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把摘棉花叫做"拾花"。河南今年大约有10万棉农赴疆"拾花",他们的工作、生活、收入情况如何,关乎我省劳务输出战略的实施。河南日报记者李虎成主动请缨,拿出了一个详细可行的采访报道方案,要求跟随滑县棉农全程采访,河南日报社领导当即批示同意。就这样,李虎成挤上了西行的民工专列,成为棉农中的一员。
8月29日上午,是滑县2800名棉农启程的日子。李虎成28日下午就赶到滑县,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劳动、交通、卫生等部门座谈采访,了解滑县组织棉农赴疆摘棉的基本情况。8月29日早7时,滑县棉农赴疆欢送仪式正式举行。上午8时整,李虎成和棉农一起坐上大巴,出滑县、过卫辉、到新乡火车站,然后转乘新乡-乌鲁木齐的L311临时客车。上午10时30分,雨越下越大,给棉农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滑县县乡随队干部、新乡沿路交警一路护送,新乡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也忙着给棉农扛包、引路、撑伞,这一切都被李虎成尽收眼底。上午11时30分,火车正式启动,李虎成稍事安顿,就和列车车队领导、乘务人员攀谈起来,了解车队的基本情况和提供的便民服务措施,直到下午6时,第一天的采访才算结束。
该吃晚饭了,李虎成仅用一个小时,一篇千余字的通讯《风雨中,一路绿灯送棉农--我省棉农赴新疆摘棉纪行之一》诞生了。首战告捷,大家心里一阵轻松。孰知大麻烦来了,电脑里的电耗完了,稿子发不出去。L311棉农专列是临时旅客列车,机车是旧式火车,时速慢,硬件差,无法给电脑充电。李虎成赶紧找出纸和笔,凭借记忆再把文章在稿纸上写一遍,准备到前方车站找传真机发稿。由于列车颠簸得十分厉害,他强忍恶心呕吐,写写停停,用了3个多小时才写完。不料,所有车站都是铁路专电,不能往地方发传真。稿子窝在手里发不出去,李虎成心焦如焚,一晚上没有睡好觉。
第二天,李虎成一边采访,一边伺机充电发稿。报社已经留下版面,稿子必须第二天见报,并派专人值班接稿。咋办?"找电源、抓紧充电",一时成为大家的最大愿望。每到一个站点,李虎成就抱着电脑一溜儿小跑下车,到车站值班室或旅店找电源。从中午到晚上,从陕西一直找到甘肃,经过5个站点,最后在宁夏一个叫迎水桥的货场小站,才把稿子传过去了,李虎成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地。这时已是深夜11时20分了,大家关心地提醒他赶紧吃点东西,他泡了一小包方便面,就算把晚餐解决了。
在赴疆采访的日子里,遇到的最大难题有三个:一是在火车上发稿难,二是路远道不熟,三是时差大,采访难。李虎成采写的第二篇通讯《西行漫漫歌相伴》,稿中主要报道了滑县县乡随队干部组织演出文艺节目、给民工送药治病,把枯燥的长途旅行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流动车厢。当稿子写好后,车已行到甘肃和新疆交界,茫茫千里戈壁滩,没有一个停车点,电脑因没有电打不开,报社又等着传稿。报社领导要求,要想尽一切办法发稿。值班总编刘少宇要求他用手机发稿。李虎成只好在飞驰的列车上念稿子,由于群山连绵,手机信号弱,通话断断续续,1000多字的稿子前后足足用了30多分钟才念完。第二难在路远不方便,采访对象和采访地点分散,需要去的地方有太康县、浚县、原阳县、滑县摘棉工的驻地和兵团农场、驻疆办等。每天坐车长达七八个小时,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第三是时差问题,乌鲁木齐和北京相差两个小时,上下班时间不一样,一般下午采访回来,时间都到夜里9时多了,报社夜班截稿时间是夜里10时。这样采访回来,只有1个多小时,要赶紧写、抓紧发,整个流程下来,时间一般都到深夜十一二时了。
从9月1日至9月9日,河南日报先后在一版、三版显著位置连续发表了9篇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及时、真实、客观报道了我省棉农从组织报名、护送、摘花、结算全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和兵团农场,尤其是滑县广大干部职工真心实意为民工排忧解难,善待民工、视民工如亲人的鱼水关系;真实地再现了滑县棉农吃苦耐劳、互帮互助、憨厚朴实、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广大棉农珍惜机遇,与新疆兵团农场干部职工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事例;真实地反映了新疆的地大物博,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商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地方,它呼唤更多的中原儿女到西部建功立业。整个系列报道语言朴实无华、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据悉,河南日报对一个事件、一个题目,每天发表一篇同步进行式报道,连续发表9篇,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河南日报的系列报道,如巨石击水,引起强烈反响。河南棉农西进赴疆很快成为省内外乃至中央媒体关注的热点。
忆及这次采访,李虎成感慨万千。他说,这次赴疆采访如果算是成功的话,应归功于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铁路部门的协调配合。报社总编室、记者部、新闻出版部和新闻编辑室的全力支持配合,夜里不管时间多晚,他们都坚守岗位接稿、编稿。专列上从列车长到乘务员,在生活、工作上都给了很大帮助,创造条件。回想起这些,李虎成感到,再苦再累再紧张,都不算啥了。
8月29日上午,是滑县2800名棉农启程的日子。李虎成28日下午就赶到滑县,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劳动、交通、卫生等部门座谈采访,了解滑县组织棉农赴疆摘棉的基本情况。8月29日早7时,滑县棉农赴疆欢送仪式正式举行。上午8时整,李虎成和棉农一起坐上大巴,出滑县、过卫辉、到新乡火车站,然后转乘新乡-乌鲁木齐的L311临时客车。上午10时30分,雨越下越大,给棉农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滑县县乡随队干部、新乡沿路交警一路护送,新乡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也忙着给棉农扛包、引路、撑伞,这一切都被李虎成尽收眼底。上午11时30分,火车正式启动,李虎成稍事安顿,就和列车车队领导、乘务人员攀谈起来,了解车队的基本情况和提供的便民服务措施,直到下午6时,第一天的采访才算结束。
该吃晚饭了,李虎成仅用一个小时,一篇千余字的通讯《风雨中,一路绿灯送棉农--我省棉农赴新疆摘棉纪行之一》诞生了。首战告捷,大家心里一阵轻松。孰知大麻烦来了,电脑里的电耗完了,稿子发不出去。L311棉农专列是临时旅客列车,机车是旧式火车,时速慢,硬件差,无法给电脑充电。李虎成赶紧找出纸和笔,凭借记忆再把文章在稿纸上写一遍,准备到前方车站找传真机发稿。由于列车颠簸得十分厉害,他强忍恶心呕吐,写写停停,用了3个多小时才写完。不料,所有车站都是铁路专电,不能往地方发传真。稿子窝在手里发不出去,李虎成心焦如焚,一晚上没有睡好觉。
第二天,李虎成一边采访,一边伺机充电发稿。报社已经留下版面,稿子必须第二天见报,并派专人值班接稿。咋办?"找电源、抓紧充电",一时成为大家的最大愿望。每到一个站点,李虎成就抱着电脑一溜儿小跑下车,到车站值班室或旅店找电源。从中午到晚上,从陕西一直找到甘肃,经过5个站点,最后在宁夏一个叫迎水桥的货场小站,才把稿子传过去了,李虎成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地。这时已是深夜11时20分了,大家关心地提醒他赶紧吃点东西,他泡了一小包方便面,就算把晚餐解决了。
在赴疆采访的日子里,遇到的最大难题有三个:一是在火车上发稿难,二是路远道不熟,三是时差大,采访难。李虎成采写的第二篇通讯《西行漫漫歌相伴》,稿中主要报道了滑县县乡随队干部组织演出文艺节目、给民工送药治病,把枯燥的长途旅行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流动车厢。当稿子写好后,车已行到甘肃和新疆交界,茫茫千里戈壁滩,没有一个停车点,电脑因没有电打不开,报社又等着传稿。报社领导要求,要想尽一切办法发稿。值班总编刘少宇要求他用手机发稿。李虎成只好在飞驰的列车上念稿子,由于群山连绵,手机信号弱,通话断断续续,1000多字的稿子前后足足用了30多分钟才念完。第二难在路远不方便,采访对象和采访地点分散,需要去的地方有太康县、浚县、原阳县、滑县摘棉工的驻地和兵团农场、驻疆办等。每天坐车长达七八个小时,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第三是时差问题,乌鲁木齐和北京相差两个小时,上下班时间不一样,一般下午采访回来,时间都到夜里9时多了,报社夜班截稿时间是夜里10时。这样采访回来,只有1个多小时,要赶紧写、抓紧发,整个流程下来,时间一般都到深夜十一二时了。
从9月1日至9月9日,河南日报先后在一版、三版显著位置连续发表了9篇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及时、真实、客观报道了我省棉农从组织报名、护送、摘花、结算全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和兵团农场,尤其是滑县广大干部职工真心实意为民工排忧解难,善待民工、视民工如亲人的鱼水关系;真实地再现了滑县棉农吃苦耐劳、互帮互助、憨厚朴实、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广大棉农珍惜机遇,与新疆兵团农场干部职工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事例;真实地反映了新疆的地大物博,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商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地方,它呼唤更多的中原儿女到西部建功立业。整个系列报道语言朴实无华、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据悉,河南日报对一个事件、一个题目,每天发表一篇同步进行式报道,连续发表9篇,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河南日报的系列报道,如巨石击水,引起强烈反响。河南棉农西进赴疆很快成为省内外乃至中央媒体关注的热点。
忆及这次采访,李虎成感慨万千。他说,这次赴疆采访如果算是成功的话,应归功于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铁路部门的协调配合。报社总编室、记者部、新闻出版部和新闻编辑室的全力支持配合,夜里不管时间多晚,他们都坚守岗位接稿、编稿。专列上从列车长到乘务员,在生活、工作上都给了很大帮助,创造条件。回想起这些,李虎成感到,再苦再累再紧张,都不算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