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新概念,前几年就风靡过,它与接受性学习的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较有用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的越早就越好。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许多学生早在小学就尝试搞专题研究,所以美国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强,参加工作后富有开拓精神。我们现在进行素质教育,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数学重推理、理化重实验不同。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既要教好词句篇,又要培养人文精神。不仅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学习不局限于学校课堂,所以有“大语文”教学一说,“研究”的天地似乎很大,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感悟语文、培养科学研究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阅读,广泛的阅读,不是泛泛而读,要在阅读中感知语文,在阅读中发现要研究的课题,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并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之前我谈论过精神失落的人文性阅读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加上部分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给人一种先天不足和发育不良的感觉,往往进行的是没有灵魂的阅读,是一种人文精神失落的阅读。所以我们要从美文阅读、思想阅读和生命的阅读去把握阅读的实质,同时在阅读时进行研究性探索,以最大程度获得健全的人格和生命的感悟。
一、在美文阅读中去感知语文的真谛
首先是美文阅读,因为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人不仅具有爱美的天性,还有审美的艺术需求。海德格尔说:“诗意(美)是人安居的本质和原始形式。”研究性教学立足于这个基础,也只有立足于此,方能回归阅读的本质,从而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和心灵的沟通,彰显人文阅读的关怀。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诗经》时代那种“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唱,楚辞里巫风神话的幽怨咏叹,魏晋士子们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势恢宏,宋元山水的有我无我之境,明清小说的纷繁世俗图景……当我们合上书页时,会惊奇地发现,历史早已冷却,而美却留了下来,就如一盏盏的明灯,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眼睛。我们也可以试着品味:泰戈尔的短言是如此素淡和质朴,但蕴含的是深邃的感悟和启迪;川端康成的文字,留给你对青春的迷雾、悸动和忧伤;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文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高度;海明威却打开了一片意象和文明的荒原;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老舍的文字是一幅世俗风情漫画;余秋雨的文字是一幅意蕴深厚的水墨画;陈忠实的文字是一幅色调浓烈的油画……我们还可以试着感受: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的无奈和悲哀;曹雪芹打开了一座哀世的大观园,“满纸荒唐言”诉说“一把辛酸泪”;鲁迅晚年写下的一部《野草》,“其文约,其辞微”,却让人触摸到先生一颗“无法直对人生”的悲凉心……
积累这些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再说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就是本着以阅读为基础,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编排了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平均每学期35万字。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牢固地熟记必修课本上要求的语文具体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牢固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片段,即语文素材,就无法构建语文这座大厦。当前仍然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提到背诵就认为是“死记硬背”,不屑一顾。其实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种内蕴不是三两遍阅读就能体味出,也不是一般的讲解分析就能获得,一定要学生反复吟咏至背诵,在反复吟咏背诵过程中,自会受到文章思想情趣的感染和熏陶,其思想修为乃至文笔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陶冶和熔铸,当提笔为文时,那些被熔铸了的东西自然就会流之余笔端。
二、在美文阅读中用思想阅读去发现研究性课题
我们都知道,阅读时通过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润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好坚实的底子,这就是阅读的根本目的。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思想着的芦苇。”人的语言其实就是为了自身的存在,使思想“明亮”,我思故我在,思想使存在的基础变得更坚实,前人的思考一旦凝结在纸上,就成为一笔丰富的精神资源,阅读就是接受前人思想遗产的过程。任何阅读行为都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阅读,读者必须对文本再阐释,前人的思想才能进入到每个人的体验和反思中,成为具备生命的素质,即个人的精神资源,因此,在美文阅读中还要用思想阅读去发现研究性课题。
因为思想是一把火,阅读便是承传的火把。约翰·班扬一生只读一部书——《圣经》,却写下了著名的《天路历程》,尼采只说了一个事实——上帝死了,却成就了众多哲学的思想源头;鲁迅从尼采的学说中汲取力量,成为了封建旧营垒中最硬的一把匕首;瞿秋白读了马克思主义,才以一介书生的柔弱之肩担起了救民于水火的大义,至死不渝。还因为思想是一阵雷,阅读便让雷震荡灵魂。读鲁迅的《过客》,理解了人最终的目的是“坟”;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明白存在的本质虽然虚无,却能播种信念和庄稼;读了王晓明的《追问录》,可以窥见了先秦诸子的世道人心;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感到了晚明的阴暗与戾气;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明白何为牺牲,何为尊严;读摩罗的《耻辱者手记》,从心底里更清楚知耻是为人的最重要的一条底线。阅读这些,就会明白思想阅读可以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筛选和沉淀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智力活动和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介。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酸甜苦辣,不仅可以提炼研究的课题,更是对高中生情感发展历程的一种有益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为此我们学校开设了“佳作欣赏课”“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文学讲座”“名著欣赏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走出了狭隘的课堂,见到了文学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种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们就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找到自己要发现的问题。冰心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其实就是思想阅读的好处。
三、在美文阅读中运用人文思想培养研究能力
我认为,真正的人文思想,首先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观点。古往今来,凡大思想哲学家,没有哪一个不具备强烈的批判社会或批判自我的精神。缺乏批判的审美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
记得网上有一个从北大毕业到美国留学的研究生曾著文说他在美国要学习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如何阅读。因为“在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阅读科学文献,要有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要旁敲侧击,还要不信邪,要以自己为主”。这种阅读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下的阅读有很大不同。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阅读文献是重头戏。不会阅读,或者说阅读能力差,就不可能做研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随者。
阅读中的人文思想与研究能力息息相关,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一脉相通。大量的实践证明,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科成绩。“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就越强烈,他的学习就越容易,也越有劲,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甚至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学习,水到渠成。
因此,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从美文阅读开始。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学习的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储备就越多,因为你在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海洋伸展开去。在广泛的美文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熟悉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研究的方法,培养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会发现,要探讨的问题无处不在。所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还是要依靠人文性阅读阅读来进行,这样就不会偏离方向。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这种生命性阅读的幸福,感觉到自己就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是能够在浩瀚无边的人类文明海洋中发现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人。”
彭乐群,教师,现居江西湖口。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数学重推理、理化重实验不同。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既要教好词句篇,又要培养人文精神。不仅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学习不局限于学校课堂,所以有“大语文”教学一说,“研究”的天地似乎很大,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感悟语文、培养科学研究意识。而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阅读,广泛的阅读,不是泛泛而读,要在阅读中感知语文,在阅读中发现要研究的课题,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并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之前我谈论过精神失落的人文性阅读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加上部分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给人一种先天不足和发育不良的感觉,往往进行的是没有灵魂的阅读,是一种人文精神失落的阅读。所以我们要从美文阅读、思想阅读和生命的阅读去把握阅读的实质,同时在阅读时进行研究性探索,以最大程度获得健全的人格和生命的感悟。
一、在美文阅读中去感知语文的真谛
首先是美文阅读,因为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人不仅具有爱美的天性,还有审美的艺术需求。海德格尔说:“诗意(美)是人安居的本质和原始形式。”研究性教学立足于这个基础,也只有立足于此,方能回归阅读的本质,从而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和心灵的沟通,彰显人文阅读的关怀。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诗经》时代那种“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唱,楚辞里巫风神话的幽怨咏叹,魏晋士子们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势恢宏,宋元山水的有我无我之境,明清小说的纷繁世俗图景……当我们合上书页时,会惊奇地发现,历史早已冷却,而美却留了下来,就如一盏盏的明灯,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眼睛。我们也可以试着品味:泰戈尔的短言是如此素淡和质朴,但蕴含的是深邃的感悟和启迪;川端康成的文字,留给你对青春的迷雾、悸动和忧伤;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文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高度;海明威却打开了一片意象和文明的荒原;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老舍的文字是一幅世俗风情漫画;余秋雨的文字是一幅意蕴深厚的水墨画;陈忠实的文字是一幅色调浓烈的油画……我们还可以试着感受: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的无奈和悲哀;曹雪芹打开了一座哀世的大观园,“满纸荒唐言”诉说“一把辛酸泪”;鲁迅晚年写下的一部《野草》,“其文约,其辞微”,却让人触摸到先生一颗“无法直对人生”的悲凉心……
积累这些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再说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就是本着以阅读为基础,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编排了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平均每学期35万字。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牢固地熟记必修课本上要求的语文具体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牢固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片段,即语文素材,就无法构建语文这座大厦。当前仍然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提到背诵就认为是“死记硬背”,不屑一顾。其实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种内蕴不是三两遍阅读就能体味出,也不是一般的讲解分析就能获得,一定要学生反复吟咏至背诵,在反复吟咏背诵过程中,自会受到文章思想情趣的感染和熏陶,其思想修为乃至文笔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陶冶和熔铸,当提笔为文时,那些被熔铸了的东西自然就会流之余笔端。
二、在美文阅读中用思想阅读去发现研究性课题
我们都知道,阅读时通过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润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好坚实的底子,这就是阅读的根本目的。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思想着的芦苇。”人的语言其实就是为了自身的存在,使思想“明亮”,我思故我在,思想使存在的基础变得更坚实,前人的思考一旦凝结在纸上,就成为一笔丰富的精神资源,阅读就是接受前人思想遗产的过程。任何阅读行为都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阅读,读者必须对文本再阐释,前人的思想才能进入到每个人的体验和反思中,成为具备生命的素质,即个人的精神资源,因此,在美文阅读中还要用思想阅读去发现研究性课题。
因为思想是一把火,阅读便是承传的火把。约翰·班扬一生只读一部书——《圣经》,却写下了著名的《天路历程》,尼采只说了一个事实——上帝死了,却成就了众多哲学的思想源头;鲁迅从尼采的学说中汲取力量,成为了封建旧营垒中最硬的一把匕首;瞿秋白读了马克思主义,才以一介书生的柔弱之肩担起了救民于水火的大义,至死不渝。还因为思想是一阵雷,阅读便让雷震荡灵魂。读鲁迅的《过客》,理解了人最终的目的是“坟”;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明白存在的本质虽然虚无,却能播种信念和庄稼;读了王晓明的《追问录》,可以窥见了先秦诸子的世道人心;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感到了晚明的阴暗与戾气;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明白何为牺牲,何为尊严;读摩罗的《耻辱者手记》,从心底里更清楚知耻是为人的最重要的一条底线。阅读这些,就会明白思想阅读可以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筛选和沉淀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智力活动和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最有效的媒介。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有很多流光溢彩的典型形象,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酸甜苦辣,不仅可以提炼研究的课题,更是对高中生情感发展历程的一种有益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为此我们学校开设了“佳作欣赏课”“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文学讲座”“名著欣赏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走出了狭隘的课堂,见到了文学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种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们就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找到自己要发现的问题。冰心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其实就是思想阅读的好处。
三、在美文阅读中运用人文思想培养研究能力
我认为,真正的人文思想,首先要有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观点。古往今来,凡大思想哲学家,没有哪一个不具备强烈的批判社会或批判自我的精神。缺乏批判的审美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
记得网上有一个从北大毕业到美国留学的研究生曾著文说他在美国要学习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如何阅读。因为“在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阅读科学文献,要有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要旁敲侧击,还要不信邪,要以自己为主”。这种阅读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下的阅读有很大不同。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阅读文献是重头戏。不会阅读,或者说阅读能力差,就不可能做研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随者。
阅读中的人文思想与研究能力息息相关,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一脉相通。大量的实践证明,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学科成绩。“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就越强烈,他的学习就越容易,也越有劲,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甚至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学习,水到渠成。
因此,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从美文阅读开始。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学习的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储备就越多,因为你在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海洋伸展开去。在广泛的美文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熟悉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研究的方法,培养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会发现,要探讨的问题无处不在。所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还是要依靠人文性阅读阅读来进行,这样就不会偏离方向。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这种生命性阅读的幸福,感觉到自己就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是能够在浩瀚无边的人类文明海洋中发现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人。”
彭乐群,教师,现居江西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