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学资源异彩纷层,人人都充溢着新课改的激情。但冷静下来仔细的思考一下,反思一下我们的新课改,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失偏颇,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与迷惘。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化的现象仍然很多:
一、学生主体性地位仍然缺失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的知识构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处心积虑、煞费心机的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的反映却不尽人意,面对教师的引导、启发却是波澜不惊、静若止水。对教师的循循善诱置若罔闻。把教师急的满头大汗,心里暗暗叫苦不迭:真是孺子不可教也。果真如此吗?新课改难道还要挑选学生才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是学生的过失?学生还要为教师课堂的精彩负责?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长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潜意识里没有把自己放在学习主体性地位上来,没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却习惯于等待老师的讲解与标准答案,不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愿意也没有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潜意识里一旦把课堂的失误归罪于学生,就很难从自己过分强调教学形式,追求教学时尚而忽视学生现有状况方面分析出原因。很难意识到,在学习上没有尊重他们学习的自主权,而是希望在教学流程的预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我们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师生观念都要转变。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无论教师的表演多么到位,风格多么的独特,只要学生反应平平,那么就意味着这是一堂失败课。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若是脱离学生实际而一相情愿的采用新的教法学法,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举步维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严重脱节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体性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坚持不懈的熏陶,使之养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需要一个花费时间与精力的过程。既然学生离新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那么教师就必须考虑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程度。“放”的过多学生不知所措,不会学习,“收”的厉害,又违背新课改的精神,不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养成学习习惯,恰当的选择教学形式,做到引导提纲挈领,课堂“放”“收”自如,使师生配合默契游刃有余,课堂进行如同涓涓溪流,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多媒体课件过多充斥课堂
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以至于有许多教师潜意识里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当成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认为一堂成功课必须要有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这种认识也有片面性,鼠标不能代替粉笔,概念性的知识还是需要讲、说、解、析等传统的方法。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最终目的。应用多媒体要有个度,并非多多益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会使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不会主动去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是否使用多媒体还要视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客观因素决定
多媒体课件只有合理的加以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以我校为例,走出了一条建立教师个人课件集与学校组建课件库相结合的新路子,成效凸显。教师建立的课件集随着教学进度而日积月累,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取舍、创新。使之更具可操作性、科学性与针对性。学校组建的课件库可供教师参考借鉴、选择性的吸取并为我所用。利用一年的时间,整个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课件就会初见雏形,在以后的应用中通过教师们的补充、完善,创新,再提高,就会变的愈臻完美、更加实用,有效的解决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耗时费力重复劳动的弊端,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脱出来。
三、设计理念游离于课标之外
课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有继承才有创新,要继承发扬其中的精华,改掉那些不适应教育发展,对教育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不利因素,如今的课堂设计,存在着重三维轻四基、讲形式略实效、求完美失个性的趋势,这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弛,学生的学习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在激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基础识蜻蜓点水,各种能力浅尝辄止,情感态度一带而过,教师的引导过多针对课堂气氛,不惜各种教法与手段一涌而上,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手段时,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采用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选取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片面追教学手段新颖多样,为了追求形式而探究,为了烘托气氛而活动,实际上是违背新课改的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流,疏导,疏通,使学生思维的溪流涓涓不息,奔流不止。不再是学生的活词典,思维库,而应是引领学生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学海泛舟中的航标灯。
事实上,教育改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从思想到文化有多远,课改的路就得走多远。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磨练和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把握契机,成就自己,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探究,让自己快速成长成熟起来。
一、学生主体性地位仍然缺失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的知识构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处心积虑、煞费心机的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的反映却不尽人意,面对教师的引导、启发却是波澜不惊、静若止水。对教师的循循善诱置若罔闻。把教师急的满头大汗,心里暗暗叫苦不迭:真是孺子不可教也。果真如此吗?新课改难道还要挑选学生才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是学生的过失?学生还要为教师课堂的精彩负责?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长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潜意识里没有把自己放在学习主体性地位上来,没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却习惯于等待老师的讲解与标准答案,不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愿意也没有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潜意识里一旦把课堂的失误归罪于学生,就很难从自己过分强调教学形式,追求教学时尚而忽视学生现有状况方面分析出原因。很难意识到,在学习上没有尊重他们学习的自主权,而是希望在教学流程的预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我们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师生观念都要转变。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无论教师的表演多么到位,风格多么的独特,只要学生反应平平,那么就意味着这是一堂失败课。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若是脱离学生实际而一相情愿的采用新的教法学法,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举步维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严重脱节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体性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坚持不懈的熏陶,使之养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需要一个花费时间与精力的过程。既然学生离新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那么教师就必须考虑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程度。“放”的过多学生不知所措,不会学习,“收”的厉害,又违背新课改的精神,不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养成学习习惯,恰当的选择教学形式,做到引导提纲挈领,课堂“放”“收”自如,使师生配合默契游刃有余,课堂进行如同涓涓溪流,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多媒体课件过多充斥课堂
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以至于有许多教师潜意识里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当成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认为一堂成功课必须要有多媒体课件贯穿始终。这种认识也有片面性,鼠标不能代替粉笔,概念性的知识还是需要讲、说、解、析等传统的方法。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最终目的。应用多媒体要有个度,并非多多益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会使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不会主动去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是否使用多媒体还要视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客观因素决定
多媒体课件只有合理的加以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以我校为例,走出了一条建立教师个人课件集与学校组建课件库相结合的新路子,成效凸显。教师建立的课件集随着教学进度而日积月累,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取舍、创新。使之更具可操作性、科学性与针对性。学校组建的课件库可供教师参考借鉴、选择性的吸取并为我所用。利用一年的时间,整个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课件就会初见雏形,在以后的应用中通过教师们的补充、完善,创新,再提高,就会变的愈臻完美、更加实用,有效的解决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耗时费力重复劳动的弊端,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脱出来。
三、设计理念游离于课标之外
课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有继承才有创新,要继承发扬其中的精华,改掉那些不适应教育发展,对教育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不利因素,如今的课堂设计,存在着重三维轻四基、讲形式略实效、求完美失个性的趋势,这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弛,学生的学习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在激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基础识蜻蜓点水,各种能力浅尝辄止,情感态度一带而过,教师的引导过多针对课堂气氛,不惜各种教法与手段一涌而上,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手段时,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采用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选取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片面追教学手段新颖多样,为了追求形式而探究,为了烘托气氛而活动,实际上是违背新课改的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流,疏导,疏通,使学生思维的溪流涓涓不息,奔流不止。不再是学生的活词典,思维库,而应是引领学生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学海泛舟中的航标灯。
事实上,教育改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从思想到文化有多远,课改的路就得走多远。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每位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磨练和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把握契机,成就自己,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探究,让自己快速成长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