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电大开放教育积极提倡、大力推行的重要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它要求在各自独立学习、获取教学信息之后,交换学习笔记、心得体会,互相提问、互相答疑、相互激励、相互评价以促进相互之间学习知识的增长。电大学生的学习,与普通高校不同,学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同时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也有别于以面授为主的普通高校,各级电大都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和各种学习支持服务(如语音信箱、网上教学平台、学习小组等)。电大开放教育既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更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我们相信,合作学习方式在开放教育中将发挥独特作用。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是学生在课堂与学校人际交往的要求。在课堂与学校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仅共同学习探究,更重要的是彼此沟通想法与分享情感。没有交往,实际上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因此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取决于其交往的丰富程度。而合作学习是生生、师生交往,是个体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重要“平台”。
2.是新世纪教育的要求。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于美国,80年代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90年代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如今合作学习的应用更加广泛,美国教育技术专家特里宁新近在《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和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时代的七项生存技能(7C),即思考与行动技能、创造技能、合作技能、跨文化理解技能、沟通技能、计算技能和职业与学习自主技能等;另一位教育技术专家加尔布里斯在《为21世纪准备劳动者》一文中也认为从制造业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意味着从生产劳动者向知识劳动者转变,要求基础教育的学习者应从掌握3R(读写算)转向3T(精通技术、团队合作与知识迁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已经是新世纪教育的显著特征。
3.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要求。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有影响的新教学模式,一为“掌握学习”,二为“合作学习”。实际上两种教学模式都对学生持乐观信任的看法,都认为在有利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能够掌握学校教育的目标。但在什么才是“有利的”教学条件这一点上,两种模式提出了迥异的见解。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得好,才会愿意学”,因此初始教学、形成性测验、丰富扩展或矫正补救,就成了这一模式独特的教学技术。而合作学习则认为,“只要愿意学,就能学得好”,关键在于如何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感受到每个人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与个性尊严,如此,学的潜力才能得到激活。依据国际教育改革的经验,一般认为合作学习比掌握学习略胜一筹,在认知发展和情感陶冶上能够起到一石二鸟之效用。我们认为“学而不厌”是终身学习时代所要极力培养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在这方面的功效非常显著,它对寻找解决愿意学、乐意学的途径颇有启发。
二、合作学习在开放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如何从一个信息的呈现者、知识的裁判者转向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结果,这是开放教育教学的关键之一。合作学习将大大提升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很多情况下,教师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面目出现,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教学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和社区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贮存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的责任落到自己的身上,互相协同不是靠觉悟,而是靠机制,授人即教己、帮人即助己的观念会深入人心。教学活动带有一种“公益”劳动的性质,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
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好处主要体现在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同学习任务类型的多样性、综合性、现实性等直接有关。许多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区考察调研、社区服务都是离不开合作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才干、智慧和个性有其独特性,在一个合作团体内,如果能够包容不同的特点,就会起到大于单一要素的整合作用。角色任务分工、资源互利共享、学习过程评议、结果整合展示及基于群体评价等,这些合作学习的技术措施能够充分保证学习的综合性、项目性、主题性、跨学科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中学到更多的真实本领。
4.有利于降低教学改革的代价。合作学习着眼于利用长期被忽略的学生人际互动资源,这是一种颇富新意的策略。它不需要大量的新设施与经费,也不需要增减教师人数,重要的是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技能。这是一种改革代价相对较低而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世界几十个国家采用合作学习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将对传统班级授课制有较强的更新和完善作用,它符合新课程、新班级、新教学的需求。
三、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采用合作学习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平衡。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较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面授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合作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一些困难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增加了学习的依赖性。
2.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一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是平时不重视社会交际能力的训练,学生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的好处,所以影响学习的实效性。
3.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一般是布置好专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收集各组信息,进行总结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
四、实施合作学习的措施与策略
1.平稳过渡,逐步积累经验。在我国开放教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应逐渐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崭露头角,取得其应有位置。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操之过急。合作学习绝不是对学生合作分组后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能产生所谓的“合作效应”,教师从呈现者向决策者、设计者、主持者的转变也不是一日之功。合作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慎重对待,逐渐摸索。
2.要认真对待国外经验,实现本土化改造。合作学习首先是从国外引入的,国内近年来有一些探索,但远远不成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校只是简单化地将国外的若干合作学习具体方式如“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等搬来套用。实际上,这样做效果可能是不甚理想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开放教育实施合作学习面临的困难是:集中学习较少,学生分布较散,班级规模人数偏多,学生及教师普遍缺乏合作能力训练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可能会使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做小小尝试却得不到尽如人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建议从一般策略上而不是从具体合作方式上实现本土化的改造。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生成、合作、表现”中,我们拟探讨如何将帮助型和协同型两种合作学习策略与接受式、发现(探究)式教学策略匹配,规范其具体的操作要求,以求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3.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国外合作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合作小组的建设过程,强调一些重要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应该让学生专门讨论谁对活动的贡献大、谁在哪些地方最值得改进、谁能够经常鼓励别人等问题。总之,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学会合作,只有学会了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4.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建立一种融洽的伙伴关系,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5.提高教师整合课程资源、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尝试中,许多教师反映,要是许多目标要求落在一堂课中,不仅空间上施展不开,时间上也往往不够用。我们认为,应该尝试将一个单元或一周课的内容统筹安排,合理交替使用全班教学、合作小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三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而不是让其退化为“花瓶”性质的点缀。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策略选择能力、课堂情境创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不是设备,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养!
美国有位学者曾这样说: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东西的10%,所听到东西的20%,所看到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与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教给别人后90%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了。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理论中大力提倡的重要学习方法。当今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信息化速度日益加快,合作学习法在讲求效率、讲求合作的这个时代,必然成为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是学生在课堂与学校人际交往的要求。在课堂与学校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仅共同学习探究,更重要的是彼此沟通想法与分享情感。没有交往,实际上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因此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取决于其交往的丰富程度。而合作学习是生生、师生交往,是个体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重要“平台”。
2.是新世纪教育的要求。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于美国,80年代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90年代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如今合作学习的应用更加广泛,美国教育技术专家特里宁新近在《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和教育改革》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时代的七项生存技能(7C),即思考与行动技能、创造技能、合作技能、跨文化理解技能、沟通技能、计算技能和职业与学习自主技能等;另一位教育技术专家加尔布里斯在《为21世纪准备劳动者》一文中也认为从制造业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意味着从生产劳动者向知识劳动者转变,要求基础教育的学习者应从掌握3R(读写算)转向3T(精通技术、团队合作与知识迁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已经是新世纪教育的显著特征。
3.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要求。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有影响的新教学模式,一为“掌握学习”,二为“合作学习”。实际上两种教学模式都对学生持乐观信任的看法,都认为在有利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能够掌握学校教育的目标。但在什么才是“有利的”教学条件这一点上,两种模式提出了迥异的见解。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得好,才会愿意学”,因此初始教学、形成性测验、丰富扩展或矫正补救,就成了这一模式独特的教学技术。而合作学习则认为,“只要愿意学,就能学得好”,关键在于如何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感受到每个人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与个性尊严,如此,学的潜力才能得到激活。依据国际教育改革的经验,一般认为合作学习比掌握学习略胜一筹,在认知发展和情感陶冶上能够起到一石二鸟之效用。我们认为“学而不厌”是终身学习时代所要极力培养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在这方面的功效非常显著,它对寻找解决愿意学、乐意学的途径颇有启发。
二、合作学习在开放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如何从一个信息的呈现者、知识的裁判者转向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结果,这是开放教育教学的关键之一。合作学习将大大提升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很多情况下,教师以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的面目出现,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教学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和社区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贮存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的责任落到自己的身上,互相协同不是靠觉悟,而是靠机制,授人即教己、帮人即助己的观念会深入人心。教学活动带有一种“公益”劳动的性质,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
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好处主要体现在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同学习任务类型的多样性、综合性、现实性等直接有关。许多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区考察调研、社区服务都是离不开合作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才干、智慧和个性有其独特性,在一个合作团体内,如果能够包容不同的特点,就会起到大于单一要素的整合作用。角色任务分工、资源互利共享、学习过程评议、结果整合展示及基于群体评价等,这些合作学习的技术措施能够充分保证学习的综合性、项目性、主题性、跨学科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中学到更多的真实本领。
4.有利于降低教学改革的代价。合作学习着眼于利用长期被忽略的学生人际互动资源,这是一种颇富新意的策略。它不需要大量的新设施与经费,也不需要增减教师人数,重要的是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技能。这是一种改革代价相对较低而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世界几十个国家采用合作学习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将对传统班级授课制有较强的更新和完善作用,它符合新课程、新班级、新教学的需求。
三、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采用合作学习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平衡。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较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面授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合作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一些困难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增加了学习的依赖性。
2.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一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是平时不重视社会交际能力的训练,学生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的好处,所以影响学习的实效性。
3.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一般是布置好专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收集各组信息,进行总结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
四、实施合作学习的措施与策略
1.平稳过渡,逐步积累经验。在我国开放教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应逐渐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崭露头角,取得其应有位置。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操之过急。合作学习绝不是对学生合作分组后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能产生所谓的“合作效应”,教师从呈现者向决策者、设计者、主持者的转变也不是一日之功。合作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慎重对待,逐渐摸索。
2.要认真对待国外经验,实现本土化改造。合作学习首先是从国外引入的,国内近年来有一些探索,但远远不成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校只是简单化地将国外的若干合作学习具体方式如“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等搬来套用。实际上,这样做效果可能是不甚理想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开放教育实施合作学习面临的困难是:集中学习较少,学生分布较散,班级规模人数偏多,学生及教师普遍缺乏合作能力训练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可能会使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做小小尝试却得不到尽如人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建议从一般策略上而不是从具体合作方式上实现本土化的改造。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学与教的新方式及其整合研究——生成、合作、表现”中,我们拟探讨如何将帮助型和协同型两种合作学习策略与接受式、发现(探究)式教学策略匹配,规范其具体的操作要求,以求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要求。
3.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国外合作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合作小组的建设过程,强调一些重要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应该让学生专门讨论谁对活动的贡献大、谁在哪些地方最值得改进、谁能够经常鼓励别人等问题。总之,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学会合作,只有学会了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4.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建立一种融洽的伙伴关系,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5.提高教师整合课程资源、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尝试中,许多教师反映,要是许多目标要求落在一堂课中,不仅空间上施展不开,时间上也往往不够用。我们认为,应该尝试将一个单元或一周课的内容统筹安排,合理交替使用全班教学、合作小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三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而不是让其退化为“花瓶”性质的点缀。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策略选择能力、课堂情境创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不是设备,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和素养!
美国有位学者曾这样说: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东西的10%,所听到东西的20%,所看到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与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教给别人后90%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了。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理论中大力提倡的重要学习方法。当今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信息化速度日益加快,合作学习法在讲求效率、讲求合作的这个时代,必然成为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