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常常处于被压抑状态,以至学生学习乏味,负担过重,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还有,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去质疑的意识。再有,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习惯。教师应更新观念成习,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例如我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我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有的碍于面子,害怕提问;有的不求甚解,不愿提问;有的不得要领,难于提问。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由于学生年纪小,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或不切主题。教师不要压制或不睬,可以在小组内先评议一下,哪些问题比较简单,就在组内解决。大家觉得需要讨论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教师要把握时机,让学生质疑,并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是关心中下学生,鼓励中下学生质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总之,教师的引导使孩子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上,教师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逐步消除害怕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达到敢于提问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质疑发言的机会。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技诱导,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的质量。引导学生会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从课题入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问,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有的学生问我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样学生的质疑就紧紧地抓住这节课的目标。⑵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转折处质疑,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生提问:能否根据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通过尝试,这种方法行不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⑶从知识生长处质疑,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先由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 公式怎样写?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得出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共同特征:上下底面平行、上下底面大小相同。有的学生指出:能否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再通过具体操作得出圆柱体体积V=sh。这样学生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做到“知疑善问”,就能发现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三、启发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教师应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以旧带新、操作演示、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自学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随着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求异策略。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叩开数学的大门,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鲁河中心小学江苏 222236]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常常处于被压抑状态,以至学生学习乏味,负担过重,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还有,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去质疑的意识。再有,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习惯。教师应更新观念成习,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例如我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我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有的碍于面子,害怕提问;有的不求甚解,不愿提问;有的不得要领,难于提问。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由于学生年纪小,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或不切主题。教师不要压制或不睬,可以在小组内先评议一下,哪些问题比较简单,就在组内解决。大家觉得需要讨论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教师要把握时机,让学生质疑,并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是关心中下学生,鼓励中下学生质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总之,教师的引导使孩子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上,教师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逐步消除害怕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达到敢于提问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质疑发言的机会。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技诱导,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的质量。引导学生会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从课题入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问,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有的学生问我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样学生的质疑就紧紧地抓住这节课的目标。⑵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转折处质疑,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生提问:能否根据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通过尝试,这种方法行不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⑶从知识生长处质疑,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先由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 公式怎样写?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得出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共同特征:上下底面平行、上下底面大小相同。有的学生指出:能否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再通过具体操作得出圆柱体体积V=sh。这样学生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做到“知疑善问”,就能发现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三、启发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教师应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以旧带新、操作演示、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自学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随着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求异策略。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叩开数学的大门,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鲁河中心小学江苏 2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