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谈获取人才之道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外企,还是在国企、民企,人才都是最重要的。21世纪的很多新企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工厂里一个很棒的工人和普通工人,他们的生产力可能就差30%、50%,但是在“创新工场”里边一个很厉害的科学家或工程师,跟一个普通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他们的生产力可能是差十倍、一百倍、一千倍,或不可比拟,因为科学家发明了一件东西,别人没有办法发明,就像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其他人完全不能跟他比。
  要亲自三顾茅庐去找人
  一个特别重视人才的老板,他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三顾茅庐去找人,而不是说“招聘是人事部门的工作你们自己去做”。任何一个好的老板至少把20%的时间放在招聘上,我从来没有少过20%,我曾经的老板比尔·盖茨也从来没有少过20%。再比如Google的CEO都要亲自审阅每一个公司将要雇的人,2万多人的公司,一年可能要雇好几千人,但是每一个人他都亲自看一遍,他甚至可以不参加战略并购方案讨论,而宁愿看每一份简历。为什么要这么做?真的是因为他能判断谁该雇、谁不该吗?不是,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作为领导要以身作则,要让整个团队知道,雇人不是这么容易的,公司的人才标准非常高,不要随便雇谁。尽管这么做程序上慢一些,但传递了一个信息:大老板重视人才到什么程度。
  比如一些很优秀的人不想去微软,比尔·盖茨就会放下身段,花很多的时间说服这些人加入公司。曾经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叫做杰姆·莱恩,手里有不错的软件,想自己创办公司,比尔·盖茨亲自跟他约见几次,他说“好吧,既然你愿意见我,我不能不见”。比尔·盖茨说:“微软很好,你要不要来我们公司?”杰姆说:“不,你们的产品是我见的做的最烂的。”比尔·盖茨怎么回答?他当时不是首富,但他是天才,已经上了媒体报道:“杰姆,你说我们公司产品做得烂,才需要你来拯救我们。”他心里觉得他的产品做得烂吗?不一定,他是为了吸引这个人才。两人见了几次面,感动了杰姆,最后杰姆才来到微软。
  我在微软的时候,也看到比尔·盖茨这么做,学到很多,自己也开始这么做。记得1998年我加入微软的时候,希望招入一个很牛的同学。第一次找他的时候说“不行,我在IBM,负责深蓝计划,就是打败国际象棋这样一个机器”。我说“没关系,就是聊一聊”,他不来。第二年又见面,还要请客,还是不行。又一年他的“深蓝”打败世界冠军了,我说不错,这次可以挖他了,我说:“你已经打败世界冠军了,要不要来我们这边?”他说:“不行,公司还有项目。”又过了一年,IBM把深蓝计划解散了,公司的这个团队不存在了,各人做别的事去。
  我想这次可以找他了,我说:“你打倒世界冠军,又没工作了,总可以来吧?”还不能来。他说:“开复,我还没交过女朋友呢!”当时他40岁。我说:“没关系,赶快来,我们在北京,可以给你介绍女朋友。”他说:“我没有交过,但已经找到了,我的女朋友在加州,我必须去加州工作。”我说:“好,那你去加州。”下次去加州又找他吃饭,他说:“我正在恋爱中,我想以后再说吧。”终于有一天,他告诉我:“我要结婚了,我太太要去北京工作,现在我可以来你那儿了。”当时我已经不负责中国区,调回微软总部了,我说:“太好了,我们赶快安排吧!”最后微软总算把这样一个人遇到,五年、五顿饭,锲而不舍。公司领导认为,这样的天才,40岁没交到女朋友,就凭这一点也要挖到手。
  不要认为“我已经是CEO,我是总裁,而他只是一个工程师”。只要是一个重要的岗位,或者你的团队告诉你某人很棒,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说服这些人加入。我在创新工场前三个月的时间都是说服人加入,现在不是100%的时间,我相信20%-25%肯定还是有的。
  要试图雇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招人的时候还有一些准则,在我工作过的三个公司苹果、微软、Google,都有同样的一句话,这句话有一些人不喜欢听,但事实如此。这句话就是:一流的人雇一流人才,二流的人雇三流人才。如果你是很厉害的人——不是说整个人一流,也许你拥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沟通等等,但这种一流的人自己很自信、很受人尊敬,不会在乎雇另外一流的人,因为“我有足够的自信雇很棒的人”。也许他IQ很高,但没有关系,我经验比他丰富,我技术比他强。一流的人往往因为自己一流所以自信,会雇一流的人。但二流的人会不自信,一般的经理大部分都不是一流的人,这是一个事实。非一流的人更喜欢雇一些自己管得住的人,这并不只是经验比自己差,而是样样都不如自己,非常听话,可以管得死死的,叫他做什么就去做,我叫他跳起来,他就跳多高。但是这样的人就把公司搞砸了,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
  微软、苹果、Google这三个公司都非常相信这句话,当然不是每一个公司必须要做到这点,在工厂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也许你只是用在管理团队上,也许不必应用到你的公司里,但是作为老板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因为如果你顾十个比较听话、比你差的人,他们再顾十个比自己差的人,再顾一万个更差的人,当公司发展到一万个人时就完蛋了,都是很差的,你的公司怎么行?所以要尽量找一些非常优秀的,最好是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的人。
  此外,假如一个团队有十个人,按能力大小有个大致排序,招第十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说这第十一个人有没有第十名好,有的话就行,可以进入这个团队。而是要让这第十一个人比第六名好,甚至比第五名好。每雇一个新人,就试着把团队的平均水平提高,而不是下降。如果做到这一点,雇一流的人才,或者比自己某些方面更优秀的人,这样你的团队就会非常优秀,非常有自信、有凝聚力。
  注重制定人才评估系统
  如果你真的花了很多苦心,花了20%、25%的时间,尽量招入人才,这些人进来以后就够了吗?还是不够,要每年做一个评估。在这方面微软有一个很好的人才评估制度。有一次我回到总部,盖茨说:“开复我们已经七个月没有见面了,上次你跟我提的事情怎么样?”我很惊讶,原来微软有一个人才评估制度。每年让各个部门提交公司TOP0.5%的人员名单,形成一本资料,他的秘书会把这本600人的资料放在他床边,盖茨每晚睡前阅读,第二天就会记着。这是多么好的得到人心的方式。并且,你会很清楚公司最棒的人是谁。
  公司大了以后,中、高层管理者会藏人才,因为基于私心还是别的理由,怎么也不希望这个人被调走,就会想办法把人才藏起来,给他加薪,当老板问管理者“谁能替代你”,就不愿意提出来,当别的部门有空缺的时候,也不愿意把他调过去,这是人之常情。而大老板要了解这个“人之常情”会发生,所以要教导团队:团队里最优秀的人不属于你,他属于我,属于公司,我随时可以调用他。作为大老板,要让你的中、高层管理者不再有任何机会隐藏他们团队的人才,公司最优秀的人才是属于公司的,这样走一两个人不怕,因为有其他人可以去接替,这样的制度就是非常好的。
  当然,管理人才只谈正面的不行,还有负面的,比如末位淘汰制。在公司一定要对表现不好的人给予一定警告。中国人习惯跟每一个人讲好话,大家都得到一大堆正面的评价。这样不行,一定要给每个人非常准确的回馈,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好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不一定是解雇,也许是警告、也许是降职。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微软的一次经历。当时比尔·盖茨在台上,一百个公司领导在台下,他跟我们说:“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能再容忍在公司混日子的人,或者说无能的人,或者表现很差的人,或者很懒惰的人,这些人我们在评估的时候要凸显出来。除了A B C评级之外,要把最差的5%的人指出来,指出来给予改进的机会,不能改进就得走了。”他讲完这番话后,大家都很惊讶。于是原先开会的一百人,下一年开会的时候只有95个人,领导的以身作则让我们深深地记在心里。
  真正把人才当一回事的领导需要三顾茅庐找最好的人,要评估每一个人,最好的1%或者多少,要好好记得他们,奖励他们,提升他们,人才是属于公司的资产。最差的百分之几,传递给他们很严厉的信息,做不好必须得走人。人力资源或者说对人才的管理观点和管理方式,是我在三个公司学得比较多的,也应用在我以后的工作中。
其他文献
做大事的人如果不能管住自己,有两种结果:一是如希特勒之类,在发动二战入侵捷克时再三提醒自己,别碰苏联那头北极熊,但是随着欧洲战场的连连捷报和北非战场的一日千里,疯狂的突然袭击苏联,一时数百里的推进让他产生三个月攻下莫斯科的荒谬念头,最终冻死上百万士兵,功败垂成,为自己挖了第一锹墓土。二是如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日本名将山本五十六之类。山本一生酷爱赌博,出使欧洲时特意去了赌城摩纳哥一试身手,每战必胜,让赌
期刊
农夫山泉的标准门事件,无疑会入选2013年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可惜,是失败的案例。  简单说起来,事件的起因不过是消费投诉,或者说产品个案问题,即使后来演进成标准门事件,标准事件本来是个专业问题,可以合理地与标准制定和管理部门“分享”责任,农夫山泉的出发点,其实按传统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出发,事件早已烟消云散,农夫也会在夏天的水季里畅享品牌成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深陷泥潭。  用危机公关的H
期刊
今天我们再去谈论微博,已经可以用数以千记的案例来论证微博多么具有价值、能够利用微博做出多么影响深远的传播,但是在微博上有没有忌讳,有没有不能去做的,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微博——或者说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有着“双刃剑”的本质,连电视这样结构更为简单的单向沟通媒体,都有过不胜枚举的因为广告创意触犯受众心理而影响品牌和产品形象的案例。只是,“微博营销”三年以来在中国市场上遍地开花,却从来没有谁
期刊
4月29日,上海正大广场举行“摸车”大赛,每位选手通过抽签获得一个号码牌,从而决定站立的位置。规则简单:除每6个小时可休息15分钟用于上厕所、补充食物外,选手的手均不能离开车身。获胜者将获赠一辆价值约15万元人民币的轿车。不少参赛者不足一小时败下阵来,最终奖项为一年轻女士获得,她已连站三天两夜“摸车”51小时16分。  会讲故事的睡衣  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喜欢在睡觉前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如今有了新玩法
期刊
新浪公开宣称“截止2012年底,微博用户突破了5亿人”,也就是说全国人民有超过三分之一都在使用微博,而微博控们在访问、围观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参与着传播,可谓“人人都用新媒体,人人都是自媒体”。  病毒传播的引爆点  大家应该都知道“褚橙”,何谓褚橙?就是褚时健种的橙子而已,其之所以成名,离不开本来生活网的专业包装和炒作。  本来生活网是一家生鲜电商企业,创始团队来自南方报系和网易系,有一天买
期刊
一位名叫艾利的小男孩今年4岁,但他已经是一名狂热的宝马迷,并自己设想了一辆超酷无比的梦想轿车——“4219艾利”。它有42个轮子,是地地道道的42轮驱动;装有19个保时捷引擎,马力强大到459匹;驾驶起来需要控制3个方向盘。  一般企业如果碰到这样一个4岁顾客的梦想,往往会认为荒诞不经而一笑置之。然而,如果你给顾客一个梦想,或许顾客将还给你更多的梦想。  童话般的结局  据《科技日报》报道,这个故
期刊
在组织中,什么人让当老板的又爱又恨?  在团队里,什么人能“号令天下”,调动所有资源?  在公司里,什么人肩负业绩压力,实现企业价值?  答案就是——“王牌销售”。  他们是组织中最耀眼的明星,他们身怀绝技,负担公司利润的重任。  同时,也可能是任性的彼得·潘,给团队的稳定带来巨大的风险。  每个老板都希望能够像电影特效中复制士兵一样,克隆很多这样的人才,形成一支强大的销售队伍。那样一定将无往而不
期刊
实体书店本质上是直接负责读者消费的商业行为,属于商业零售企业范畴。但是由于中国出版行业性质中含有传统文化宣传的属性,以致于长期以来中国实体书店潜意识里在否定其商业属性,更多地认可其文化属性,进而导致中国真正运用商业逻辑来发展实体书店的经营者屈指可数,他们大多数都将挽救书店的对策聚焦在减免租金、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上,逐渐丧失了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样的结局可想而知,注定是悲剧收场——传统书店如多米诺骨牌
期刊
二十五年前,公司管理者尚有理由忽视颠覆性创新带来的威胁。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能通过简单、便捷和低价的解决方案改变一个行业,甚至创建一个新的行业。一些公司,诸如通用、西尔斯和伊士曼柯达的高层主管缺乏工具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颠覆者。  今天,领导者不再有理由对颠覆者视而不见。近二十年前,哈佛大学教授、Innosight创始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提
期刊
中国的领导人在去年11月呼吁,到2020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要增加一倍,这将使得国民消费在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励往往被消费者排除在外的本土品牌迎头赶上国外对手。  中国政府希望未来的人均年收入能在目前的4940美元基础上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2010年5.87万亿美元的两倍。  这些目标,能为正在争取赢得国内消费者信任的中国品牌注入新动力,国内消费者只要付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