,它的是绿色的,难怪叫“异木棉”呢!
在高架桥上,也开着绚丽的红色、紫色的花儿,那是勒杜鹃!野地里还开着白色、红色、黄色的各种野花。广州的秋天竟然这么美丽!
我生活在有着美丽秋天的广州,真幸福!
看着一篇篇习作,我知道孩子们寻找到了广州的“秋”,也学会了如何观察景物,写好景物。我想,这一次广州寻“秋”之旅,也会深深印入孩子的脑海里:原来,广州的秋并不是北方的秋天;原来,写好作文,是需要亲身体验和实地观察的。
街道边的行道树,依然葱绿葳蕤。广场的绿化带上,草儿精神,翠绿翠绿。人行天桥的三角梅,绿叶摇曳,繁花似锦,写意着一季的繁华。来往匆匆的行人,一个个夏天的装扮,姑娘们照样一袭裙衣,裙裾飘飘,男人多着短袖,或凉拖,或工衣七分短裤。不细看,真以为这就是夏天。其实,南粤的广州,节气早就过了秋分,而这时节的北方早就一片萧瑟。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其《谈作文》一文中写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如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莎士比亚这样的大作家,初始写作都从模仿开始,作为三年级学生,写作刚从写段过渡到篇,对于如何写完整的文章、怎么写景都十分陌生,是否也可以从模仿开始呢?
通读了一遍第三单元的课文,我发现《秋天的雨》是一片文质兼美的写景例文。结构清晰,描写生动具体,而且富有儿童画的情趣。灵光一闪,我找到了教学写景作文的方法:改变授课策略,以《秋天的雨》为例,以读促讲,以读悟写,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领会写景文章的方法,落实写景作文的训练。
我把《秋天的雨》的教学步骤分为了三个板块:读中感,想象美好画面;读中悟,了解写景方法;读后写,落实写景训练。在第二板块的教学实施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写景方法,我特别从文章(段落)结构、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列出了“跟着课文学写景”学习清单,班级孩子人手一份。(见表1)
“知识清单”的学习方式,简洁明了,容易操作,很受学生欢迎。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很快掌握了构段的方式,了解了将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趁热打铁,我拿出了准备的关于秋天的几幅图片,让孩子看图写段。从收上来的写景片段来看,其效果似乎不错:能围绕中心句构段,并且,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生动、具体。
片段一:秋姑娘给水果们穿上了美丽的外衣。她给苹果姐姐一件红红的上衣,苹果姐姐高兴极了,脸红彤彤的。她给了香蕉哥哥一件黄澄澄的衣服,香蕉哥哥穿上之后显得更帅气了。梨宝宝看见了,也哭着要新衣服,秋姑娘只好给了梨宝宝一件淡黄的带着黑点的衣服,梨宝宝得到了新衣服,笑得合不拢嘴。秋姑娘还给了葡萄妹妹一件大方的紫色珍珠礼服,葡萄妹妹穿上新衣服,变得更美了。(梁诗怡)
片段二:秋天是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果园里满树的苹果,像孩子红彤彤的脸蛋,在秋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在说“快来摘苹果呀!”香蕉树上的香蕉,像弯弯的月儿,在大大的蕉叶中,正在微笑。果园里的农民伯伯,采摘又香又甜的果实,脸上,沾满了汗珠。(邓琳)
实地体验去观景——“观察”提升寻门道
模仿,对于掌握写作技巧、方法的益处,毋庸置疑。“跟着课文学写景”,也显而易见地解决了写景作文的“技”,但是,该如何观察、如何把生活中鲜活的“景”转化为写作素材,也就是写景的“道”,核心的观察能力的提升、培养,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提高观察能力,首先得理解什么是观察。三年级孩子的理解,往往局限在“看”上面,以为“观察”就是看。但实际上,观察不仅仅局限于眼“看”,它还包含鼻“嗅”、舌“尝”、耳“闻”、手“摸”、脑“想”。为了让孩子理解“观察”的真正含义。我将作文中的“观察”编成了歌谣:
《观察歌》
写作“观察”很重要,
“眼耳鼻嘴手心”到。
六员大将不可少,
写出景来都夸好。
通过我的讲解,孩子们的读、唱,很快,孩子们对“观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这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为了孩子对观察有直接的体验,就地取材,我把班上的孩子带到了学校的后花园。为此,我还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见表2)
孩子们兴奋得像一群雀跃的小鸟。而课堂就在后花园里拉开序幕,还未到后花园,我让孩子们观察后花园的全景,描述所看到的后花园。我告诉他们:这样站着不动的看,叫做定点观察,这样的对花园全貌的描述,叫做整体描写。我让他们去观察树的浓密、花的颜色、草的长势,告诉他们:观察要细致,要从颜色、形状、高低、大小去观察,这样,你写出的景物才有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去听鸟的啁鸣,去嗅花的芳香。他们明白了:原来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调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去感受。有的孩子摸着凹凸不平的木棉花的树皮,有的孩子甚至伸出舌头,调皮地与桂花来个亲密接触,他们在实地的体验中,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观察”。
让孩子的实地体验内化为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内化为文字,是观察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完成了观察的记录表,完成了一次观察——思考——记录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将观察的技巧,内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并转化为文字,化为汩汩流淌的书面语言。这,就是从生活走向作文,表达自己的所想、所看、所感。
走向生活找素材——写景自有活水来
如何写,解决了;如何观察,也解决了。但是,孩子的作文不可能千篇一律,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把写景的对象均锁定在后花园。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如何开拓孩子的视野,写出广州“秋”的真韵味、真特色?我决定放马南山,让孩子深入广州,去山地、平原、池塘、湖畔、小院,去寻找广州的秋。 星期五,我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的家庭作业:周末,和爸爸妈妈寻找广州的秋天,用绘画、照片、录像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且将自己观察的广州的“秋”写下来。
星期一返校,不少同学告诉我,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寻找秋天了。张昕玥同学去了秋色较为明显的海珠湖,还乘着寻找秋天,在湖边骑单车,既收获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又收获了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快乐。姚恺泉同学的妈妈很有心,专门驱车带孩子去观察了异木棉和勒杜鹃,后来还知道,他们专门去了农家小院,去观察秋天的瓜果,去感受秋天的成熟和丰收。大多数同学,也在小区里观察了广州的秋天,从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上,从火红的枫叶之中,从搬家的蚂蚁上,从枯黄的小草上,从早晚的气温变化中,从自己养的蔬果瓜菜中,感受到秋天,认识了秋天,也写出了秋天。
迫不及待地收来作文,仔细翻阅。学生画画得不错,画秋天的池塘的芦苇,画林间飘落的树叶,画立交桥上火红的三角梅,是属于广州真正的秋。相片虽然没有专业的水平,但是也如实记下了广州的秋天:绿意葱葱之处,也有草枯草荣的痕迹;荷塘之中,荷花凋零,莲叶残败,一副戚戚惨惨切切的秋意;广州的秋与北方不同,并不是黄叶飘零,而是姹紫嫣红,到处浓艳。
习作也写得不错,三(3)班不少同学将其中描写秋天的枫叶的句子迁移到了自己的文章中,也知道围绕着中心句进行写作,请看——
作文一:
荷塘秋色
范译心
广州的秋天总是来得很晚,但是也别有一番韵味,白云湖的荷田便是如此。
湖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池子,里面长满了荷叶,放眼望去,大部分的荷叶已经枯萎,只有莲蓬高高地蓬起,沉甸甸的,它正享受着秋天的成熟。在池塘的僻静处,一张荷叶正张开一把小伞,它正呵护两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抵抗着秋风的寒冷,残留着一点春天的味道。
一阵微风吹过,斑驳的荷叶发出“哗哗哗”的响声,一只蜻蜓在荷叶上空飞来飞去,它像是在寻找什么。可惜,才露尖尖角的小荷不见了,它只好在空中盘旋几圈,然后,无奈地飞走了。青蛙也不见了踪影,以前,它们总是在池塘里,“呱呱”地叫着,卖力地歌唱。
留下的,只有池中的鱼儿。它们不甘寂寞,不时地“扑嗵,扑嗵”地跳出水面。它们,肯定是想享受秋日的阳光,或是秋风的凉爽,没准,还想品尝莲子的味道?一群鱼儿,雀跃地亲吻浮在水面的残荷,荷叶随波荡漾,构成了一幅诱人的美景!
秋天的荷塘,虽然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勃勃,但是,却有着一些古旧而沧桑的味道。我同样喜欢,而且享受广州的秋天。
作文二:
秋到广州
廖梓骏
盼望着,盼望着,凉爽的秋天终于到来了。
在广州,天气虽然已经变凉,但似乎感觉不到秋天的足迹。在小区,路旁的榕树叶子还是那么翠绿,条条根须挂在枝干上,好像榕树爷爷长长的胡子随风舞动。
小区的门口,五颜六色的菊花争先恐后地开放,好像在欢迎凉爽的秋天。
我家的阳台,婆婆种的西番莲用长长的触须绕着细细的竹竿往上爬,张着手掌般的叶子,在它的头顶,我还发现有一朵小黄花,探出小脑袋,它是在寻找秋天吧?球兰花开放了,一朵朵小五角星花拥簇在一起,形成一个半圆的球状花,开得分外灿烂!“红桃k”比我还高,一朵朵深红的花苞,裹着一颗粉红的果实,大的犹如婴儿的拳头,远看像一团燃烧的火炬,分外好看!
楼下,小朋友穿着短衣短裤在踢足球,蹦着,跳着,沐浴着秋天温暖的阳光,大汗淋漓的小脸上荡漾着天真的笑容。
其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广州的秋天,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
作文三:
寻找广州的秋
姚恺泉
都说秋天树木落叶,草儿枯黄,到处一片荒凉的景象。可是,广州的秋天却不是这样的呀。
周末,我和妈妈去找秋天。我在车上看到的是碧绿的树丛,草儿也绿得发光,广州的秋天真的来了吗?车向前开,天哪!我看见前面有一树树漂亮的花朵!看啊,那是枚红色的花朵,开得各个枝头满是的,它们绽放着,好像一张张笑脸。叶子呢?叶子很少,嫩嫩的,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我被这些花迷住了。妈妈说:“这叫美丽异木棉,树干是不是很像木棉呀?”我仔细一看,它的树干有很多突出的尖刺,真的和木棉一样,只是木棉的树干是褐色的,它的是绿色的,难怪叫“异木棉”呢!
在高架桥上,也开着绚丽的红色、紫色的花儿,那是勒杜鹃!野地里还开着白色、红色、黄色的各种野花。广州的秋天竟然这么美丽!
我生活在有着美丽秋天的广州,真幸福!
看着一篇篇习作,我知道孩子们寻找到了广州的“秋”,也学会了如何观察景物,写好景物。我想,这一次广州寻“秋”之旅,也会深深印入孩子的脑海里:原来,广州的秋并不是北方的秋天;原来,写好作文,是需要亲身体验和实地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