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管理发的师傅叫剃头匠,赵巍的父亲就是。在赵巍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拖着一条腿,拿着推剪剃刀,弯腰佝背给客人理发剃须。
  赵巍平时是不去父亲店里的,他怕父亲逼他学剃头。父亲不介意赵巍对自己职业的不敬,没事还拿赵巍开玩笑,说赵巍小时候抓周,“官印”和“元宝”都不拿,硬提着剪子不松手,还说赵巍的手指细长,拿剃刀稳当,天生就适合做个剃头匠。
  赵巍有学要上,自然不会学做剃头匠,却在读小学的时候,差点因为父亲的职业和同学打一架。这事也不能怪赵巍,是一名叫冷锋的同学主动挑起的。生在干部家庭的冷锋,在班里看不起赵巍,认为赵巍除了学习好,没什么可骄傲的,并学着赵巍父亲走路的样子,对同学们说,看看他父亲,就是个瘸子,整天拖拉个腿,给别人剃头滑稽极了。
  这话传到赵巍的耳朵里,可把赵巍气坏了,他当面找冷锋对质。
  “冷锋,你说谁爸是瘸子?”
  “是你啊!你爸拖拉个腿,不是瘸子,是什么?”
  “我爸是战斗英雄,不许你这样侮辱我爸。”赵巍握紧了拳头,脸红红的,不知道嘴里怎么会冒出这样一句话。


  “战斗英雄?赵巍,你騙谁啊!谁听说过战斗英雄没工作,专门给人剃头的吗?”冷锋哈哈大笑起来。
  赵巍两眼喷火,像只斗架的公鸡,冲着冷锋大喊:“不许你侮辱我爸,我和你拼了。”一下子冲了上去。
  围观的同学赶紧将两人分开,并有同学迅速告诉了李老师。
  在李老师面前,赵巍羞愧得不敢抬头。
  李老师叹了一口气,拍了拍赵巍的头,说:“孩子,记住。你爸爸是个英雄,虽然他身有残疾,却不要国家养活,也不求别人施舍,凭自己一双手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啊!你回班可以说爸爸是个战斗英雄,老师会帮你的。”
  在当天的课堂上,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赵巍的爸爸老师认识,他家所在的居委会王主任是老师的朋友,知道赵巍家的情况。王主任说赵巍爸爸是参加过老山前线战斗的,那条伤腿是在战斗中负的伤。最后告诉同学们要好好相处,要学会尊重长辈。赵巍在底下坐着,眼睛里泪花点点,他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从小患小儿麻痹落下的残疾,是老师帮他圆了谎。
  赵巍到底没有接父亲的班,而是学了医。手里握的不是剃刀,而是手术刀。父亲在赵巍接到医学院通知书的那天中午,特地办了一桌酒宴。记得父亲当时喝醉了,一边喝酒,一边说,咱这手艺传男不传女,可惜到了我这一代要失传了。罪孽啊!
  赵巍笑了,他赢了,谁说抓周拿了剪刀,就一定做剃头匠啊!
  赵巍在医院工作兢兢业业,现在成了所在科室的主任,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让老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功,记得父亲临终前,流着泪对自己说:“孩子,你是对的。做医生比当剃头匠体面多了,咱这手艺不中用了。现在大街上剃头的,大多不进理发店,改去什么美容院了。唉,爸爸是跟不上时代了!”头一歪,就走了。赵巍心里空落落的,鬼使神差留下了那一套剃具,没有让它们与父亲一起下葬。
  新冠肺炎越闹越凶,开始有人死亡了。赵巍和同事们严阵以待,每天进入工作间都全副武装。口罩、防护服、手套,一样不能少。
  “今天又有两个死亡病例。”护士小丽说。
  “通知家属了没有?”赵巍问。
  “有一人是流浪汉,口齿不清,被巡警送来后确诊的,寻找不到家属。”小丽回答道。
  赵巍愣了一下:“哦,那就直接通知殡仪馆吧。”
  “不,等等。”赵巍像想起了什么。
  “流浪汉也是人,没有家人,也要体体面面地走,那头发胡须也该理理了。”赵巍自言自语道。
  “可谁愿给死人理发啊!再说,疫情如此严重,到哪找人呢!”小丽说。
  “我来。”赵巍脱口而出。
  他想起了父亲,那年街道失火,一家三口烧死了,没有理发店、美容院愿给死人修发洗容,因为给死人修容,以后谁还找你理发,不吉利啊!于是,街道主任没办法了,找到了闲居在家的父亲,老人家二话没说,带上工具就去了,临走一分钱没收,从此封了剃具。
  “该给剃具解封了,让我也做一回剃头匠。”赵巍在心里默念道。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语文与人生】赵巍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做一个剃头匠,但是他拿起了手术刀,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兢兢业业、勇于奉献;尊重生命、关爱别人,引出了如何看待职业、如何尊重生命以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等等一个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文本聚焦】“谁是小说主人公?”大家为此争论不休,对此话题你怎么看?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其他文献
“精准扶贫”最近频频出现在电视、报纸上。街头巷尾,我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有怎样的“魅力”?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向爸爸提问。爸爸笑着说:“你跟我回一趟老家,就知道了!”  4月3日,爸爸带我回老家上坟祭祖。一路上,“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产业脱贫”“三到村三到户,帮民兴助民富”“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好多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为沿途的农村增添了一道别致的
期刊
“佛说,‘应无所住’。告诉我们不可停留。你停留的地方就是路终止的地方。”  过年的时候我随父亲去探望病中的爷爷,这是我出车祸以后第一次见他。爷爷属猪,我的本命年刚过去,这回却轮到了他,一个84岁的老人。  爷爷和奶奶住在一间三十平米的大屋子里。房间位于一栋法式小洋房的一楼,这里曾经住了五口人,包括我和我的父母。现在他们住得宽敞了,却显得格外冷清。院子里一共有三栋房子,门口种了两棵高大却不怎么挺拔的
期刊
那夜,星光闪耀,月光在星星的点缀下,愈发显得圣洁。在一个不起眼的山村里,月光透过破烂的窗户照在一个少年瘦弱的脸上,他手上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少年的臉色很复杂,喜悦又担忧。  身旁的烛火不断跳跃,似乎在不断催促少年。良久,他叹了一口气,这段时间他想了很多。为高考复习的日子;为学费在暑假做工的艰辛;更多的却是奶奶那有些佝偻的背影。  少年紧紧地攥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犹豫着,最后只留下一声叹息,他默
期刊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
期刊
1.内容简介  《花猫三丫上房了》是叶广芩老师继《耗子大爷起晚了》之后的又一儿童文学作品。故事主要讲述耗子丫丫跟随爸爸离开颐和园回到家里,开始了自己的小学生活。上了小学的耗子丫丫并没有因为进了学堂而变得乖巧起来,而是将她的古灵精怪进行到底。她在胡同的院子里,带着小妹妹唱戏,追着花猫在屋顶上乱窜。本书将带领读者,通过小女孩耗子丫丫的眼睛,领略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  2.推荐理由  关于童年的一切,都
期刊
刚出道的生活新奇无比  刚出道时,我觉得生活非常新奇,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之前不曾体验过的。比如可以见到很多原来喜欢的、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人。第一次上《快乐大本营》的时候,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自己竟然有一天真的来到了从小到大观看的节目的现场,而且参加了录制,觉得像做梦一样。  刚刚出道那会儿,好多朋友比我还要兴奋。我去参加活动时,他们争先恐后地来问我:“小凯,你是不是会见到那个谁呀?能不能帮我要个签
期刊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天天吸着轧亚麻茎时飞扬的尘土,身体受到摧残。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  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  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反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
期刊
“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你能想象,民国大师们上课的“开场白”会是这样的吗?穿越回民国上课,老师们的开场白,各有千秋,既见秉性,又现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期刊
在你的旅途上,孩子,会有许多你没有见过的鲜花开在路边。它们守在溪流的旁边,在风中唱歌跳舞。  不要忽略它们,孩子,我们的眼睛永远不要忽略掉美。你要欣赏它们的身姿和歌声,你要因为它们而感到生活的美好。不管你的旅途多么遥远,不管你的道路如何艰险,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的时间。  你只是一个過路的人,孩子,你要去的地方是前方,你的旅途依旧漫长。你的鞋子依然完整,你的双眼依然有神,你属于前方,而不是这里。 
期刊
猫  郑振铎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起。说明猫的结局。)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猫的来源)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毛色、性情、形态)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与“球”呼应,写小猫的活泼。)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动作描写。小猫活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