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穿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可以说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一条3公里宽的水道,把一座城市划分成为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
从博斯普鲁斯海域上往欧洲方向看,高楼林立,一些还在建的20层以上楼盘,依然有脚手架运转。相反,亚洲部分的天际线则相对平坦。
在全球范围内的摩天大楼(150米以上)数量榜上,欧洲城市并不靠前。欧洲坐拥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一只脚踏在欧洲土地上、另一只脚踏在亚洲的土耳其(在全球范围内排第14位)。跟随其后的,也是国土跨越欧亚的俄罗斯(第17位)。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欧洲城市拥有150米以上高楼数量的排名,冠亚军也分别是土耳其第一大都会伊斯坦布尔和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历数欧洲的历史名城,从雅典到罗马,从维也纳到马德里,当地城市规划者的心态,多数为了维护城市的原来面貌,特别是不破坏历史地标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而选择少建摩天大楼,或者在远离老城区的地方修建摩天大楼。
欧洲有2/3的摩天大楼,是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修建的。而且,欧洲的摩天大楼多数集中在几大城市:在218座已经建成了的摩天大楼中,有70%集中在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巴黎、伦敦和华沙等城市。一个欧洲国家,顶多只有一个城市坐拥一片摩天大楼区域。即便在欧洲GDP最高的德国,也只有法兰克福称得上是该国的“摩天都市”。
可见,欧洲诸国对摩天都市的概念,持有颇大的保留意见。德国经典的表现主义电影《大都会》,可以说是把老欧洲人对摩天大都市的恐惧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高楼林立的未来都市,尽管表面光鲜,却产生了极度的不平等;活在高楼阴影下的底层民众,跟住在高层住宅的精英权贵们水火不容……
相比之下,欧洲东部的城市对摩天大楼的态度宽容得多。
莫斯科的肌肉感
“这些新的摩天大楼,已经成为莫斯科新的旅游亮点了。在莫斯科,已经有了参观商务区摩天大楼的旅游线路,而且这些大楼也有能够俯瞰莫斯科风景线的高层餐厅,对于莫斯科本地人来说,也是个吸引点。”安娜这样对《看世界》记者说。目前在莫斯科一所高校担任老师的安娜,在读书时期就担任外国游客在莫斯科的导游。如今,她和莫斯科旅游业界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安娜所指的摩天大楼区域,是一片在莫斯科西部被命名为“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有点类似中国国内CBD的地带。
即便在欧洲GDP最高的德国,也只有法兰克福称得上是该国的“摩天都市”。
1991年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市政府就有修建商业写字楼的计划。直到2010年后,“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才初具规模,这跟欧洲各国的摩天大楼崛起时段基本同步。
记者曾在俄罗斯航空的国际航班上,看到航班电视节目播放着高调宣传“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的影片:这个位于莫斯科河畔的现代化商务区,象征着莫斯科最新潮的城市生活方式,是俄罗斯经济在21世纪重新站起来的标志。
按照规划,“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的大楼高度从外围到核心,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到了中央地带就是全莫斯科最高的建筑。从2001年落成的“2000年塔”(130米高)开始,这片商务区就开始“生长”:2007年“河畔之塔”落成,C座高度达到268米;2011年“帝国大厦”落成,高度是239米;2009年“资本大厦”落成,高度是302米;2015年落成的“水星大厦”和“OKO大厦”,高度均突破300米;2017年的“联邦大厦”则高达374米。
如今,“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似乎还在继续往上“生长”:到2024年,莫斯科最高的建筑—一座好像风帆一样的404米高大厦,将会在这里落成。到时候,莫斯科的这片城西区域,将坐拥6座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以及全欧洲第二高的商业大厦。
“这里的氛围跟整个莫斯科是不同的。这里以外的莫斯科,多数是苏联时代的老房子,或者是一些历史建筑。这里实际上也不算是市区吧,要到那里交通也不算太便利。”安娜的丈夫、波兰人谢永唐告诉《看世界》。
当下的莫斯科,之所以有底气不断修建高楼,一个重要原因是,莫斯科是欧洲拥有最多亿万富豪的城市,消费力不可忽视。号称拥有100个咖啡厅和全欧洲最高的云上电影院和高档餐厅,“莫斯科国际商务中心”似乎彰显着莫斯科现代化活力的一面,然而对高楼的热爱,并非当代莫斯科主政者的独特爱好。
超越苏式高度
实际上,1950年代斯大林主政下的“莫斯科七姐妹”,可以说是60年前東欧城市语境中的摩天大楼。这些肌肉感丰满而且体型庞大的苏式大楼(最典型的是240米高的莫斯科大学宿舍楼),在很长一段时间塑造了莫斯科当地人对“摩天大楼”的理解。
一座同样风格的建筑—华沙科学和文化宫,也在1950年代于波兰首都华沙落成。在被摧毁于二战期间的华沙,科学和文化宫鹤立鸡群,是整个华沙的地标性建筑。在整个20世纪下半叶,这座包含了展览厅、音乐厅、讲座大堂和室内游泳馆的建筑,对华沙的城市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下的华沙,更希望新修建的摩天大楼能够超越这座科学和文化宫。目前,欧盟境内的20座超高建筑物中,有6座位于华沙。今年落成的瓦尔索塔高310米,排名欧洲第四、波兰第一;220米高的“华沙顶尖塔”在欧洲排11位;208米高的“华沙贸易中心”在欧洲排17位。 有意思的是,这些华沙摩天大楼,都修建在科学和文化宫周边,形成了一种“包围”的效果。想必,华沙的规划者们也是有意让这座1950年代的建筑在新的摩天大楼面前“相形见绌”吧。
歐盟境内的20座超高建筑物中,有6座位于华沙。
“我到过科学和文化宫,也到过其他的一些华沙高楼里面。我实际上两者都挺喜欢的。”谢永唐曾在北京、华沙和莫斯科生活,他对自己国家坐拥的摩天大楼数量感到满意。“它们彰显的是当下波兰的经济发展面貌。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华沙在二战期间被彻底摧毁,才有了修建摩天大楼的空间。在其他的一些东欧国家首都,受损程度没那么严重,你也不会看到如此多的摩天大楼。”
“默兹河上的曼哈顿”
相比起中东欧城市摩天大楼的“野蛮生长”,西欧国家的摩天都市更加彰显前卫和先锋性。钢筋水泥并非不能彰显出独特的美感,而西欧国家的财力,足够支撑它们购买奇特又前卫的摩天大楼设计方案。
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被誉为“默兹河上的曼哈顿”—荷兰的超高建筑物,都集中在这座城市。摩天大楼数量仅在全欧洲排第11位的鹿特丹,自然比不过排第七的华沙,但是,鹿特丹的摩天大楼可以说是精品满目,高楼大厦之间的搭配给人很舒服和谐的感觉。
更加重要的是,鹿特丹是荷兰建筑学院所在地。这座城市的决策者,有着非常高的建筑审美标准。鹿特丹最高的摩天大楼不过165米,在规划中依然未落成的几座大厦,顶多也只有180米。
但这些大厦大部分出自名家之手,辨识度极高。鹿特丹最高的居民楼—158米高的“新奥尔良大厦”,由葡萄牙获奖设计师阿瓦罗·维拉设计,具有20世纪初的独特装饰风格;鹿特丹港的建筑群“Kop van Zuid”是小而精的高楼区域:它与旧城区隔河相望,数量不超过5座,却各有特色。从老城区放眼望去,居民们不会觉得这些高楼好像屏风那样挡住了河对岸的天际线。
在一系列不对称的后现代“解构主义”建筑的映衬下,这里显得特别时尚前卫。所以,摩天大楼的高度并不能决定一个区域的高度;相反,恰到好处的风格搭配,更能显出一个新城区的独特韵味。
鹿特丹当地还有自发形成的“高楼文化”。一些高楼的天台定期开放,让居民和旅客感受这里的独特建筑文化;荷兰建筑学院也组织学生定期来到高楼的天台参观学习,感受这座城市的建筑氛围。
2021年欧洲电视歌唱比赛在鹿特丹举行,许多节目都选择了在这些高楼的天台录制,给人一种独特的前卫视觉效果,也足见歌唱比赛的策划者把这里小而精的“曼哈顿”氛围,视为值得展示的亮点。
“我发现,中国大城市的人们早已习惯甚至厌倦了摩天大楼,”谢永唐说,“但对于小城市的人来说,摩天大楼依然施展出它们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