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欧盟军售禁令因素初探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30125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欧盟内部的利益博弈
  欧盟到目前为止一共有28个成员国(英国虽然已经公投决定“脱欧”,但脱欧程序仍未完成,在此仍将其作为欧盟的成员国),其成员国包括了西北欧、东欧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在国家的大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历史文化、国际影响力、各自的“朋友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差异,因而在对各自的国家利益的追求以及对外政策的制定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对于“解禁”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的原因所在。
  根据各国近年来的陆续表态,针对军售禁令是否解禁问题上大致上可以将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划分为支持、保守观望以及反对三种态度。其中,出于反对单极的战略利益考虑以及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2005年默克尔上台执政后对对华军售问题态度强硬,由支持转为反对)等欧盟大国为代表共有16个国家对“解禁”表示支持;相反地,荷兰、比利时、瑞典及卢森堡等北欧国家由于国力较小,国防工业不发达,军售禁令的解除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比较大的利益,并且,这些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相对比较重视,对中国的人权状况不满,所以在军售禁令是否解除问题上持反对态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北欧国家试图将这种反对意见作为一种“政治筹码”,以获得法国等欧盟大国对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妥协与让步。除此二者以外,英国(在宣布退欧后,英国对华军售态度有待进一步观察)、波兰以及部分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出于对地区稳定的考虑以及受到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在该问题上持保守观望的态度。
  二、欧盟作为有限战略主体的体质特性
  自1993年欧盟开始实施“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即CFSP)以来,就欧盟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以及欧盟在重大国际安全问题和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而言,欧盟至今尚未成为一个完全的战略行为主体。欧盟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欧盟将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可信的战略行为主体。
  第一,欧盟对自身缺乏完全的掌控力,其潜在的政策手段和资源,以及其在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诸多权利分散于各个成员国。“政令不出总部”,尽管略显夸张,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欧盟在自身掌控力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一个最近的例子——欧盟的难民危机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欧盟的成员国各自为政,尽管欧盟总部下发了许多文件,但所属成员国“阳奉阴违”,只关注自身国家的利益。
  第二,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机制存在连贯性、一致性、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作为整个欧盟结构中的一个本质上的政府间主义的支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奉行全体一致的决策程序,从而赋予了每个成员国对于任何一项共同政策的否决权(尽管在后来欧盟将“一票否决”机制进行了变动削弱,但每个成员国对某项共同政策的决定权仍然有很多的自主权和影响力。)。由于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相同,这就会造成一个结果,真正的一项共同外交与安全策略通常会难以形成,往往依赖于成员国之间的利益额偏好的趋同和协调。而一旦好不容易形成一项政策,该政策又往往比较僵化和刚性,难以适应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
  三、美国是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强大阻力
  对华军售禁令尽管在二十世纪以来多次被提出,但至今仍未彻底解除的最大的外部阻力就是美国的阻扰。在解禁问题上,尽管欧盟一再强调“会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但最终决定还是要由欧盟自己来做”,表現出很坚定的姿态,但事实上欧盟难以完全忽视美国因素的影响。二战后,欧洲主要大国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均损失惨重,实力大减,世界政治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通过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打造了一个稳定的大西洋同盟。这个同盟一直持续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美欧之间的这种长期稳固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使得欧盟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
  而美国因素对欧盟在军售禁令问题上的影响可见一斑。2005年年初,布什出访欧洲,美国众议院为他壮行,通过一个决议,以警告欧盟,如果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将对美欧关系造成伤害。布什更是公开对媒体宣称,如果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面临美国的报复。
  美国的威胁显然作用不小,2008年4月,欧洲议会投票决定,继续维持对华武器禁运。已经萌芽的解禁令再次被冷藏。美国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问题反应之强烈,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其一贯的对华政策立场,但是更多的是源自其深层次的全球战略和政策考虑。
  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霸权,并且谋求“霸权永续”,建立并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这一战略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全力阻止世界上出现任何可能威胁到其霸权地位的国家或集团。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中国逐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和政策的焦点。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和大国斗争焦点及战略利益已经转移到亚洲,特别是中国。美国战略重心自然也随之转移。亚太地区被认为对美国极其重要,因为这一地区是今年来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在欧美日韩经济增长陷入瓶颈的今天,亚太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突出。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崛起的姿态以及国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使美国感到难以阻挡,“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于是美国逐步调整其亚太战略,近几年更是提出“重返亚太”的全球战略,在亚太地区频频出手。在这种关头,欧盟提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无疑会遭到美国的一再阻击。美国担心解除军售禁令后,中国将会从欧盟进口大量的先进武器,并且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俄罗斯也放宽对华军售的限制,从而加速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最终威胁到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的霸主地位。
  作者简介
  李梓超,男,出生日期:1996年5月,籍贯:福建晋江,学校: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传统与创造两个方面剖析书法家曾翔的“吼书”行为,阐明书法创作的重要依据,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曾翔;吼书;传统;现代书法  近几年曾翔先生因为他的“吼书”被更多人熟知,不止书法“圈内人”对此众说纷坛,曾先生更成为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很多对书法并无了解的人在看完曾先生的“吼书”视频后,可能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印象,都有了天翻地覆的
期刊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和自然及其关系进行了正确的定位,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状态。但私有制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状态,产生了异化。异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产生并加剧,导致了生态的恶化。通过分析异化,马克思找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源,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实现自然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期刊
摘 要:骷髅一直以来作为死亡的象征在中国画中出现鲜少出现,作为风俗画中较少出现的一类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画面风格及内容都极具研究性,“骷髅”的内在含义更是使得这幅画变得晦涩而神秘。将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骷髅”绘画列出,研究骷髅在绘画或艺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画家创作;艺术内涵  一《骷髅幻戏图》的画面构成与寓意
期刊
摘 要:“赔命价”习惯规范由来已久,在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藏族“赔命价”习惯规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藏区呈现出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发展态势。藏族“赔命价”制度在四川藏区长期扮演着“地区法律”的角色,对藏区刑事案件的处理起着举足轻重的裁断作用。在国家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藏区人民仍广泛认同和普遍适用“赔命价”制度来调解纷争,这不仅说明“赔命价”规范本身存在合理性,也体现着国家法“鞭长莫及”
期刊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浅谈油画静物中感情因素与技法运用。油画静物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是多种文化碰撞的产物,静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画家们一直钟爱的题材。美术史发展到欧洲早期的时候,绘画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活动和走兽动物;到了中世纪慢慢向宗教活动转变,内容大多为神灵;历史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一些画家从宗教的潮流中走出来,慢慢将实现放到现实和静物中。所以静物
期刊
摘 要: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藏传佛教女性信仰者和出家修行者数目不断增加,对藏传佛教尼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马尔康地区是藏汉文化重要的交流区域,也是藏文化中、嘉绒、康巴和安多等文化习俗交汇区域。该地区的藏传佛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尼众及尼众修行点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马尔康;尼众;修行  一、马尔康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基
期刊
摘 要:古往今来,竹是坚贞、高洁情操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对竹颇为青睐。人们出除了在诗词歌赋中咏竹外,文人们还常常将竹的形象以笔墨的形式来寄托情丝。如吴镇、郑板桥 赵孟頫 柯九思等文人。本文通过对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理解,进而了解文同苏轼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存世的作品,并对文与可《墨竹图》轴中竹的艺术特征做了分析,并同郑變的“胸无成竹”论做了区分,阐述了“胸有成竹”在艺术创作中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 要:山西吕梁地区的离石马茂庄出土了大量汉代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不仅展现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与意识形态关系,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空间造型意识表现形式,更是影响到后来的艺术形式,是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本文浅析离石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来探索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画像石;离石;装饰题材  一、汉画像石概况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巩固逐渐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汉代当时在政治上推崇儒术,经济上实行
期刊
摘 要:我国对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逐步开展,首当其冲的是要探究如何应用数字化技术来有效地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基于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对中国剪纸艺术现状作简要分析,探索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播剪纸艺术的必要性和模式。  关键词: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传播  中国剪纸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视觉上的享受。据考古推测,剪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