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展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与方法研究r——以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例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强劲增长的势头下,中国电影界立足中国电影事业的长远发展,基于中国电影缺乏自身美学坐标及国际影响力的现状,提出并积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从创作、理论、批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探索.其中,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整体性视角、韵律性节奏、含蓄式表达、水墨式画面和现实生活逻辑,唯美而真实地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某种文化生态与现实问题,精湛地演绎了人情世故下的复杂人性,同时揭示出法度与普遍原则的坚守对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彰显了艺术创作以美启真、扬善的永恒魅力.作为中国电影学派创作实践的有益探索,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成功并不依托现代技术,而在于深耕中国美学思想,纵深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并合理运用到声画复合的电影叙事中,以中国美学特色的电影叙事与情感表达,展现人人都具有的人性,触动和激起真挚的、高尚的情绪,启迪对生之意义与普遍之道的思考.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全面地展示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所推动的艺术批评场域,以《美展》会刊为依托,重审当时中国艺术批评新旧两派的观点.徐志摩和徐悲鸿在《美展》会刊上以“惑”为题进行了著名的“二徐论战”,本文别于前人研究,旨在将论战置于艺术批评场域之中,考察在相对更广的语境下,“二徐论战”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知识生产.在《美展》发表艺术批评或评论文章的人士众多,立场也各有不同.本文将进一步讨论《美展》中的传统理论资源,对全国美展中呈现出的“新”“旧”观念进行比对.文章将论述在中国艺术界、知识界的转型时期,“惑”与“不
在绘画的构思阶段,“意”是指客观物象向主观心象的生成,也包含画家的作画之旨和谋篇布局,这就使得绘画作品中的“意”超越了有限的“笔”,突破了客观性的“景”,进展到自由、无限的精神之境.这种自由和无限是通过简笔、缺落来实现的,它是包括诗歌、小说、戏曲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精神.在艺术传达中,“意”涵纳了神、气、理,和自然的奥秘相沟通,成为创作自由的基础,这就使得中国绘画形成标举“写意”而贬抑“写实”的传统.绘画的目的在于把握“道”,“道”表现为天地之间阴阳的神妙变化,因此,山水是天地精神的表现,山水题材的绘
民族歌剧《同心结》创作并首演于1980年,以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烈士为原型进行创作.黄继光是中朝人民所熟知和敬仰的英雄,上甘岭战役中,他在身负重伤、鲜血流尽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冲到敌人的机枪口,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猛烈火力,壮烈牺牲!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歌剧《同心结》复排.本文重点分析了歌剧《同心结》的剧本、音乐创作以及这部作品在当下复排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并对复排版中主要演员的表演进行了点评.
根据教育部调查显示,在2008—2018年间,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实现跨越性发展,美育教师的人数由43.41万增加到71.7万,至2018年已有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确实做到了国务院在2015年定下的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 [1].2019年中学艺术教育工作在这样的起点上,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向着更高的目标踏上了新的征程.
期刊
生态艺术学的核心是生态艺术观,其理论途径可以概括为从“美的艺术”到“生态的艺术”.巴特和康德的“美的艺术”概念在将艺术从手工艺中区分出来的同时,还将艺术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为“艺术的独立”和“艺术的自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黑格尔更进一步,他不但将艺术等同于美,而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由此获得了神圣的光环.米克将生态学作为解释实在的模式,在借鉴生态学和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反思和批判了现代观念论哲学框架中的艺术观念,进而提出了有别于“美的艺术”的“生态的艺术”,即基于生态实在之真、与自然形式和过
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音乐从非主流文化到主流文化的成功转型,离不开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自身努力,同时西方音乐家借鉴了美国黑人音乐的复合节奏、摇摆节奏、切分音、布鲁斯音阶、高叠和弦与四度和弦等元素,为西方现代音乐开拓创新,塑造新的音乐形象提供了动力.
青年导演以及他们书写的家乡,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影视创作现象.虽然他们的创作手笔各不相同,但从地域坐标来看,影像风格整体上形成了特色有别的南北“风味”.就北方的几位青年导演看,其作品在自然风景的呈现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质,并在这样的视觉表层之下铺陈了现实批判与文化表达的深层意蕴,这种集体性的书写意味着对家乡的重新发现与精神建构,构成影像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本文通过梳理《野狼Disco》创作始末及纠纷各方的立场和诉求,对其背后的版权纠纷作出剖析,指出音乐创作中“作曲”“编曲”的名、实差异,进而论述该作品授权许可的使用范围.以此事件为镜鉴,指出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中必须牢固树立版权意识、规避版权风险,同时就国内完善音乐版权保护机制提供一些思路和见解,以期为当代音乐人、为流行音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解决方法和可行性路径.
在美术史界,对于晚清时期中国画学的发展,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与对19世纪绘画发展的歪曲认识一样,认为其缺乏创造力,因袭元、明画学之论,沿袭清前期的面貌,侧重于笔墨技法与创作规律,局限于董其昌所开创的“南北宗论”而未脱离文人画体系,趋向于衰落.本文试图从一个不同的绘画史观来重新理解晚清的中国画学,因为在美术史研究领域,没有绝对的权威可言,较为合理的历史诠释可以消弭一些历史偏见.松年作为一个被历史所遮蔽的画论家,他的画学著作《颐园论画》,长久以来被尘封,未被系统解读.本文将从中锋与侧锋笔法的辩证关系、水
本文旨在对话剧《德龄与慈禧》2019年“内地复排版”进行文化分析.从慈禧、德龄、光绪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出发,梳理本剧的接受史历程,进而确立性别、地域、国族三个基本的文化观察坐标.在编剧何冀平的艺术创作中,慈禧被“还原”为去政治化的普通女性,德龄被预设了“外来者”的观看位置,光绪则被寄寓了“少年中国”重述自我的历史化冲动.因此,只有把话剧《德龄与慈禧》放置于重述晚清历史的文化网络中,以德龄的英文畅销书《御香缥缈录》、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片系列、田沁鑫的话剧《北京法源寺》等文本为参照,我们才能真正洞见其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