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与达成方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可以教而教,知道不可以教而不教,不知道可以教也教,不知道不可以教而依旧教。”不知有多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属于知者,又有多少教师沦落至不知者而不自知。我们无法廓清知与不知全部的原因,但细细梳理,知与不知,大概与教师对作文的课程目标和达成作文课程目标方式的认知不无关系。
  一
  关于高中作文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有六个方面的表述。这些目标涉及作文的准备、作文的意义、作文的写作、作文的修改、作文的数量等方面。就作文的写作,“课程目标”的陈述有三方面:“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仔细琢磨“课程目标”的陈述,概其要,也就是如下三方面:作文要规范、要真实、要出色。
  作文的规范、真实、出色,似乎是一个天大的筐,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内容都可以往里装。但我们在装筐之前,必须认真研究“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然后分解落实。作文要规范,具体呈现为内容、结构、思维等三个目标;作文要真实,具体呈现为个性表达和真实表达;作文要出色,又分为表达方式和锤炼语言。
  但万千语文教师中,又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过这些目标。我们常常是凭着感觉确定我们的作文教学内容;即便我们设定的目标在“课程目标”内,也只能够说,只是一种得幸。得幸之余,当三思,我们还有哪些在“课程目标”之外的目标;而“课程目标”之外的目标,又是如何浪费我们的教学资源?
  二
  在作文课上,我们应当用什么方式来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呢?
  达成目标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高度内省。教师能够教和教师应该教,常常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应该教,是指教师对照作文目标,结合生情学情,确定作文教学的内容。教师能够教,是指教师以应该教为前提,内省自我作文教学能力,审视抉择,而做出的教学判断。唯有应教和能教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以议论文的“思辨”教学为例。
  首先,需要讨论议论文教学是否应教“思辨”。在作文教学“课程目标”中,无论是“思路清晰连贯”“合理安排结构”,还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都与思辨相关。而且,如果要追寻议论文的核心魅力,也是非思辨莫属。但是现如今的议论文教学内容,却往往只见审题、拟题、论据、结构等。何以如此?不是人们无视思辨之于议论文的意义,而是这一高度抽象的概念不知从何教起。也就是说,对于思辨的教学意义,人们是不存异议的。
  那么,思辨当如何教?无论是借用马克思的“全面、辩证、发展”,还是借用黑格尔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或者借助具体案例,晓谕学生要正确运用原因和结果、主要和次要、内因和外因、动机和行为、肯定与否定之类的哲学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勉为其难的。因为教学这些概念,本不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而且学生即便掌握了这些概念,也未必具备相应的思辨能力。
  于是我们就考虑,能否用语文的方式,借助语言的平台,撇开哲学概念,而又能够让学生达成议论文思辨的能力?
  一次作文课,让学生针对如下材料作文:
  2012年9月1日上午,北京什刹海前海水面上出现大量死鲶鱼。据了解,这批鲶鱼是前天上午“放生”的,数量约有上千斤。专家表示,鲶鱼放入水中后会吞食小鱼,容易造成食物链的紊乱。另外,被放养的鲶鱼多为人工饲养,不适应什刹海的水体环境,因此造成大量死亡。
  学生大多从一个角度分析现代放生的弊端。这样的分析显然是思辨不足的,但当把许多学生的单一分析整合在一起,却居然是非常周全严谨的:
  放生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信仰,“万物有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放生在现代已具功利,人们相信谁放生谁得益,是“因果循环”在作祟;不了解被放生物的习性,现代放生常常是一厢情愿;名为放生,拯救动物,实为戕害动物;要充分考虑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否则,既不利于被放生动物的生存,也可能威胁到当地原生动物的发展。
  本是不同学生各自单一的论证,却俨然构成一个严谨的思辨逻辑过程:先肯定放生的原初意义,再说放生的现代功利,然后指出功利驱使下的放生弊端,接着对为什么要反对功利放生作小结;再接着,提出科学放生的方式方法。这里面,不正包含着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肯定与否定等等思辨要素吗?既然如此,我们能否让每个学生都能汇同学之长于自己一身呢?于是,我们尝试着在五个基本观点前分别加上这样的关联词语: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放生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信仰,“万物有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放生在现代已具功利,人们相信谁放生谁得益,是“因果循环”在作祟。而且,放生者不了解被放生物的习性,现代放生难免带有一厢情愿的意味。所以,名为放生,拯救动物,实为戕害动物。那么,我们在放生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呢?要充分考虑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否则,既不利于被放生动物的生存,也可能威胁到当地原生动物的发展。
  我们又让学生交流作文,整合分析,获得了如下的“思辨模板”:
  何出此言——不仅如此——反过来说
  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最主要的——其次
  为什么这样说——换个角度说——最后还想说
  问题绝非偶然——另一方面——难道仅仅是他们的问题吗
  之所以这样说——还有——更重要的是
  为何这样说——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他们这种行为——还想说的是   然后让学生借用“思辨模板”再去分析放生问题,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改变原先单一维度分析的弊端,使作文呈现出思辨的魅力。
  我们叨叙思辨的教学过程,是想说明作文教学的形式的选择,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成效,甚至可以说,教学形式的选择比教学内容的确定更能显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
  达成作文课程目标的方式,还有一个要素,即具体可感的作文话题或题目,和切实有效的作文序列。高中第一篇作文,我们常常让学生写“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要求学生作文附带照片一并上交。学生回家,翻箱倒柜,捡阅照片,对话照片人物,整理成文,佳作如云。何以如此?有写作的素材,有表达的欲望,有表达后的满足。
  其实,“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仅仅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点。它的背后,隐藏着我们关于有效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生本作文。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提供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最大程度地缩短“我让你写”到“我想写”的距离。因此,尊重学生的真实生活,了解学生的生命认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制造学生的作文冲动,就构成“生本作文”的基本内涵。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的背后,还依存着一个有效的作文教学序列。这个序列由如下十个母题构成:
  “成长屐痕”,着眼于学生的个体经历;“小家故事”,用心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状态;“故里风情”,挖掘学生乡里闾巷的自然、名物、文化;“黄河那边”,寻找学生安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地球另一边”,要学生放眼地球村——各国风情与异域文化;“发现美丽星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的无尽魅力;“缪斯的长裙”,带领学生体悟文艺的璀璨与辉煌;“天马行空”,激发学生无羁的想象;“七嘴八舌”,引领学生明辨身边的是非曲直;“东边日出西边雨”,晓谕学生全面审视周遭世界。
  每个母题下又有若干个子题,如“成长屐痕”,我们就架构了“那一刻,我来到这个世界”“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的神秘园”“我学会了自己擦眼泪”“不一样的出走”“我最后一次走进初中教室”“那一堂语文课”“邻座的那位”“上铺的兄弟”“16岁的故事没有主题”“写给自己的情书”等子题。
  基于学生生存与生活的母题和子题,激发了学生敏感的生活感受力,唤醒学生本真的言说能力,让他们通过作文成为现代契约社会中具有自我言说能力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传声筒”,从而有效达成了作文教学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强调“课程目标”,就是想凸显高中作文教学之“可以教”;而不厌其烦地解释“达成目标的方式”,自然就是为了“如何教”。知此两点,是想让“不知道可以教也教”的老师,能够教得清醒,让“不知道不可以教依旧教”的老师,也能较好地确定高中作文的教学内容,并且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换个角度说,如果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内容不必要教,哪些内容以目前的方式去教,教了也白教,那么“高中作文的课程目标与达成方式”之类的话题,日后也许就可以休止了,而这也恰恰是拙文的本意。
  [作者通联:浙江衢州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收录了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江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都教过,笔者也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读过。实际生活中,老师们对待本文有这么几种态度:其一,看图说话,小学生就会的作文形式,高中生了,不必多讲;其二,讲这类文章对应试没有什么益处,把词语讲一讲就行了;其三,文章太深奥、太玄虚,讲了学生也不懂,不如不讲;还有,现在讲究整体感知,不纠缠细枝末节,了解个大致思路就行了……  以
现代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但现代文阅读教学却不尽人意,达不到“为学而教”的目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评价课堂优劣的标准也应该是学生课堂收获的多少。“活力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绽放生命激情,从而形成健康上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语文课堂要深入分析学情,关注学生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设计适
恐怕没有哪个学科像语文这样有那么多的教学观点与主张,甚至是教学争议。从早前的“误尽苍生皆语文”,到后来的“语文无效教学批判”,到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都是各种教学观点的碰撞,这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前不久看到一组文章,是关于《背影》教学的,这组文章谈到了语文教学的“迷失”问题,谈到了语文的“遮蔽”与“去蔽”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倒觉得无论是之前的语文教学争论,还是
所谓“预习”是指学习个体自觉运用已经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自主地了解、质疑、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是连接“旧”与“新”、“课外”与“课堂”、“教”与“学”的桥梁。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及运用旧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今年使用全国卷Ⅲ的省份有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相对于全国卷Ⅰ和Ⅱ,卷Ⅲ在命题风格和难度上都有很大差异。  全国卷Ⅲ作文题目具体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
2009年高考,继广东、山东、宁夏/海南、江苏五省区率先命制新课标卷之后,浙江、安徽、福建、辽宁、天津五省市也加入了新课标卷行列,从而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的有机对接。综观9套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出新课程卷改革的四大走势和四大焦点:    一、嬗变的四大走势    为了更清晰地扫描出新课标卷嬗变的轨迹,现对2009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的基本构成板块、题量、分值作一鸟瞰
《囚绿记》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同时,陆蠡也以之冠名自己最后一本散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编选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中。我相信,这是对这位诚悫忠直的、牺牲于抗日年代的年轻作家最好的纪念与致敬。  有意思的是,苏教版与沪教版也将此文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能同时入选三种教材,可谓名篇,然其篇章虽名,其旨却未必昭明。罔顾全篇而断章取义,不及细读却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思想,把文本变成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媒介,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适时地做好文本之外的迁引。遇到适合借鉴的课文文本,要及时地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此处的“写”不是无方向的言语训练,是关联学生的生活,借助学生生活的体验,巧妙链接课堂、融合文本的言语实践。这样的写作可以称为“生活写作” 。生活写作之于文本教学,是外在衔接,也是后续实践,更是生命世界的共鸣、延展与升华。课堂应该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我国提出了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其基本措施有:1.完善以现有师范
江苏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年观点型命题的形式,稳中有变化。稳表现在命题形式简洁,不含蓄、不高深,一看就懂;三句话,各自表述明确,指向明确,不像叙事型文题指向丰富。变化表现在前两年的观点型文题只含一个核心词,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一个核心词展开,如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不朽”,而今年的作文题三句话单独看很简单,但三句话涉及多个核心词,逻辑关联又是如何,需要学生慎思明辨。  一、提笔前的三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