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冲突中进行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即思维过程.是由教师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开始的,所以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课堂提问利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否则教学过程就会受影响,产生副作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当前,课堂教学艺术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提问方法的研究不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有的教师提问,只要求学生用背诵的方式来回答学过的信息,如:“什么是三角形面积公式?”“216能被什么数整除?”等等,这些问题是属于最低的认识水平,缺乏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和评价性。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研究课堂提问艺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有着现实意义,要想问得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二、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三、抓住知识的关键、疑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我在教“圆的面积”时,曾经组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接着,我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 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提问对象要明确 ,有问必有答
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提问的效果最好是能启发多数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不关我的事”的心理,就不加思考;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也会造成相同的弊端。课堂上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教师不要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大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没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问时要有调控能力
教师是“舵手”,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与调控意识,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思维动态,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比如:《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法》一课中,教学片段:星期天三只小猫去钓鱼,出示图片(三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鱼?生:0×3=0(条)。师: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0×3?生:0是一条也没有,3是3只小猫。师:为什么0×3=0?生:0乘任何数都是0。师:3个0还可以怎么表示?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当学生回答0×3=0(条)时,老师急于追问“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0×3?”这样处理,没有顾及到其他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是通过追问,把课堂引入了下一环节。同时,学生在老师“步步紧逼”的提问下,套用了“0乘任何数都是0”来解释,其实这个结论正是由那个算式要得出的。所以,当学生回答0×3=0(条)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你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肯定会有其他学生列出老师预设中的算式“0+0+0=0”这样,接下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这样课堂提问才会真正做到有效。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当前,课堂教学艺术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提问方法的研究不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有的教师提问,只要求学生用背诵的方式来回答学过的信息,如:“什么是三角形面积公式?”“216能被什么数整除?”等等,这些问题是属于最低的认识水平,缺乏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和评价性。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研究课堂提问艺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有着现实意义,要想问得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二、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三、抓住知识的关键、疑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我在教“圆的面积”时,曾经组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接着,我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怎样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 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提问对象要明确 ,有问必有答
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提问的效果最好是能启发多数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提名再提问,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不关我的事”的心理,就不加思考;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比如按座位号或按点名册上的学号,这样也会造成相同的弊端。课堂上不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教师不要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也不要总叫“差生”回答,這样会花去很多时间,也会使教学节奏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大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没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问时要有调控能力
教师是“舵手”,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与调控意识,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思维动态,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比如:《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法》一课中,教学片段:星期天三只小猫去钓鱼,出示图片(三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鱼?生:0×3=0(条)。师: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0×3?生:0是一条也没有,3是3只小猫。师:为什么0×3=0?生:0乘任何数都是0。师:3个0还可以怎么表示?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当学生回答0×3=0(条)时,老师急于追问“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0×3?”这样处理,没有顾及到其他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是通过追问,把课堂引入了下一环节。同时,学生在老师“步步紧逼”的提问下,套用了“0乘任何数都是0”来解释,其实这个结论正是由那个算式要得出的。所以,当学生回答0×3=0(条)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你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肯定会有其他学生列出老师预设中的算式“0+0+0=0”这样,接下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这样课堂提问才会真正做到有效。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