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学生的课堂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尝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语文;心理气氛;情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65-01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观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全面把握之上,建立在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之上。因此,教师在语文设计中,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尽量在教法上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心理气氛。本文意在如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
一、传统语文课堂的心理气氛状况
课堂心理气氛又称课堂气氛,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班级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而产生的,一旦形成这种情绪、情感状态,便能成为一种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学生的态度、行为及学习效果。它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维持、定向的作用。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只要教师设计合理、讲授得法,学生的学习仍然可以是有意义的,这就给讲授法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语文实践证明,讲授法确实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采取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活动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学习共同体中的语文交流也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气氛往往是负偏型,学生为了自己不致被教师批评或惩罚,在课堂上保守倾向严重,因而难以表现出极大的情绪、情感,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起来。
二、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气氛所涉及的因素是很多的,既有人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物的因素,又有心理环境等,可以说课堂气氛是上述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1、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师行为
(1)民主的教学作风。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对教师教学作风的研究表明,教师有三种典型教学作风,它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气氛。①专制作风,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绝对权威,控制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没有自由,只能屈从于教师。②放任作风,教师无计划性,对学生没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不对学生加以管理,也不给予指导,放任自由。③民主作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用民主的方式讨论问题,教学气氛和谐、积极、友好。可见,教师的民主作风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2)建立积极的情感与情绪。现代心理学表明,认知与情感是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教师的情感正是通过“和颜悦色”、“横眉瞪眼”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这非语言传递的方式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是产生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教师的威信是获得学生尊敬而产生信任感的对象,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乐于受教。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学生尊敬与喜爱的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而当学生畏惧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会相当低落。因此,教师的威信是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2、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积极思维是课堂心理气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应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有三种学习需要在发生作用:一是成就的需要;二是被赏识的需要;三是认知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赞许和赏识。认知的需要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内心的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亲切感,这有助于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亲身参加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创设求知的心向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心向是学习者从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乐于学习的情感,是学习主体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情意驱动力。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心向,就会自觉地努力调集思维和旧知纷纷指向新知,成为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助推器”。
(3)表扬和激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源。现代心理学表明,随着学习活动的发展,不安感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会更加突出。中学生普遍有种好胜心理,总想找机会显露自己,以便能赢得老师赞赏和引起同学的注意。如果他们某些努力暂时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许,有时就会丧失信心,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3、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课堂中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说,课堂中的交往关系状况对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性质、教学的好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并友好、真诚地交往。教师要容忍学生的正确与错误、甚至是不同于自己意见的独到见解,给学生以信任和关怀,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帮助、教导和真挚的爱。
因此,在教学中间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作移情性的理解,使移情性理解成为联系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从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状态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子湖杨加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育探索2004(1)
[2]郭琳《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教育探索2006(3)
关键词:语文;心理气氛;情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65-01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观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全面把握之上,建立在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之上。因此,教师在语文设计中,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尽量在教法上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心理气氛。本文意在如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
一、传统语文课堂的心理气氛状况
课堂心理气氛又称课堂气氛,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班级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而产生的,一旦形成这种情绪、情感状态,便能成为一种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学生的态度、行为及学习效果。它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维持、定向的作用。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只要教师设计合理、讲授得法,学生的学习仍然可以是有意义的,这就给讲授法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语文实践证明,讲授法确实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采取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活动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学习共同体中的语文交流也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气氛往往是负偏型,学生为了自己不致被教师批评或惩罚,在课堂上保守倾向严重,因而难以表现出极大的情绪、情感,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起来。
二、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气氛所涉及的因素是很多的,既有人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物的因素,又有心理环境等,可以说课堂气氛是上述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1、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师行为
(1)民主的教学作风。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对教师教学作风的研究表明,教师有三种典型教学作风,它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气氛。①专制作风,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绝对权威,控制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没有自由,只能屈从于教师。②放任作风,教师无计划性,对学生没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不对学生加以管理,也不给予指导,放任自由。③民主作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虚心听取学生意见,用民主的方式讨论问题,教学气氛和谐、积极、友好。可见,教师的民主作风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2)建立积极的情感与情绪。现代心理学表明,认知与情感是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教师的情感正是通过“和颜悦色”、“横眉瞪眼”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这非语言传递的方式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是产生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教师的威信是获得学生尊敬而产生信任感的对象,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乐于受教。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学生尊敬与喜爱的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而当学生畏惧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会相当低落。因此,教师的威信是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2、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积极思维是课堂心理气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应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有三种学习需要在发生作用:一是成就的需要;二是被赏识的需要;三是认知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赞许和赏识。认知的需要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内心的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亲切感,这有助于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亲身参加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创设求知的心向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心向是学习者从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乐于学习的情感,是学习主体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情意驱动力。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心向,就会自觉地努力调集思维和旧知纷纷指向新知,成为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助推器”。
(3)表扬和激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源。现代心理学表明,随着学习活动的发展,不安感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会更加突出。中学生普遍有种好胜心理,总想找机会显露自己,以便能赢得老师赞赏和引起同学的注意。如果他们某些努力暂时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许,有时就会丧失信心,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3、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课堂中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说,课堂中的交往关系状况对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性质、教学的好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并友好、真诚地交往。教师要容忍学生的正确与错误、甚至是不同于自己意见的独到见解,给学生以信任和关怀,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帮助、教导和真挚的爱。
因此,在教学中间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作移情性的理解,使移情性理解成为联系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从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成功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状态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子湖杨加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育探索2004(1)
[2]郭琳《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教育探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