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突发事件关系到校园安全、学校声誉和社会稳定,具有难预见、难处置、危害广和传播快的特点。辅导员在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某种意义上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起到检查与预见、筛选与加工、认识与评价、消减与转化、连接与疏通的作用。辅导员对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把关必须坚持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统一,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及时性与有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突发事件 信息传播 把关人 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4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056-02
一、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特点
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学校和社会,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校园安全等事件。学生突发事件具有难预见、难处置、传播快、危害广和影响大的特点,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信息容易随着传播的自由化而泛滥,形成舆论。学生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是学生,其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随意性,由于学生的信息传播是个人传播,目的呈现多样化,行为具有随意性,其传播信息具有零散化、片面化和偏激性的特征,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二是聚焦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往往比突发事件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容易形成短时间内的社会关注与聚焦,同时网络使学生能更方便地与他人交流对突发事件的看法,形成统一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这客观上影响了大众传播的信度;三是破坏性,突发事件本身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的教学和生活造成影响,引发不同程度的混乱和恐慌,信息的传播又形成了公众猜疑、谣言中伤和舆论批评的新灾难,会促使突发事件危机急剧恶化;四是紧迫性,突发事件信息一旦被肆意传播,会呈现火速蔓延之势,使学校和师生遭受更大的伤害,其处置必须迅速果断。
二、辅导员的“把关人”功能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把关人”(又称“守门人”)理论,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也就是说,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价值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给受者,因此“把关人”会影响受者对信息的接触和理解。[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学生日常行为举止,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2] 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某种意义上担当了大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传播起到了检查与预见、筛选与加工、认识与评价、消减与转化、连接与疏通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事件的危害,引领信息传播的正确方向,保证舆论正功能的实现。
(一)检查与预见
辅导员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也有检查和监督的责任,可以通过集中教育、网络监督和学生反馈等途径检查进入大众传播的信息源,保证信息传播的信度。在把关过程中,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做到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是准确的、精炼的和直接的,避免冗余信息给受众提供联想、猜测和怀疑的空间,这样的检查与把关不仅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且容易赢得受众的好感,能够增强受众对学校的信任。辅导员还要具备对信息传播发展趋势的预见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预见到受众最渴望获知的信息,要配合学校争取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真相,并密切关注受众反应。
(二)筛选与加工
学生突发事件信息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怀疑、猜测、小道消息和谣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作为“把关人”的辅导员需要认清事件性质,判断事态轻重,准确把握事件变化,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有针对性地放大能够消除疑虑和恐慌的正面内容和信息,使正面信息快速进入传播渠道;对负面信息的传播做到客观和具体,减少不实信息进入传播渠道的量。对于传播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必须兼顾主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强调在客观、全面地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注重突出高校义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客观标准要求在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现阶段的政策导向、大众的文化习俗、高校的声誉、师生的利益和社会伦理道德等。
(三)认识与评价
认识与评价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认清突发事件的性质,直接表明态度或者间接表明立场,判断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是否符合标准;二是通过评价结果看信息传播反馈,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不断矫正。认清事件性质是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合理评价事件是其发挥功能的关键。认识与评价体现了辅导员的教育思想、事件立场和价值取向,既涉及对事件的定性,也关系到对受众与社会的影响程度以及信息覆盖面和传播面。辅导员必须站在更高层次来观察、认识和整合信息,表明观点,合理评价,赢得舆论主动权。
(四)消减与转化
消减与转化是“把关人”对传播者和受众的传播、接受行为起到的作用。突发事件考验着辅导员的舆论引导能力、组织报道能力和危机消减能力,辅导员对学生不良的传播认知和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加以抑制和消减。学生具有依赖性、趋爱性和仿效性的“向师性”的心理特点,这为辅导员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引导突发事件舆论向消除误解、平息事态和抑制谣言的方向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渴望获得真相,消减和转化负面传播的根本在于将信息朝着细节方向公开,消除受众猜疑和想象的空间,将被动传播转化为主动行为,同时辅导员要避免不会说、说错话等背离控制策略等问题的发生。 (五)连接与疏通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出于各方面的顾虑往往会导致信息传播的滞后,出现官方媒体失语,而网络舆论却铺天盖地,形成抢占传播话语权的态势。网络舆论错综复杂,学生往往在网络中传播信息,又从网络中获取传播信息,在事实真相难以辨别时又借助网络去印证信息,舆论的迅速聚集和肆意传播又放大了突发事件的矛盾,导致传播呈现无序和非理性状态。辅导员处在学生和社会的信息传播的中间地带和交接点,具有桥梁作用,一方面,辅导员承担着引导学生辨别网络舆论真相,进行合理解释和补救,疏通正常传播渠道的重任;另一方面,辅导员必须围绕突发性事件中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传播矫正,以正视听,使受众的诉求不断得到释放,使信息与观点具有社会价值。
三、辅导员的把关原则
(一)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统一
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把好信息传播关,化解危机,消减危害,对学生做好教育和引导是辅导员的职业责任。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信息传播中不仅要澄清事实,更有责任引导舆论。辅导员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导向放在第一位,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做到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具备良好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是辅导员把关的根本原则。
(二)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
马克思说:“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在获得和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后,就应该准确无误地把这个事实描述出来,不能让事实变形和走样,要能使受众感受到报道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吻合。[3]从辅导员的把关角度看,信息传播总是基于消减危害、保护学生和维护学校声誉的立场和思想倾向来对传播事实、传播形式和传播角度进行选择的,有选择就有个人倾向的渗入。从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关注期待看,受众的理性诉求也决定了传播必然有倾向性。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辅导员不能脱离事实的属性和含义来表达倾向;倾向性又是信息传播抑制与引导的前提,没有倾向性的完全客观的传播是不存在的。所以实现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完美结合与统一,是辅导员成功把关的关键。
(三)及时性与有效性相统一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和学生对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危害等十分关心,同时对处理过程和结果也密切关注。如果回避和掩盖事件和问题,就等于放弃了传播控制权,因此辅导员必须做到:一是直面问题,主动出击,深入调查突发事件真相,还原事实;二是迅速构思传播策略,选择有效的传播途径,配合学校及时发布信息,密切关注舆论动态,矫正错误和虚假传播;三是分析公众对事件的心理预期,避免学生被舆论的情绪感染,消除其效尤行为,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状况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危机。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
[2] 百度百科.辅导员[EB /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8358.htm.
[3] 张艳黎.为新闻报道以准确性为第一[J].新闻爱好者,2011,(9).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突发事件 信息传播 把关人 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4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056-02
一、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特点
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学校和社会,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校园安全等事件。学生突发事件具有难预见、难处置、传播快、危害广和影响大的特点,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信息容易随着传播的自由化而泛滥,形成舆论。学生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是学生,其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随意性,由于学生的信息传播是个人传播,目的呈现多样化,行为具有随意性,其传播信息具有零散化、片面化和偏激性的特征,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二是聚焦性,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往往比突发事件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容易形成短时间内的社会关注与聚焦,同时网络使学生能更方便地与他人交流对突发事件的看法,形成统一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这客观上影响了大众传播的信度;三是破坏性,突发事件本身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的教学和生活造成影响,引发不同程度的混乱和恐慌,信息的传播又形成了公众猜疑、谣言中伤和舆论批评的新灾难,会促使突发事件危机急剧恶化;四是紧迫性,突发事件信息一旦被肆意传播,会呈现火速蔓延之势,使学校和师生遭受更大的伤害,其处置必须迅速果断。
二、辅导员的“把关人”功能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了“把关人”(又称“守门人”)理论,他认为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也就是说,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价值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给受者,因此“把关人”会影响受者对信息的接触和理解。[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学生日常行为举止,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2] 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某种意义上担当了大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传播起到了检查与预见、筛选与加工、认识与评价、消减与转化、连接与疏通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事件的危害,引领信息传播的正确方向,保证舆论正功能的实现。
(一)检查与预见
辅导员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也有检查和监督的责任,可以通过集中教育、网络监督和学生反馈等途径检查进入大众传播的信息源,保证信息传播的信度。在把关过程中,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做到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是准确的、精炼的和直接的,避免冗余信息给受众提供联想、猜测和怀疑的空间,这样的检查与把关不仅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且容易赢得受众的好感,能够增强受众对学校的信任。辅导员还要具备对信息传播发展趋势的预见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预见到受众最渴望获知的信息,要配合学校争取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真相,并密切关注受众反应。
(二)筛选与加工
学生突发事件信息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怀疑、猜测、小道消息和谣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作为“把关人”的辅导员需要认清事件性质,判断事态轻重,准确把握事件变化,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有针对性地放大能够消除疑虑和恐慌的正面内容和信息,使正面信息快速进入传播渠道;对负面信息的传播做到客观和具体,减少不实信息进入传播渠道的量。对于传播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必须兼顾主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强调在客观、全面地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注重突出高校义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客观标准要求在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现阶段的政策导向、大众的文化习俗、高校的声誉、师生的利益和社会伦理道德等。
(三)认识与评价
认识与评价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认清突发事件的性质,直接表明态度或者间接表明立场,判断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是否符合标准;二是通过评价结果看信息传播反馈,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不断矫正。认清事件性质是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合理评价事件是其发挥功能的关键。认识与评价体现了辅导员的教育思想、事件立场和价值取向,既涉及对事件的定性,也关系到对受众与社会的影响程度以及信息覆盖面和传播面。辅导员必须站在更高层次来观察、认识和整合信息,表明观点,合理评价,赢得舆论主动权。
(四)消减与转化
消减与转化是“把关人”对传播者和受众的传播、接受行为起到的作用。突发事件考验着辅导员的舆论引导能力、组织报道能力和危机消减能力,辅导员对学生不良的传播认知和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加以抑制和消减。学生具有依赖性、趋爱性和仿效性的“向师性”的心理特点,这为辅导员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引导突发事件舆论向消除误解、平息事态和抑制谣言的方向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渴望获得真相,消减和转化负面传播的根本在于将信息朝着细节方向公开,消除受众猜疑和想象的空间,将被动传播转化为主动行为,同时辅导员要避免不会说、说错话等背离控制策略等问题的发生。 (五)连接与疏通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出于各方面的顾虑往往会导致信息传播的滞后,出现官方媒体失语,而网络舆论却铺天盖地,形成抢占传播话语权的态势。网络舆论错综复杂,学生往往在网络中传播信息,又从网络中获取传播信息,在事实真相难以辨别时又借助网络去印证信息,舆论的迅速聚集和肆意传播又放大了突发事件的矛盾,导致传播呈现无序和非理性状态。辅导员处在学生和社会的信息传播的中间地带和交接点,具有桥梁作用,一方面,辅导员承担着引导学生辨别网络舆论真相,进行合理解释和补救,疏通正常传播渠道的重任;另一方面,辅导员必须围绕突发性事件中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传播矫正,以正视听,使受众的诉求不断得到释放,使信息与观点具有社会价值。
三、辅导员的把关原则
(一)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统一
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把好信息传播关,化解危机,消减危害,对学生做好教育和引导是辅导员的职业责任。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信息传播中不仅要澄清事实,更有责任引导舆论。辅导员要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导向放在第一位,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做到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具备良好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负责,是辅导员把关的根本原则。
(二)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
马克思说:“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在获得和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后,就应该准确无误地把这个事实描述出来,不能让事实变形和走样,要能使受众感受到报道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吻合。[3]从辅导员的把关角度看,信息传播总是基于消减危害、保护学生和维护学校声誉的立场和思想倾向来对传播事实、传播形式和传播角度进行选择的,有选择就有个人倾向的渗入。从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关注期待看,受众的理性诉求也决定了传播必然有倾向性。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辅导员不能脱离事实的属性和含义来表达倾向;倾向性又是信息传播抑制与引导的前提,没有倾向性的完全客观的传播是不存在的。所以实现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完美结合与统一,是辅导员成功把关的关键。
(三)及时性与有效性相统一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和学生对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危害等十分关心,同时对处理过程和结果也密切关注。如果回避和掩盖事件和问题,就等于放弃了传播控制权,因此辅导员必须做到:一是直面问题,主动出击,深入调查突发事件真相,还原事实;二是迅速构思传播策略,选择有效的传播途径,配合学校及时发布信息,密切关注舆论动态,矫正错误和虚假传播;三是分析公众对事件的心理预期,避免学生被舆论的情绪感染,消除其效尤行为,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状况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危机。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
[2] 百度百科.辅导员[EB /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8358.htm.
[3] 张艳黎.为新闻报道以准确性为第一[J].新闻爱好者,2011,(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