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沉香染客衣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f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香是沉香属植物受真菌感染后,产生暗色芳香树脂,可作香和香水。沉香属隶瑞香科,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沉香天然资源稀缺,由于人类过度采伐导致其在野外生存处于受威胁状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因此将沉香属所有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
  沉香在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用作药物、燃香和其他宗教目的。在我国,沉香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唐代就如甘草一样,无方不用。此外,沉香也是重要燃香用料,在宫廷生活、佛事活动、文人交往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沉香的使用起源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羶芗。”周人崇尚燃香祭天、佩香敬长。祭天时,酹酒用郁金酿制的鬯酒,柴祭燃烧萧(艾)、黍、粟并加羊油,以求“交于神明者”。燃香不仅用于祭天敬神,还作为生活礼仪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未婚男女要在鸡叫头遍,起床洗漱,佩戴香囊(容臭),问父母准备何种饮食。而佩兰、江离(芎藭)、辟芷(白芷)等为常见佩戴香物。
  汉代,燃烧香草的现象极为普遍。《汉书·龚胜传》有“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的描述。汉以降的燃香祭祀制度是在先秦焚香柴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叶梦得在《叶氏香录序》写道:“古者无香,燔柴炳萧,尚气臭而已……至汉以来,外域入贡,香之名始见于百家传记。” 而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中亦称“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沉香能“上彻诸天”,是奉祀上天的极品。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记载了统治阶级对沉香的青睐:“真宗时亲禀圣训:‘沉、乳二香,所以奉高天上圣,百灵不敢当也,无他言。’”由此可见,沉香发展成为燃香祭祀的首选显然与其自身品质和先秦以来的燃香礼制有关。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象郡治即今广西崇左市,辖地包括今广西西部及广东雷州半岛、越南北部和中部。此区域即土沉香、粗壮沉香原产地。热带地区原产的沉香输入中原地区成为可能。从汉武帝开始的对华南和越南中北部地区的稳定统治,保证了沉香能够长期稳定地输入中原地区。三国时期吴国万震在《南州异物志》记载道:“木香,出日南……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曰‘沉香’。”文中提到的“日南”即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辖今衡山以南、巴江以北地区。西汉时,日南已经形成香市供商人交易诸香。
  可以确信,沉香在西汉时期已经输入中原地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扶荔宫,中植蜜香(即土沉香)百本。汉宫有披香殿,班固在《西都赋》记载:“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欢、增城、安处、常宁、茝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立赵飞燕为皇后,其妹赵合德为昭仪。姊妹两人以“沉水香”为礼互赠。《西京杂记》记载“其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五层金博山香炉、回风扇、椰叶席、同心梅、舍枝李、青木香、沉水香。”《西京杂记》已被确证为汉代史料,据此则说明沉香至迟在公元前1世纪已经用作宫廷燃香。
  香炉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有灰陶竹节纹熏炉,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黑陶弦纹罐,二者皆是早期的熏炉。铜熏炉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陕西凤翔县姚家岗秦雍城宫殿遗址出土有覆斗座球形凤鸟衔环青铜熏炉。汉代出现了专门于炉内炭火上徐徐燃烧香球或香饼的熏炉,与先秦熏炉相比,炉身变深,炉盖升高。


  博山炉有陶、漆木、青铜质地,整体为一高柄豆,盖雕刻或彩绘山岛仙人,下承一盘。博山形象与秦始皇时期开始追摩的海中三仙山有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此后,秦始皇追觅仙山的活动延续到其逝世。秦始皇在其巨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按照河汉天象建造宫殿建筑群。汉武帝发展了秦始皇的神仙崇拜,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扩建上林苑,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于苑内起建章宫,并开挖太液池以象北海,海中堆筑三仙山。从考古材料看,最早的博山炉实物也都集中于汉武帝时期。
  博山炉被认为是燃烧包括沉香在内的外域进贡香料的专用工具。汉地的燃香制度甚至影响到东南亚。苏门答腊克灵齐(Kerinci)古墓中曾出土汉代灰陶熏炉,底部勒铭“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
  沉香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公元前214年之后,土沉香和粗壮沉香的部分产地开始纳入中国版图,沉香输入中原成为可能。但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1年间,这一区域为南越国所控制,原有输入通道此期间也被阻断。沉香输入中原、用作燃香的时间最早可能出现在汉武帝初期。原因有三:第一,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长沙軚侯利苍妻子墓出土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等9种香料,均为亚热带原产香料类型,未见沉香、龙脑香等热带香料。第二,汉武帝前期已经出现了专用的燃香器具,博山炉的仙岛人物造型和深腹高盖设计与沉香的文化含义和香烟特点相匹配。第三,汉武帝前期,南越王慑于汉朝的强盛,曾进贡土产异物以显示和平诚意。元封间(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5年),汉武帝“起方山像,招诸灵异,召东方朔言其秘奥,乃烧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碑香、涂魂香”,所燃香料即有沉香。西汉前期使用沉香作为燃香的习俗可能源自华南的古南越国,广州南越王赵眜(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墓出土铜熏炉内有炭粒状香料残存,广西罗泊湾二号汉文帝时期的南越国墓出土铜熏炉内有白色椭圆形粉末块,推测为龙脑或沉香之类的香料残留。
  ——《中国文化报》
其他文献
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也就是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凛然一惊,继而三省吾身,算是最高境界。  虽谈鬼色变,但中国人自古喜谈。从《搜神记》到《聊斋》,大家对鬼的态度并不神圣,只是用鬼代言中国的劝世理论和因果报应,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消遣。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用以逃离现世和现实的污浊。而这些年,国人“谈鬼”诞生出一种包含童年记忆、城乡变迁史、人生荒诞感的特殊鬼故事,共同
期刊
最初提倡国学的人是个什么想法呢?  时间转到清末,西学东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为了挽救中国文化,避免其被西方文化所吞噬,而提出国学、国故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在那个时候大概就是指的区别于西学或者外国之学的中国固有之学术。  这个中国固有之学术与毛佩琦教授的中国所有之学术就有很大区别了。  1  固有,中国本来就有,产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哲学框架之下形成体系的一切学术。所有,除了固有之外,外来之学融入
期刊
中国古代文化,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有着高深的智慧和内涵。以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来说,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故有“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之说,造诣深者可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修炼文化。  琴棋书画,在我国古时被称为“四艺”,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常以此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讲究恭敬、端正、心平气和,把
期刊
中国书体大体经历了陶文、甲骨文、金石文、竹木简、帛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这一演变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中从陶文到金石文演变了五千多年。这一时期,书体存在多变性、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事实上,书体是以象形、具象向抽象和理性的过渡。  最初的文字是刻画在陶片上的,这是现在流行的观点。其实,最初的文字是刻写在岩石上的,这些被称为岩画的画面记录了人类的最初生活及其对自然的敬畏。岩画大
期刊
“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该词最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具体而言,大概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 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所以其所居之
期刊
梳妆台前的美人  1644年立朝的大清帝国总共延续268年,从1861年至1908年,它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  47年间,慈禧发动过两次政变,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原因何在?除去她的个性、能力,梁启超在《论正统》中有分析:千百年来,历代最高统治者自诩受命于天,独掌专权,是为正统。专制制度到清代已高度成熟,皇权正统思想也深入人心——吴可读以服毒自尽为同治争嗣子,戊戌变法之后慈禧欲废光
期刊
中国古代武术究竟有着怎样的面貌,人们对此的概念多半来自影视剧作品以及各类武侠小说。事实上,在著名的敦煌壁画中就保存着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武术的珍贵画面。从时间上看,这些画面从公元4世纪直到14世纪,上下绵延约千年,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也对研究中国武术的流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敦煌壁画被很多学者称为“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大量与武术相关的信息和图像。比如早期洞窟中的“金刚力士
期刊
范文澜说,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天字第一二号学说;齐思和指出:“吾国学术思想,受五行说之支配最深……(五行说)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之中心。”他们的话,道出了五行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文哲界于阴阳五行说,尤其五行说研究书多文众,但真相似仍模糊。陈荣捷就曾指出,“阴阳与五行的概念,溯源甚古,而且其源头可能各不相同,然而其历史仍甚模糊”。然文哲界所不传知的是,1980年,天文学界已在彝族十月制旧历法的启
期刊
春秋时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面有菜色,一段时间后脸色渐渐变得朗润。子贡为之惊诧,问其所以然。闵说:自己没读书前,一心想做达官贵人,内心多有煎熬,故面有菜色。如今跟着孔老夫子读书,与同学切磋,视荣华富贵为尘土,心境恬淡安稳,因此容光焕发。  某资深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
期刊
宋志坚的《孔孟毕竟是两家》,指出孔、孟学说的异同,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原本不能混为一谈。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就我的肤浅认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教化,而孟子提倡仁爱,“教”和“仁”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虽然都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但在阐述和认识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孔子更多地寄希望于“上智”“人和”,不遗余力地争取权贵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孟子的“仁”所关注的是民生的现状,与当朝的君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