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并以实验进行检验。直观的实验过程与现象能够让聋生发挥视觉优势,更有利于知识的形成与巩固。因此在聋校物理教学中利用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物理实验 聋校探究
作为一门初二开设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不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实验是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物理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的现成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主动去获得经验,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物理认知结构。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于如何利用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聋生失去了听力,从而失去了部分语言文字上的支持,影响了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聋生是以视觉为主要的信息接收形式的,因此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课堂实验能够很好地利用聋生的视觉优势,发挥形象思维较好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形成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与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利用一些简单直观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是展开探究性活动的第一步。如在学习压强的时候,一个小钉子能轻易戳破气球,但是铺满钉子的钉板上,气球上还能放一本书而不破,是什么原因呢?这往往使同学们好奇不已,从而产生了求知与探究的欲望。
二、铺设成长阶梯,掌握学生探究方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聋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怎样让学生具有探究能力,掌握探究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来“授人以渔”了。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是重要一步。其中,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脚手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譬如在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时候。教材给出的步骤是直接在斜面释放小车,小车在木板、玻璃板、棉布上运动的距离来进行实验对比,但这样直接告知方法的实验难以起到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提高探究能力的作用。实验之前教师不妨先提问: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阻力,速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会说速度变小。再提问:当阻力变小了,运动路程将会怎样。学生会说运动路程将会变长。教师分析:如果研究木板,玻璃板和棉布上运动时的阻力对运动的小车的影响,必须使几次实验小车的初始运动速度保持一致。那么如何使得几次小车的初始速度一致呢?将小车置于斜面的同一高度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是一致的,这就能够达到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一连串的设问与回答中,学生了解了实验的设计方法,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有助于日后独立自主设计探究活动。
三、开放实验场所,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物理离不开实验,以往只有实验课时才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但知识的形成需要时间,有限的时间内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开放校园实验室就显得尤为必要。我校于2012年迁入新校,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老校的部分旧器材被放到实验室内,供学生自主使用。开放性的实验室能够给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时候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所需的设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能够培养学生遇到問题自主探究,自行解决的意识。但是在开设开放性实验的时候应当注重安全性,因此在实验室内,没有放置学生电源等需要接入市电的器材,而是准备了一些干电池,以免学生在无人值守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
四、鼓励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多年任教中,笔者发现部分聋生自小过于被关爱,养成了懒散,不肯动脑筋,不肯动手操作的习惯,也有部分聋生从小被家长训斥过多,形成了畏惧感,害怕尝试。这样的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初期可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制作一些小制作,比如简易指南针等,中后期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任务,比如为何壁虎可以爬到屋顶而不掉下来?汽车为什么需要有不同的档位?教学时同学们也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学习到了导体和绝缘体时,当老师介绍了油都是绝缘体后,有同学提出了疑问:猪油和奶油是绝缘体么?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大可鼓励同学们课后自己尝试,并将实验过程与结论在下一节课的时候互相交流。学生的课后实验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聋校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聋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究性实验能够真正地使学生从“坐”着的学生变成“做”着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尽管探究式学习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也有着自身的强项,只有将传统教育方式和探究性教学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聋人人才。
【关键词】物理实验 聋校探究
作为一门初二开设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不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实验是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物理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的现成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主动去获得经验,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物理认知结构。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于如何利用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聋生失去了听力,从而失去了部分语言文字上的支持,影响了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聋生是以视觉为主要的信息接收形式的,因此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课堂实验能够很好地利用聋生的视觉优势,发挥形象思维较好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形成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与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利用一些简单直观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是展开探究性活动的第一步。如在学习压强的时候,一个小钉子能轻易戳破气球,但是铺满钉子的钉板上,气球上还能放一本书而不破,是什么原因呢?这往往使同学们好奇不已,从而产生了求知与探究的欲望。
二、铺设成长阶梯,掌握学生探究方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聋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怎样让学生具有探究能力,掌握探究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来“授人以渔”了。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是重要一步。其中,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脚手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譬如在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时候。教材给出的步骤是直接在斜面释放小车,小车在木板、玻璃板、棉布上运动的距离来进行实验对比,但这样直接告知方法的实验难以起到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提高探究能力的作用。实验之前教师不妨先提问: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阻力,速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学会说速度变小。再提问:当阻力变小了,运动路程将会怎样。学生会说运动路程将会变长。教师分析:如果研究木板,玻璃板和棉布上运动时的阻力对运动的小车的影响,必须使几次实验小车的初始运动速度保持一致。那么如何使得几次小车的初始速度一致呢?将小车置于斜面的同一高度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是一致的,这就能够达到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一连串的设问与回答中,学生了解了实验的设计方法,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有助于日后独立自主设计探究活动。
三、开放实验场所,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物理离不开实验,以往只有实验课时才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但知识的形成需要时间,有限的时间内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开放校园实验室就显得尤为必要。我校于2012年迁入新校,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老校的部分旧器材被放到实验室内,供学生自主使用。开放性的实验室能够给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时候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所需的设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能够培养学生遇到問题自主探究,自行解决的意识。但是在开设开放性实验的时候应当注重安全性,因此在实验室内,没有放置学生电源等需要接入市电的器材,而是准备了一些干电池,以免学生在无人值守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
四、鼓励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多年任教中,笔者发现部分聋生自小过于被关爱,养成了懒散,不肯动脑筋,不肯动手操作的习惯,也有部分聋生从小被家长训斥过多,形成了畏惧感,害怕尝试。这样的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初期可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制作一些小制作,比如简易指南针等,中后期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任务,比如为何壁虎可以爬到屋顶而不掉下来?汽车为什么需要有不同的档位?教学时同学们也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学习到了导体和绝缘体时,当老师介绍了油都是绝缘体后,有同学提出了疑问:猪油和奶油是绝缘体么?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大可鼓励同学们课后自己尝试,并将实验过程与结论在下一节课的时候互相交流。学生的课后实验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聋校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聋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究性实验能够真正地使学生从“坐”着的学生变成“做”着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尽管探究式学习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也有着自身的强项,只有将传统教育方式和探究性教学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聋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