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基金“游击”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87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以影视业为主投方向的基金有18支之多,但这支不算小的资本力量实际投放却雷声大雨点小
  不久前,乐视星云影视文化基金和火烈鸟影视基金相继宣告成立,并计划推出多个电影项目计划;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国影基金宣布将斥资2亿美元投资制作10部合拍片;几乎同时,红利影视基金也宣告成立;今年初,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则宣布与好莱坞梦工厂合作建立“东方梦工厂”计划。纵观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支新生力量格外耀眼。不断涌现的影视基金和投资项目如汹涌波涛,倒映出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诱惑力。大量资本的介入将对中国电影业格局产生深层影响。
  政府搭台,资本唱戏
  据公开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中国内地以影视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达18支之多。这些基金的资金来源多样,但采取的组织方式大多是合伙制私募基金。在这种结构中,由负责管理基金的机构或投资家充当普通合伙人,他们的出资比例往往只占基金很少部分或以劳务出资,对该基金承担无限责任,负责基金实际运作。而主要出资者则是有限合伙人,他们投入绝大部分资金,但对基金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并不负责事务执行。通过这种结构实现“富人+能人”的结合。
  仔细分析这些基金信息,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在2007年之后才浮出水面。2007年6月,我国开始实行修订版《合伙企业法》,赋予合伙私募基金合法存在的地位,获得“准生证”的合伙私募基金又靠其投资机制上的优势获得了投资者青睐。首先,其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而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缴纳企业所得税。从而有效避免了公司制股权投资基金可能造成的双重征税问题。其次,私募基金的募集采用“承诺资金制”。合伙基金的投资者通常在基金发售期先承诺认购一定量的份额,但实际上仅按一定比例支付认购份额,其余资金在基金进行实际投资时再按照认购的比例分批注入。比如一壹影视投资基金,据一壹影视投资基金总裁罗万里介绍,一壹基金的首期仅需缴纳10%的资金。通过承诺资金制,投资者可根据基金的管理状况和项目的进展,决定是否提供后续的资金投入,更具灵活性。每一次资金投入,实际上也构成了投资者对基金管理人的一次评估。此外,合伙基金在利润分配和管理机制上相较于企业制往往也更简单。
  除了机制上的优势,2008年以来不景气的股市,以及各地为吸引投资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亦促成了私募基金的繁荣。如在天津,根据《天津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办法的通知》,“凡天津市注册并经备案的基金管理机构和股权投资基金均可享受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两年全免、后三年减半,房产税免征,新购办公房补贴每平米1000元,高管人员所得税减免,递延收益所得税全免等六项优惠措施。”在如此大力度的政策优惠推动下,天津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地——至2012年1月底,天津累计注册中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2413户,占全国的60%以上;注册(认缴)资本4609亿元,占全国注册总资本的一半以上。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影基金、星空大地、中国影视出版产业投资基金、汇力星影等众多基金均选择在天津注册。
  除了私募基金能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外,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基金还能受到国家额外的扶持,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文化产业淘金。
  雷声大,雨点小
  相较于近年来从矿业、房地产业、股市等领域释出的热钱对电影业的直接投资,私募影视基金的投资有一定的优势。前者的投资者往往非电影专业人士,只是跟风出于为私人需求投资电影,例如捧某个演员或导演等,投资者的盲目或别有用心致使电影项目缺乏有效的制片管理,使中国电影陷入了粗制滥造的怪圈。而私募影视基金则强调依靠专业人士的智慧,并往往与影视机构有战略性合作。如运作的较为成功的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就与中国电影基金会有密切的联系,一壹影视董事长王一洋也担任着中国电影基金会的副会长,深厚的业界人脉使一壹基金成功参投中国电影集团的多个项目。
  在另一只影视基金国影基金的管理团队中,则囊括了杨步亭、李前宽、王国伟等多位电影业内资深人士,并与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等建立密切联系,从而成功介入多部合拍片项目。此外,影视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强调通过科学的调研手段评估项目潜力、制定组合式的投资方案,以管控风险。
  专业智慧的注入使行业外资本对电影业的投资更加理性,规范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电影的质量,前景值得期待。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影视私募基金的投资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
  众多私募影视基金声言募集的资金都至少高达数亿元,18支基金声称募集资金的规模累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但至目前推出的有影响力的投资项目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私募影视基金所声称的筹资额可能与实际有出入,存在为了达到宣传效果有意夸大的现象。而基金所实行的“承诺投资制”也限制了其投资能力。据一壹影视投资基金的总裁罗万里介绍,影视基金的首期到位资金往往只占目标筹资额度的10%,但首期投资者是否愿意在后续项目中跟投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业自身的市场环境和制片机制不够完善,影视基金投资存在极大风险。国内电影市场近年来虽然经历了高速发展,2002年以来的年均票房增长速度高达35%,但总体盈利水平仍然弱小,票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0%以上,其他收入渠道没有得到充分开拓,真正实现盈利的电影项目很少,影视基金的投资不得不慎之又慎。
  电影制作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即便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好莱坞电影业,在全球性盈利渠道得到充分开拓的情况下,能取得盈利的电影项目也不过占比20%-30%。因此保持长期稳定经营的电影公司往往都是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公司,靠少数成功影片来填补其他影片的亏空。同理,为了降低风险,影视基金在向好莱坞投资时往往采取 “打包”方式,选择某些有潜力的电影公司,整体投资其开发的一系列项目,而很少投向单一项目。   曾有学者跟踪研究了2004年-2008年间美国私募基金在好莱坞的投资项目,发现能获得基金青睐的项目几乎都来自好莱坞的六大制片厂,而投资项目中“打包”的电影数量平均在22部左右,投资期限在2年—5年间,以达到风险分摊的目的。但在中国,能在2年—5年间达到生产20部以上电影的影视公司数量很少,难以达到影视基金的避险要求。
  完片担保制度:成败的关键
  除了中国电影业和影视基金各自在规模上的问题外,一系列制度的缺失也使电影项目与影视基金投资难以实现对接。曾参与组建中美合资的铁池电影基金却遭遇失败的天使之翼影视投资公司总裁戢二卫表示:“按好莱坞投资电影的流程投资中国电影完全不可行。因为电影投资中的很多必要环节和基础设施,在国内是缺失的。”其中最为致命的就是“完片担保”制度。
  在好莱坞,私募基金在向电影项目投资时,一定会要求这些项目取得完片担保。提供完片担保的公司需保证电影项目能被完成和递交发行,如影片超过预算,需提供超支资金;如制片方中途无法或不愿继续项目,由完片担保方接手;而在最糟情况下,当完片担保方决定放弃完成电影项目,其要向影片投资方赔偿已经投入的资金。
  完片担保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投资者介入电影项目的风险,提高了他们的投资信心。而完片担保方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又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以尽可能地使电影能按照规定时间和预算完成。
  具体来说,完片担保方在影片前期准备时,便会派出专业人士对电影剧本、拍摄日程和预算方案进行细致评估,其中一些容易超支的元素,如外景拍摄、特效场景等的成本更会被严密测算。当他们认为制片方所制定的预算难以完成这些场景,会要求他们修改预算。接下来,完片担保方会与制片人及其制作团队(包括导演、摄影、监制、外景制片、主要演员和财务会计)会面。团队成员的过往记录会得到仔细考察,例如摄影师以往是不是在每个镜头的布光上花费太长时间?导演是不是不提前准备分镜头,以致每个场景间会有时间延误?明星过往是否准时出现在片场?主演是不是跟导演是情侣关系?针对这些具体问题要求制片方提供解决方案,降低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
  在制片过程中,完片担保方更会进行严密监控。他们会要求审核制片支出,支票必须经他们签署才能兑现;拍摄时在现场查看;观看所有的素材;参与所有的制作会议;并要求制作方定期递交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方式,完片担保方能及时了解影片的开支情况,纠正潜在的超支因素。当出现麻烦时,完片担保方更可行使权利接管影片,例如开除某个不履行合约的主创人员。此外,完片担保方还会要求制片方为一些风险较大的因素投放专门的保险,如剧组人员的人身安全、道具、布景和服装保险等,以期分担自身风险。
  通过引入第三方的完片担保机构,投资者实际上为制片方设定了一套严格的制片管理制度。制片人也扮演着管理角色,但由于制片人往往与导演、主创人员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常常出于维护关系的考虑未必能严格按制度办事。相形之下,完片担保方则没有维护关系方面的顾虑,因此能真正保证制片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将资金的流向清晰地呈现在投资方面前,使投资方能够放心地将资金交予制片方使用。遗憾的是,在完片担保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方面,中国电影业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缺失大大削弱了私募基金对影视项目投资的信心。
  但长远看,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和国家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扶持政策,将继续激发各路资本对电影投资的兴趣,新的影视产业基金仍将不断涌现。但要使这些基金摆脱“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真正在电影业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还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有赖于电影业自身市场的开拓和持续繁荣,也更有赖于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立,以使资本和电影项目间真正实现对接。
其他文献
在缺少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新片《生化危机5:复仇》(Resident Evil: Retribution)顺利登顶上周北美票房榜。索尼和银幕宝石(Screen Gems)联手推出的该片在北美3012家影院首映3天累计进账2105万美元,这个成绩在该系列中只勉强高于十年前的第一集。不过在海外市场,这部耗资6500万美元的游戏改编片已经有5000万美元的收入,超过上一集。  票房亚军也是一位炒剩饭的——
期刊
每个文艺工作者身上的理想主义成色,决定了自己时代的成色。  看到某歌手的发片新闻,里面有一句,做音乐时没有太多的“企图心”,乍一看还以为是说歌手没追求呢,后来才明白,记者是用了港台腔,本意是想说歌手专注,创作时没有渗入太多私心杂念。  搞创作要本真、专注,心无旁骛,这一点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企图心”三个字的运用,有些折射出当下大众的娱乐时尚心理。一是说话坚定不移地往港台腔变了,不管自己是不是当
期刊
融媒体的发展、突破往往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紧密相连,奥运会无疑为媒体共融和新技术试验提供了优质平台。2012伦敦奥运会,拥有各种终端的新媒体成为观众在传统电视之外的主要选择。  伦敦奥运会,东道主主播台BBC的全媒体阵容让业内印象深刻,“奥运电视网”NBC对在线节目的整合力度远胜以往。而作为伦敦奥运会中国大陆地区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CNTV的报道特点在于深化网台互动,以及“一云多屏”的立
期刊
从那时起,BBC节目总监意识到此类观察纪录片不仅比电视剧便宜得多,而且还能达到同等收视率。  英国有句俚语类似于中国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最近,这个国家最好的一家纪录片独立制作公司就运用此概念,研发了一个很棒的新节目模式:将50个不相干的人聚在一起帮助某个人解决一个难题。  “The Audience”(观众)系列于9月13日在英国第四频道开播。摄像机记录了50个陌生人与节目主角相处的一周时间——
期刊
香港电影业基础雄厚,人才、创意、制作水准等方面仍具明显优势,一定可以重现昔日辉煌。  香港电影极致的“港味”根植于香港独特的文化环境。几十年来的嬉笑怒骂、唱念坐打,已然形成立足于香港本地并根植于民间的文化特色,无论是上世纪70代的许冠文,80年代的成龙与周润发,还是90年代的周星驰,都是此文化旗帜下的领军人物。香港电影不仅是东西文化撞击融合的产物,而且表现了积极、乐观、融通、进取的务实精神。  《
期刊
第37届多伦多电影节落幕  《乌云背后幸福线》夺最高奖  当地时间9月16日,加拿大第37届多伦多电影节落下帷幕,共有超过400部电影长片、短片、纪录片在影展上进行展映、宣传和交易。由于电影节未设置竞赛单元,多年来由普通观众、影评人、媒体人、片商等通过直接投票、短信和网络投票等方式共同选出的“人民选择奖”一直被公认为多伦多最高奖,今年这一奖项由大卫·O·拉塞尔执导的新片《乌云背后的幸福线》(The
期刊
作为每年重磅新剧和回归剧的黄金档期,美国秋季档电视剧大幕再次拉开,各大电视台新老美剧交替上演。  以《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闻名,擅长家庭伦理、现代都市剧的ABC(美国广播公司),近两年正在努力拓展新领地。《童话镇 第二季》(9月30日首播)继续演绎白雪公主的女儿在现实中与女巫皇后博弈的故事。新剧《零点时刻》《鬼楼契约》(《魔约之宅》)也都带有奇幻色彩。《零点时刻》(9月20日首播)由中国
期刊
爱情里开始有谍战,谍战里开始有爱情,或者战争里有家庭伦理,家庭伦理中又有了宫斗……就仿佛相声不必站着说了,还可以连蹦带跳夹杂器乐,而京剧也可以演绎得现代而荒诞一般,影视剧出现了各种混搭,各种荟萃。  本次由陈宝国全家三口和陈数、唐一菲等主演的《正者无敌》就是一个有多种混搭元素的军旅剧。既有《铁梨花》里姨太太们的内讧宅斗,也有《红娘子》中匪气假扮蠢气的军阀,更有《番号》里的革命热血,以及“无敌系列”
期刊
“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国产原创娱乐内容占60%以上份额  2月28日,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翻一番,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倍增计划称,“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倍增计划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
期刊
来自泰国的超级英雄故事,外加号称媲美好莱坞大片的科技含量,然而新版《红鹰侠》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当然影片还是有些值得思考的有趣之处,比如这部2010年的老片,竟然这个时候跑到内地银幕上。  本片翻拍自上世纪60年代的同名科幻动作片,讲述了一位带着红鹰形象面具的孤胆英雄独自对抗庞大黑势力的故事……以往好莱坞专属的超级英雄电影近几年在亚洲频现:中国内地前几年也有《机器侠》《未来战警》,印度去年则出了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