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和内涵,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探索之外还让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成为了儿童成长必备的人文内涵。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如何让他们更好的接触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何将适龄的精粹的国学文化带给孩子们理解并体验,成为了我教学研究,探索总结的教育方向。经过三年的实践-完善-再实践,我对幼儿“国学”教育活动的生成和实操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些好的经验和案例在此做一些简要的梳理和汇总。
一、读懂幼儿,适龄的选材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中国汉语文学和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戏曲杂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祖辈们创作的大量精品,至今仍广受后辈们推崇和赞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道:“中国的语言之美,便是每一个字都有很多可能性,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匹配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景物情态。”让中国的儿童接触并体验中国文化精髓,传承并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对于儿童而言,“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他们探索新知,习得能力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要促成这一途径的顺利开展,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儿童易于理解并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类型的文学形式是孩子们易于理解的呢?什么文学体裁是最接近孩子们生活的呢?
我在课堂活动中选择了“童谣”。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很多童谣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着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儿童发生连接,形成纽带。小班孩子与童谣接触的时候,《小老鼠上灯台》是最普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反复念诵作为教育手段让孩子反复记忆。于是,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能不能把这首童谣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呢?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哩咕噜滚下来。
我将童谣中的两个主要角色进行了拟人化的编创,小朋友可以饰演其中的小老鼠和大花猫。这都是能够在孩子们平日的绘本、动画等不同生活场景中常见的小动物,童瑶本身也是他们易于理解的。短小的童谣搭配戏剧表演,竟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孩子们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课堂的笑声也此起彼落。
这节活动结束之后,一位家长在次日的交流中说:“琪琪回家后,组织家里的祖孙四代人一起表演,我们还和琪琪把这首童谣编出了更长的故事,这才是有趣有效的课堂”。
2.用朗朗上口的原创作品和戏剧的灵感撞出“火花”
除了将已经有的作品活学活用,我还自己尝试着原创作品!绘本《大灰狼娶新娘》给了我灵感,这是一本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绘本,我创作了一首儿歌:
月牙儿弯,青草儿长
露珠儿树尖儿发着光
花苞儿羞答答要开放
你看,前面有一只大灰狼
带着花儿穿衣裳
哎哟!不错哦
原来它要娶新娘
这是我给中班的孩子们准备的一堂活动,当然,“戏剧进课堂”的想法也一直促进着我求新求变,创意创思。结和绘本开展的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将这首原创的儿歌做成了一本小剧本。让小草为大灰狼想办法,让月亮姐姐照亮前方的路,让花儿为新娘献上祝福,让露珠们为新郎和新娘制作美丽的衣服……
戏剧元素的加入,不仅仅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了活动的主人——“全民全程都参与”更重要的是,一场小剧的诞生过程中还有道具、头饰、服装设计及制作等工作,而这一切都是我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作而成的。不仅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学带到孩子们身边,也锻炼他们合作、动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死记硬背,丧失乐趣,对国学“渐行渐远”
大班,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戏剧和国学相结合呢?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光彩照人且独树一帜的文学体裁,我选择了一首胡令能的名作《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当我们阅读这首经典时,是不是已经有很多的画面感映入脑海呢?来自这首七言绝句的灵感,也促使我编写出和大班孩子一起投入戏剧活动——“创古诗·玩古诗·新方法学古诗”中来。
三、引入戏剧,活化课程和课堂,创新实践新模式
我在选材之初,和大部分的老师们一样,围绕着比较出名且非常简单的诗歌进行课程的创设。一想起传统的国学,大部分老师还是会选择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骆宾王的《咏鹅》等等,这些古诗简单易懂,对年纪稍小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晦涩,也朗朗上口,只需要老师多念几遍,孩子们跟读几遍,并在每天时不时的带领幼儿复习朗读几遍,很快就能让孩子们记住。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所以大部分老师们也能通过网络的方式,搜集到大量的素材。可是,时间一长,我们一部分常思考,常研究的幼儿老师们就会发现,孩子们背了大量的古诗,却也大量的开始遗忘;或者这些大量的古诗只是在孩子们的脑子里过了一遍,没有产生什么“化学”反应。没有激励起儿童对国学文化的热情,也没有使儿童愿意主动的亲近国学文化。
面对以上情况,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灵活的教育方法。在我尝试着将“戏剧”与“传统文化文学”结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眼中散发着的光,我看到他们在教室里争先恐后的举手并自信的表达表现自己。我时常想:我们幼儿教育要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呢?不就是那双发着光的双眸和点燃他们心中求知探索的热火吗?
一、读懂幼儿,适龄的选材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中国汉语文学和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戏曲杂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祖辈们创作的大量精品,至今仍广受后辈们推崇和赞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道:“中国的语言之美,便是每一个字都有很多可能性,每一个字都有可能匹配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景物情态。”让中国的儿童接触并体验中国文化精髓,传承并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对于儿童而言,“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他们探索新知,习得能力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要促成这一途径的顺利开展,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儿童易于理解并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类型的文学形式是孩子们易于理解的呢?什么文学体裁是最接近孩子们生活的呢?
我在课堂活动中选择了“童谣”。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很多童谣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着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儿童发生连接,形成纽带。小班孩子与童谣接触的时候,《小老鼠上灯台》是最普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可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反复念诵作为教育手段让孩子反复记忆。于是,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能不能把这首童谣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呢?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哩咕噜滚下来。
我将童谣中的两个主要角色进行了拟人化的编创,小朋友可以饰演其中的小老鼠和大花猫。这都是能够在孩子们平日的绘本、动画等不同生活场景中常见的小动物,童瑶本身也是他们易于理解的。短小的童谣搭配戏剧表演,竟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孩子们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课堂的笑声也此起彼落。
这节活动结束之后,一位家长在次日的交流中说:“琪琪回家后,组织家里的祖孙四代人一起表演,我们还和琪琪把这首童谣编出了更长的故事,这才是有趣有效的课堂”。
2.用朗朗上口的原创作品和戏剧的灵感撞出“火花”
除了将已经有的作品活学活用,我还自己尝试着原创作品!绘本《大灰狼娶新娘》给了我灵感,这是一本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绘本,我创作了一首儿歌:
月牙儿弯,青草儿长
露珠儿树尖儿发着光
花苞儿羞答答要开放
你看,前面有一只大灰狼
带着花儿穿衣裳
哎哟!不错哦
原来它要娶新娘
这是我给中班的孩子们准备的一堂活动,当然,“戏剧进课堂”的想法也一直促进着我求新求变,创意创思。结和绘本开展的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将这首原创的儿歌做成了一本小剧本。让小草为大灰狼想办法,让月亮姐姐照亮前方的路,让花儿为新娘献上祝福,让露珠们为新郎和新娘制作美丽的衣服……
戏剧元素的加入,不仅仅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了活动的主人——“全民全程都参与”更重要的是,一场小剧的诞生过程中还有道具、头饰、服装设计及制作等工作,而这一切都是我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作而成的。不仅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学带到孩子们身边,也锻炼他们合作、动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死记硬背,丧失乐趣,对国学“渐行渐远”
大班,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将戏剧和国学相结合呢?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光彩照人且独树一帜的文学体裁,我选择了一首胡令能的名作《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当我们阅读这首经典时,是不是已经有很多的画面感映入脑海呢?来自这首七言绝句的灵感,也促使我编写出和大班孩子一起投入戏剧活动——“创古诗·玩古诗·新方法学古诗”中来。
三、引入戏剧,活化课程和课堂,创新实践新模式
我在选材之初,和大部分的老师们一样,围绕着比较出名且非常简单的诗歌进行课程的创设。一想起传统的国学,大部分老师还是会选择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骆宾王的《咏鹅》等等,这些古诗简单易懂,对年纪稍小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晦涩,也朗朗上口,只需要老师多念几遍,孩子们跟读几遍,并在每天时不时的带领幼儿复习朗读几遍,很快就能让孩子们记住。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所以大部分老师们也能通过网络的方式,搜集到大量的素材。可是,时间一长,我们一部分常思考,常研究的幼儿老师们就会发现,孩子们背了大量的古诗,却也大量的开始遗忘;或者这些大量的古诗只是在孩子们的脑子里过了一遍,没有产生什么“化学”反应。没有激励起儿童对国学文化的热情,也没有使儿童愿意主动的亲近国学文化。
面对以上情况,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灵活的教育方法。在我尝试着将“戏剧”与“传统文化文学”结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眼中散发着的光,我看到他们在教室里争先恐后的举手并自信的表达表现自己。我时常想:我们幼儿教育要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呢?不就是那双发着光的双眸和点燃他们心中求知探索的热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