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此人历经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这首词是一首人生三部曲,以听雨为线索,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串联起来,表现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映射。
【关键词】意象形态;象外之韵;艺术手法
蒋捷,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国破之痛、家亡之恨,一生跌宕起伏。他用词作来抒发漂泊伶仃之悲、孤独凄凉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这首词以短短几十字描写出了词人一生的沧桑起落,显示出了词人人生道路由乐到愁的历程。
1 析听雨三境,品象外之韵。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借“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构成了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少年听雨图。年少时候,歌楼听雨,红烛盏盏,罗帐轻盈,过着无忧无虑、纸醉金迷的生活,尽情享受着人生的欢乐,而“听雨”便是一件赏心乐事,表达出了青春懵懂的少年情怀。其中一个“昏”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氛围,显得温馨、缠绵至极。
“壮年听雨客舟中”借由“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形成了一幅悲苦凄凉的客舟听雨的画面。人到壮年,在异国他乡的客舟中,独自一人听细雨蒙蒙,表达出了词人飘摇伶仃、颠沛流离的凄苦和悲凉之情。“断雁叫西风”描绘出了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不断哀鸣的凄凉景象,表达出了词人飘零异乡、无依无靠的悲凉之情。而一个“客”字点明了词人流亡他乡,无家可归;一个“断”字渲染了他的孤苦无依,都展现出词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
词人在暮年时用“而今听雨僧庐下”这个场景来展现他的现实处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漂泊半生的迟暮老人晚年凄凉的情景,同时也对人生的变换无常感到无奈。“悲欢离合总无情”不仅是整首词的总结,亦是对词人人生的总结,“总无情”说明他人生的别离不是一次两次,一生伤别离,只余下无限悲凉。词人更是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来表现自己对人生无奈的绝望和幻灭。“一任”实际上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同时也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虽看似平静,但却是饱经风霜之后的“欲说还休”。
象生境,诗词之境全由意象生成,但这首词注重三种意象的相互转换和动态互生。在词中一共描写了人生的三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意象,如“少年”、“壮年”“而今”以及“歌楼”、“客舟”“僧侣”等意象组成的三个画面虽在不同的时段发生,但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交织。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画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空间的转换让每一个画面更加丰富,也让人生经历更具有内涵性。词人写人生各个时期的听雨经历,并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而是从侧面描写听雨的空间意象,用直接真实的空间意象去充实虚无的时间意象。同时在“听雨”的意向中又杂糅进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意象,用静态的“听雨”来映衬动态的人生,达到了以静衬动的目的,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 构思精巧,叙悲苦愁情。
整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的人生经历,是对昔日生活的回忆,着重形象,没有议论;下片“而今”则回到老年的境遇和听雨的无奈心情,夹叙夹议,“星星以鬓也”暗示历经沧桑的愁苦。虽然在结构上略显得平整无奇,却很有艺术性。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构成了这首词的一大特色。“少年听雨歌楼上”,正是青春年华,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一个“上”字恰好符合词人现在的生活情境,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壮年听雨客舟中”,这个时候的词人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涯。中年虽然悲苦,但还未达到绝境,一个“中字”也很适合。“而今听雨僧庐下”,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词人尝遍了人生的酸楚,遭受了悲欢离合的折磨,不管是生活境遇还是人生都已经到了苦不堪言的地步,一个“下”字正贴切现状。“上”“中”“下”三个方位词勾勒出了一个生命衰败的轨迹,由少年到老年,随着时间的慢慢推进,以岁月的沉淀映照着词人的一生。
第一,本首词脉络清楚,层次分明。以“听雨”为主要纽带,上片感叹已经逝去的岁月,下篇慨叹晚年的凄凉境况。第二,空间跨度大,意境深广。这首词虽然短小,却将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描绘出了人生三个重要阶段的境况。第三,言简意赅,意蕴深厚,感情丰富。年少的懵懂,无意忧愁;中年的漂泊无依,悲凉沧桑;暮年的孤独寂寥,枯槁一生。第四,言近旨远,寄慨遥深。词人心思别具一格,借“听雨”表达出了人生的种种困苦及百般惆怅。第五,首尾照应,推进感情。不但使词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延伸了诗歌的情感意蕴。第六,以静写动,用“听雨”的静衬托人生无常的动,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深刻感受词人内心的深沉情感。因而,这首词的精巧构思更加叙述出了作者的各种愁情,对词中感情的表达有辅助外化的作用。
3 赏艺术手法,品诗歌深意。
该词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有娓娓道来的感觉,同时词中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增加了词的意蕴和感情。
(1)运用想象,补充诗歌空白,回忆年少听雨的惬意,红烛、罗帐,无限风情。
(2)“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运用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幅凄厉萧瑟的场景,表达出了词人流离失所,感时傷怀的愁苦心境。
(3)运用比喻,“鬓已星星也”将白发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借此展现出了晚年的孤独凄凉和疲惫不堪的身心。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滴到天明”,词人满腔孤寂,任雨到天明,抒发了词人内心凄苦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听雨,打湿层层屋檐,浸透层层记忆。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没有不老的幸福,也没有不老的时光,而我们唯有沿着生命的轨迹去经历世间的浮华与沧桑。正如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的。”不论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也只能任它随风逝去。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在风雨之中细细品读人生滋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18.
[3]郭艳华.论南宋遗民词的审美特质[D].银川:宁夏大学,2003.
作者简介
刘尚坪(1995-),女,汉族,重庆市城口县人。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市 401520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此人历经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这首词是一首人生三部曲,以听雨为线索,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串联起来,表现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映射。
【关键词】意象形态;象外之韵;艺术手法
蒋捷,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国破之痛、家亡之恨,一生跌宕起伏。他用词作来抒发漂泊伶仃之悲、孤独凄凉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这首词以短短几十字描写出了词人一生的沧桑起落,显示出了词人人生道路由乐到愁的历程。
1 析听雨三境,品象外之韵。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借“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构成了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少年听雨图。年少时候,歌楼听雨,红烛盏盏,罗帐轻盈,过着无忧无虑、纸醉金迷的生活,尽情享受着人生的欢乐,而“听雨”便是一件赏心乐事,表达出了青春懵懂的少年情怀。其中一个“昏”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氛围,显得温馨、缠绵至极。
“壮年听雨客舟中”借由“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形成了一幅悲苦凄凉的客舟听雨的画面。人到壮年,在异国他乡的客舟中,独自一人听细雨蒙蒙,表达出了词人飘摇伶仃、颠沛流离的凄苦和悲凉之情。“断雁叫西风”描绘出了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不断哀鸣的凄凉景象,表达出了词人飘零异乡、无依无靠的悲凉之情。而一个“客”字点明了词人流亡他乡,无家可归;一个“断”字渲染了他的孤苦无依,都展现出词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
词人在暮年时用“而今听雨僧庐下”这个场景来展现他的现实处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漂泊半生的迟暮老人晚年凄凉的情景,同时也对人生的变换无常感到无奈。“悲欢离合总无情”不仅是整首词的总结,亦是对词人人生的总结,“总无情”说明他人生的别离不是一次两次,一生伤别离,只余下无限悲凉。词人更是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来表现自己对人生无奈的绝望和幻灭。“一任”实际上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同时也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虽看似平静,但却是饱经风霜之后的“欲说还休”。
象生境,诗词之境全由意象生成,但这首词注重三种意象的相互转换和动态互生。在词中一共描写了人生的三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意象,如“少年”、“壮年”“而今”以及“歌楼”、“客舟”“僧侣”等意象组成的三个画面虽在不同的时段发生,但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交织。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画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空间的转换让每一个画面更加丰富,也让人生经历更具有内涵性。词人写人生各个时期的听雨经历,并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而是从侧面描写听雨的空间意象,用直接真实的空间意象去充实虚无的时间意象。同时在“听雨”的意向中又杂糅进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意象,用静态的“听雨”来映衬动态的人生,达到了以静衬动的目的,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 构思精巧,叙悲苦愁情。
整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的人生经历,是对昔日生活的回忆,着重形象,没有议论;下片“而今”则回到老年的境遇和听雨的无奈心情,夹叙夹议,“星星以鬓也”暗示历经沧桑的愁苦。虽然在结构上略显得平整无奇,却很有艺术性。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构成了这首词的一大特色。“少年听雨歌楼上”,正是青春年华,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一个“上”字恰好符合词人现在的生活情境,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壮年听雨客舟中”,这个时候的词人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涯。中年虽然悲苦,但还未达到绝境,一个“中字”也很适合。“而今听雨僧庐下”,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词人尝遍了人生的酸楚,遭受了悲欢离合的折磨,不管是生活境遇还是人生都已经到了苦不堪言的地步,一个“下”字正贴切现状。“上”“中”“下”三个方位词勾勒出了一个生命衰败的轨迹,由少年到老年,随着时间的慢慢推进,以岁月的沉淀映照着词人的一生。
第一,本首词脉络清楚,层次分明。以“听雨”为主要纽带,上片感叹已经逝去的岁月,下篇慨叹晚年的凄凉境况。第二,空间跨度大,意境深广。这首词虽然短小,却将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描绘出了人生三个重要阶段的境况。第三,言简意赅,意蕴深厚,感情丰富。年少的懵懂,无意忧愁;中年的漂泊无依,悲凉沧桑;暮年的孤独寂寥,枯槁一生。第四,言近旨远,寄慨遥深。词人心思别具一格,借“听雨”表达出了人生的种种困苦及百般惆怅。第五,首尾照应,推进感情。不但使词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延伸了诗歌的情感意蕴。第六,以静写动,用“听雨”的静衬托人生无常的动,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深刻感受词人内心的深沉情感。因而,这首词的精巧构思更加叙述出了作者的各种愁情,对词中感情的表达有辅助外化的作用。
3 赏艺术手法,品诗歌深意。
该词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有娓娓道来的感觉,同时词中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增加了词的意蕴和感情。
(1)运用想象,补充诗歌空白,回忆年少听雨的惬意,红烛、罗帐,无限风情。
(2)“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运用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幅凄厉萧瑟的场景,表达出了词人流离失所,感时傷怀的愁苦心境。
(3)运用比喻,“鬓已星星也”将白发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借此展现出了晚年的孤独凄凉和疲惫不堪的身心。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滴到天明”,词人满腔孤寂,任雨到天明,抒发了词人内心凄苦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听雨,打湿层层屋檐,浸透层层记忆。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没有不老的幸福,也没有不老的时光,而我们唯有沿着生命的轨迹去经历世间的浮华与沧桑。正如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的。”不论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也只能任它随风逝去。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在风雨之中细细品读人生滋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18.
[3]郭艳华.论南宋遗民词的审美特质[D].银川:宁夏大学,2003.
作者简介
刘尚坪(1995-),女,汉族,重庆市城口县人。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市 4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