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宝禄先生已退休多年,退休前系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宝禄出身于武术世家,父亲刘仪轩是兰州著名的老拳师。刘仪轩早年师从田广仁法师,得撕炮拳真传,功力深厚,是当代撕炮拳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是撕炮拳、八门拳集大成者。刘宝禄5岁开始随父习武,父亲是他武术生涯的启蒙者,他跟随父亲系统、扎实地学习八门拳系拳械与撕炮拳,11岁即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获优异成绩。
20世紀60年代末,刘宝禄由父亲介绍,跟随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以及马先生的高足弟子刘靖国先生系统学习通备武体系的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刀剑等,刘宝禄自幼聪颖好学,吃苦耐劳,武术底子深,颇得马凤图先生喜欢。后又向著名武术家马明达先生悉心求教通备武学的理论与技法,刘宝禄因武术基础好,悟性高,坚持实打实练、实学实用,从而成为了一位通备武学方面重要的传承者。他尤其擅长撕拳、炮拳、大刀、大枪等,先后于1964年、1973年、1974年获得三届甘肃省武术比赛全能冠军。197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刘宝禄访学于武汉体育学院期间,又师从著名武术教育家温敬铭教授、刘玉华教授学习六合大枪、脆八翻、短兵、中国跤与技击实战等技术与理论。温敬铭先生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广学多种武技,尤精大枪、绵拳、剑术等,刘玉华教授是温老夫人,先后在华中师范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任教,著有《飞凤双剑》《少林阐头趟拳》等。1985年,温敬铭教授、刘玉华教授分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武术开拓者”荣誉奖。两位恩师的谆谆教诲,刘宝禄老师至今念念不忘。通过访学,刘宝禄完善了个人技术体系,也奠定了科学训练教学的理论基础,访学结束回校后,多年潜心于武术教学的普及和西北传统武术拳种的挖掘及研究。1998年,刘宝禄先生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授予国家武术七段。
在刘宝禄先生看来,振兴武术就是振兴民族体育,就是振兴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华体育文化。因此,先生多年在武术教学中大胆探索,把民间传统武术和现代科学的训练手段紧密结合,并取得显著成效。其弟子在甘肃省市乃至全国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他的课题《西北地区传统武术在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申报项目2001年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其教学片《西域拳械》出版发行后,先后传入日本、韩国、欧美及阿拉伯地区等,赢得武术界高度评价。
1999年,在也门共和国萨那大学,也门人王利德醉心于中国武术,经奈比尔推荐,拜师刘宝禄先生门下,专门至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武术。第二年,王利德又让两个弟弟穆尼尔和安瓦尔拜刘宝禄为师。先生从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入手,一边耐心地教他们学说汉语,一边因各自秉性施教。王利德个性沉稳,劲道浑厚,适合学习八极拳,穆尼尔个性活泼,先生便教其八卦拳,对机灵麻利的安瓦尔则选择授予翻子拳。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三兄弟不仅汉语口语流利,武技也是突飞猛进,王利德和安瓦尔还曾在全国第四届高校武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此后,不断有外国留学生慕名前来学习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西北传统武术也因此走向世界。先生精湛的技艺、高尚的品格、严谨的态度,给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恩师难忘,归国前,众弟子只能恋恋不舍地拥抱,再拥抱,并以中国磕头礼来表达对恩师的崇敬。如今,先生的高足不仅遍及国内,也遍及海外许多国家,如也门、英国、法国、美国等。
2015年起,我师从先生学习太极拳,先生最初并没有急于教我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而是先从太极拳的内涵和文化讲起。刘老师认为,“道”是武术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生殆,可以为天下母。”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学说分化出“阴阳二气”。《易经》便有“一阴一阳谓之道”,并引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道”。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先生的谆谆教导,使我对太极拳有了较深的了解。
先生强调:武术崇尚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宽容、忍耐、坚强、仁义、尊师等都是习武者的武德修养。2015年以来,先生先教我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等我稍稍有点基础后,2016年,先生接着教我学习陈式太极拳42式。先生严谨、严格、精细,他对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即使是在雨雪天气,先生也会定时出现在练功场地。
先生胸怀博大,性情豪放洒脱,虽已近70岁高龄,但打拳时,动作依然如年轻人一般敏捷。其功力之深厚,劲力之饱满,那种仁者风范和大家气度,每每让人难忘。先生对我的知遇之恩和言传身教令我永远心怀感恩。
先生对西北武术的研究精深博广。他认为,西北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传播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明清以后传播更为普及。从历史文献资料中考证,政府驻军、流动移民、退役军人、过往客商、江湖艺人、僧侣游侠等因素影响最为突出,政府驻军的社会影响最深。明代初年,设甘肃、宁夏镇,有重兵驻守。清代,兰州、河西和肃北设有正副指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武备应试的兴起也极大推动了西北武术运动的发展。清代以后,武术发展尤其迅猛,习武之风遍及各地,习武形成风尚。民国时期,武术在甘、宁、青、新诸省广为传播,形成有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套路。其中有较详细记载的要数“八门拳派”和“通备拳派”。八门拳派的核心拳种即炮拳、撕拳。
先生平素业余生活丰富,最大的爱好是拉二胡、吹笛子。先生二胡拉得极好,比如先生拉《赛马》,让人仿佛置身于奔腾驰骋的骏马群中,那由远及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起伏的颤音,先生表达得极为到位,令人沉醉。我等每每叫好,先生却只是谦逊地笑言,现在的乐器制作水平之高已非阿炳当年所能企及。
谈及现在中学及高校的体育教育,先生感慨颇多,提及现在年轻人的体质状况,先生眼神中充满忧虑。
20世紀60年代末,刘宝禄由父亲介绍,跟随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以及马先生的高足弟子刘靖国先生系统学习通备武体系的劈挂拳、八极拳、翻子拳、刀剑等,刘宝禄自幼聪颖好学,吃苦耐劳,武术底子深,颇得马凤图先生喜欢。后又向著名武术家马明达先生悉心求教通备武学的理论与技法,刘宝禄因武术基础好,悟性高,坚持实打实练、实学实用,从而成为了一位通备武学方面重要的传承者。他尤其擅长撕拳、炮拳、大刀、大枪等,先后于1964年、1973年、1974年获得三届甘肃省武术比赛全能冠军。197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刘宝禄访学于武汉体育学院期间,又师从著名武术教育家温敬铭教授、刘玉华教授学习六合大枪、脆八翻、短兵、中国跤与技击实战等技术与理论。温敬铭先生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广学多种武技,尤精大枪、绵拳、剑术等,刘玉华教授是温老夫人,先后在华中师范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任教,著有《飞凤双剑》《少林阐头趟拳》等。1985年,温敬铭教授、刘玉华教授分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武术开拓者”荣誉奖。两位恩师的谆谆教诲,刘宝禄老师至今念念不忘。通过访学,刘宝禄完善了个人技术体系,也奠定了科学训练教学的理论基础,访学结束回校后,多年潜心于武术教学的普及和西北传统武术拳种的挖掘及研究。1998年,刘宝禄先生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授予国家武术七段。
在刘宝禄先生看来,振兴武术就是振兴民族体育,就是振兴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华体育文化。因此,先生多年在武术教学中大胆探索,把民间传统武术和现代科学的训练手段紧密结合,并取得显著成效。其弟子在甘肃省市乃至全国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他的课题《西北地区传统武术在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申报项目2001年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其教学片《西域拳械》出版发行后,先后传入日本、韩国、欧美及阿拉伯地区等,赢得武术界高度评价。
1999年,在也门共和国萨那大学,也门人王利德醉心于中国武术,经奈比尔推荐,拜师刘宝禄先生门下,专门至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武术。第二年,王利德又让两个弟弟穆尼尔和安瓦尔拜刘宝禄为师。先生从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入手,一边耐心地教他们学说汉语,一边因各自秉性施教。王利德个性沉稳,劲道浑厚,适合学习八极拳,穆尼尔个性活泼,先生便教其八卦拳,对机灵麻利的安瓦尔则选择授予翻子拳。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三兄弟不仅汉语口语流利,武技也是突飞猛进,王利德和安瓦尔还曾在全国第四届高校武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此后,不断有外国留学生慕名前来学习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西北传统武术也因此走向世界。先生精湛的技艺、高尚的品格、严谨的态度,给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恩师难忘,归国前,众弟子只能恋恋不舍地拥抱,再拥抱,并以中国磕头礼来表达对恩师的崇敬。如今,先生的高足不仅遍及国内,也遍及海外许多国家,如也门、英国、法国、美国等。
2015年起,我师从先生学习太极拳,先生最初并没有急于教我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而是先从太极拳的内涵和文化讲起。刘老师认为,“道”是武术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生殆,可以为天下母。”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学说分化出“阴阳二气”。《易经》便有“一阴一阳谓之道”,并引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道”。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源,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先生的谆谆教导,使我对太极拳有了较深的了解。
先生强调:武术崇尚武德。“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宽容、忍耐、坚强、仁义、尊师等都是习武者的武德修养。2015年以来,先生先教我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等我稍稍有点基础后,2016年,先生接着教我学习陈式太极拳42式。先生严谨、严格、精细,他对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即使是在雨雪天气,先生也会定时出现在练功场地。
先生胸怀博大,性情豪放洒脱,虽已近70岁高龄,但打拳时,动作依然如年轻人一般敏捷。其功力之深厚,劲力之饱满,那种仁者风范和大家气度,每每让人难忘。先生对我的知遇之恩和言传身教令我永远心怀感恩。
先生对西北武术的研究精深博广。他认为,西北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传播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明清以后传播更为普及。从历史文献资料中考证,政府驻军、流动移民、退役军人、过往客商、江湖艺人、僧侣游侠等因素影响最为突出,政府驻军的社会影响最深。明代初年,设甘肃、宁夏镇,有重兵驻守。清代,兰州、河西和肃北设有正副指挥。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武备应试的兴起也极大推动了西北武术运动的发展。清代以后,武术发展尤其迅猛,习武之风遍及各地,习武形成风尚。民国时期,武术在甘、宁、青、新诸省广为传播,形成有西北风格特点的拳种、套路。其中有较详细记载的要数“八门拳派”和“通备拳派”。八门拳派的核心拳种即炮拳、撕拳。
先生平素业余生活丰富,最大的爱好是拉二胡、吹笛子。先生二胡拉得极好,比如先生拉《赛马》,让人仿佛置身于奔腾驰骋的骏马群中,那由远及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起伏的颤音,先生表达得极为到位,令人沉醉。我等每每叫好,先生却只是谦逊地笑言,现在的乐器制作水平之高已非阿炳当年所能企及。
谈及现在中学及高校的体育教育,先生感慨颇多,提及现在年轻人的体质状况,先生眼神中充满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