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了怎样的信息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创造信息是儿童生长的关键证据,儿童在课堂上创造了怎样的信息?如何才能帮助儿童在课堂上创造丰富、正确的信息?以黄寅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Project 1 A profile为例,先后开展4次課堂观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发现儿童创造信息与教师的课前工作相关,包括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大标准的开发与引领、大情境的创设与链接等。
  关键词:儿童创造信息课堂观察大任务大标准大情境
  一、主题解读:教师期待儿童创造怎样的信息
  作为教师,我们期待儿童在课堂上能有突破、有收获。这样的突破与收获,其实就是儿童在课堂上的学习与创造,是盘活旧经验,创造新的学习信息。如果没有创造的经历,儿童可能就没有成长。
  教师在课堂上对儿童创造信息有着怎样的期待?儿童通过课堂学习,能经历怎样的学习?又有怎样的成长?为了寻找答案,我们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Project 1 A profile教学为例,开展了以“儿童创造了怎样的信息”为主题的课堂观察与研究。课前,执教的黄寅老师和教研组成员一起探讨教学设计方案,大家对儿童在这节复习课上的信息创造有以下期待:
  (一)儿童口头表达方面的信息创造
  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学生在输入的同时需要有输出的渠道,其中,口头表达是必不可少的输出方式。教师期待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有质和量的突破,学生能基于所学的新知,在原有旧知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创造,形成新的信息,从而为自己的英语学习积淀资源与素材,也为同伴的学习提供可参考、可模仿的样例。因此,黄老师期待学生能围绕主题“My profile(我的档案)”用英语准确又流利地表述个人的喜好,并综合运用前4个单元的所学与同伴互问互答。
  (二)儿童书面表达方面的信息创造
  除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中、高年级的课堂上,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练习书面表达,期待他们能从正确性、丰富性、结构性等方面组织语言,开展基于主题的“写”的训练,以实现“写”这项英语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一般会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围绕主题梳理语言知识,组织建构新的语言信息,以“写”来达到输出的目的。黄老师期待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会写好个人档案信息,以“My favourite things(我最喜欢的事情)”为主题开展写作,主要描述sports、fruit、animals、toys四方面的内容,熟练使用“I like... / I can... very well./ I have...”等句型的肯定与否定表达,用好and和but等连词。
  (三)儿童创意作品方面的信息创造
  英语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最好的媒介是作品,用英语完成一个作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期待学生能在一个主题学习中,完成一个作品,借助“作品”这个媒介引导学生“用英语做事”,从而创造丰富又具有儿童个性特征的信息。黄老师期待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能完成“我的个人档案册”这一创意作品,旨在通过让学生完成个人档案册,搭建一个英语“说”和“写”的表达平台,使学生体验集“做、写、说”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创造丰富的个性化信息。如围绕name、age、class、grade等个人的主要信息练习结构化表达,围绕“My favourite...”这一个人重要信息练习综合性地写与说。最终,全班学生都能发散思维,不仅能围绕sports、fruit、animals、toys展开表述,还能根据个人情况围绕其他诸如colour等关键词表述。
  二、课堂观察:儿童是否创造了教师所期待的信息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我们聚焦“儿童创造我们所期待的信息了吗”这一主题,开展了4次课堂观察,用“一课多上”的方式,观察儿童的学习过程,搜集儿童的学习证据,并且分析数据、反思教学、调整方案,用实证的方法开展研究。
  (一)问题清单,观课取证
  此次课堂观察小组使用问题清单搜集课堂学习证据,观课教师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开展观察与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1:儿童创造了怎样的信息?
  问题2:儿童是怎样创造信息的?
  问题3:儿童创造我们所期待的信息了吗?
  (二)一课四上,反复观察
  2020年10月26日,黄老师在四(6)班授课,前35分钟都是以“教师示范,学生展示”为路径让学生创造信息。如教师示范“My name is Miss Huang. Im thirtyfour years old. Im a woman”时,学生能简单模仿;教师期待学生主动展开“My favourite...”的主题表达,学生也是在教师示范后机械模仿。因此,口头表达方面的信息创造未能达到期望值。而书面表达和作品创作的学习任务,因时间不够未能正常开展。观察结果显示,学生未能创造教师所期待的信息。观课小组总结原因:学习任务太小,没有开放度;任务完成时间太短,缺少整块学习时间;教师“替学”情况严重,没有“让学”……这些导致学生创造信息的客观条件与环境不良。
  2020年10月28日,黄老师调整教学设计,将原本碎片化的数个小任务整合成大任务“Make a profile and introduce yourself(制作个人档案并介绍你自己)”,并设置了8分钟的整块学习时间。此次授课对象是四(10)班学生。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布置任务,围绕“Main information”“Favourite things”两个板块,放手让学生说一说个人主要信息,写一写个人喜欢的事物。学生有6分钟写的时间和2分钟组内相互介绍的时间,所呈现的信息丰富了起来,基本达到了教师的期待。但是,观课小组提出:评价标准不明确,不利于学生最大化地创造信息。   2020年10月31日,黄老师在四(7)班授课。此次授课,黄老师根据任务设计了符合儿童特征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参考评价标准进行信息创造。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情境,学生创造的信息偏共性,缺乏个性化的信息创造。
  2020年11月3日,黄老师在四(3)班授课,再一次调整设计,营造了“英语风采比赛”的大情境,设计了“Make and introduce a profile”的大任务,并结合任务明确了评价大标准。学生创造信息的热情被点燃,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创造了教师所期待的信息,且是丰富的、正确的、个性的。
  三、结果分析:儿童实际创造了怎样的信息
  根据14名观察小组成员的4次数据统计,学生在“介绍个人主要信息”“采访你的朋友”“写写你最喜欢的事情”这几个学习活动中创造的信息较多。71%的学生在“介绍个人主要信息”活动中达到教师的期待,56%的学生在“采访你的朋友”活动中有新的学习信息可供同伴参考,93%的学生在“写写你最喜欢的事情”活动中的表现远超教师的期待。其他学习活动中,因为时间短暂及形式机械重复,几乎没有学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那么,课堂上,儿童究竟创造了怎样的信息?他们是怎样创造信息的呢?根据观察数据,分析如下:
  (一)儿童创造了基础性和个性化的信息
  第三次观课发现,在保证充足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学生能创造丰富的学习信息,创造的信息包括基础性信息和个性化信息。创造基础性信息是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的目标,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保障。如,学生围绕“My favourite things”这一主题,根据黄老师示范的sports、fruit、animals、toys 4个项目,创造了自己的信息,是基础的,也是共性的。这是黄老师期待的大部分学生所应达成的目标。与此同时,学生还创造了colours、food、family、drinks等项目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是个性化信息,不少学生有不一样的创造与表现。在第三次观察中,我们发现,全班62%的学生能围绕主题写出50个以上的词,这是优化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
  (二)儿童创造信息在教师二次开发教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师期待学生通过完成作品创造信息,这样的“作品”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作品”的内容、形式和创作要求,都需要教师基于教材、根据学情、以学生能创造更丰富的信息为目标来设计。因此,儿童创造信息是在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中得以实现的。本课學习中,黄老师设计了“我的个人档案册”,让学生通过完成作品来创造共性与个性信息。黄老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将枯燥的复习变得有趣,而且能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创造提升的机会。
  四、观课反思:实现儿童创造信息的深入思考
  本项课堂观察历经4次,我们根据每次观察收集的证据剖析问题,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最终在课堂上呈现了学生创造丰富信息的现象。观课小组看到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自由地生长、快乐地创造与表达。那么,实现儿童创造信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笔者的思考如下:
  (一)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信息的丰富性
  期待学生创造丰富的信息,教师需要设计并在课堂落实大任务。任务小,缺少开放度,不利于信息的创造,同时,一节课的内容与活动会呈碎片状。而碎片化的任务很难聚焦核心素养,形成信息的方式大概率是学生复制粘贴得来的。此次聚焦主题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设计并落实大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创造丰富的信息。
  第一,大任务对接核心素养。如第四次教学的大任务是“制作并介绍个人档案册”,其中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素养的培育,学生需要迁移运用前4个单元甚至三年级所学内容才能完成任务。该大任务的设计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My profile”,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作品创作,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中理解主题,完成作品,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收获英语素养。
  第二,大任务具有完整性。如“制作并介绍个人档案册”是一个完整的任务,需要学生做一件完整的事情。内容从“个人主要信息”即“My name is...” “Im... years old.” “Im in Class 7,Grade 4.” “Im a girl/boy”等,到“个人最喜欢的事物”即“I like...” “I can...” “I have...”等,最后还有其他补充信息的创造与形成。形式为从说到写、从写到讲等。这是一个完整的英语口头与书面表达的体验活动,是基于主题的整体学习任务,学生有10分钟整块学习与展示的时间,保证其创造的信息是丰富的。
  第三,大任务是综合性学习。学生需要围绕主题自己设计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结构化、创造性地表达个人信息、观点与情感等。这是指向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学习,有效实现了信息的丰富性。
  (二)大标准的开发与引领,确保信息的正确性
  对学生创造的丰富的信息,应尽可能确保其正确性。如何确保学生创造的信息是正确的?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评价依据,即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大标准,让学生自己使用评价大标准这把“尺子”来衡量所创造的信息是否正确,及时修正错误的信息。开发这样的评价大标准,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与目标高关联。大标准不是教师凭空捏造的,它必须与目标匹配,否则无法确保学生创造正确的信息。如第四次教学中,黄老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大标准表,这与“学习目标二:学生能用不同句型围绕‘My favourite things’写4—6句话”高关联。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目标,让学生对标学习与创造,确保“不走偏”。
  3.用4种以上句型写6句话:。二是儿童看得懂。评价标准是给儿童看的,因此评价要点与细则描述应该是儿童化的,最好是让儿童参与标准的开发。要创造正确的信息,首先要确保儿童“会测量”,即看懂评价标准。如表1中的评价要点“你设计了几个项目?”“你使用了几种句型?你写对了几句话?”,就是黄老师和四(7)班学生一起制订的。评价标准出自儿童之手,儿童肯定能看懂。观察结果显示,依据这样的标准,学生所创造的信息正确性也明显高。   三是教学评一致性。评价的过程与结果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产生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大标准是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一致的,本课的三个要点与“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事情”这一任务中要写的内容、句式、语法等一致,是给学生提供评价的参考,引导学生写多、写好、写正确。大标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确保信息的正确性。
  (三)大情境的创设与链接,促成信息的个性化
  教师期待儿童能创造个性化的信息,为儿童提供不一样的英语学习资源,促进儿童最大化的生长。这就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或根据主题链接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情境必然是大情境。语言源于生活,语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了使学生感知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真实感、现实感和需求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大情境。所提供的大情境需要符合以下三点特征:
  一是具有真实感。真实的情境对儿童来说是大情境,能激活儿童已掌握的知识,形成个性化的信息。上述教学中,黄老师创设了“英语风采比赛”的大情境,用英语自我介绍是初赛必设的项目,这是学生熟悉的英语能力比赛。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要赢得比赛,学生必须围绕主题个性化地表达。因此,真实的情境促成信息的个性化。
  二是链接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真实环境,情境是与问题相链接的,是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问题情境。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创造个性化的信息。本次观察中,笔者发现,没有一位学生的口头、书面、作品方面所创造的信息是相同的,都颇具个性。
  三是启发儿童思维。当儿童置身于情境中时,其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儿童所创造的信息也是各不相同的。上述教学,学生在“英语风采大赛”这个大情境中,通过听、看、读获取信息时,观察、感知等心智活动就发生了;在理解加工所获取的信息的过程中,比较、分析、归纳等心智活动就发生了;当通过说或写输出和传递信息时,建构、评价、创新等心智活动也相应发生了。因此,启发儿童思维的情境,能促成信息的个性化。
  教学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帮助儿童更好地生长。儿童生长的证据和现象是“兒童创造信息”。通过聚焦“儿童创造了怎样的信息”这一主题的4次课堂观察与研究,我们收集了来自不同班级样本的观察证据,验证了儿童在英语课堂能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口头、笔头、作品等方面的更佳表现,能创造丰富的、正确的、个性化的信息。教师如果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创设对接素养的大任务、开发儿童版的大标准、链接真实的大情境,就能为儿童创造信息提档、增效。
  参考文献:
  [1] 王蔷.促进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关键词:“情境”“问题”与“活动”[J].基础教育课程,2016(5).
  [2] 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式父母的形象过于悲情,但亲子关系却又倾向于控制,因此父母的觉醒仍然是一个急迫的课题。父母觉醒是一个自我启蒙、自我重建的过程,它以感恩孩子为原则,可从自我认识、家庭关系调整、认识教育改革和社会参与四个层面加以推进。  关键词:亲子关系 泛70后一代父母 家庭教育  一  2015年,我的给粲然的《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一书写的书评里,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你所知,传统的中国
期刊
摘 要: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总不能忘记阅读、思考、写作,总想着把学生当一辈子的朋友来看待,总没有忘记应该逐步去除掉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做法。为语文阅读确定坐标系的是四类书:有助于了解中国思想;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有助于了解西方哲学思想;有助于了解国外哲学家如何认识并判断中国思想。  关键词:语文学 语文教育 序列化训练体系 价值观坐标体系  2017年4月,湖北省仙桃中学苏祖祥老
期刊
初为人师  2009年7月,我从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家庭的原因,做出了暂时停止攻读博士的决定。就这样,心怀“教育之理想”与“理想之教育”的我,来到了广州市唯一的工读学校——新穗学校任教,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事实上,这也不普通,因为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是对品德行为偏常及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挽救的专门学校,是“问题少年”的集中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进过”派出所了,而
期刊
【主持人语】 最初,当然是通过文字知道了张光璎老师,没想到,十几年前,张老师竟然坐在了我的课堂里。作为点评专家,她对我的教学给予了很多肯定和鼓励,从此,  我们开始了忘年交往。无论是教学业务,还是为人处世,张老师都给了我很多指点与提醒。我从心底里感谢她。  ——周益民  张光璎 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终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期刊
在儿童文学领域,不与小说、童话相比,即便跟诗歌站在一起,散文似乎也显弱势。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世纪长城”,精心选择了20世纪初叶至今百余年间的120多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其中,体裁标注为“散文集”的仅8部:  丰子恺《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  冰心《寄小读者》;  郭风《孙悟空在我们村里》;  苏叔阳《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吴然《天使
期刊
摘要:UbD理论认为,为达到“理解”这一教学目的,最好的设计应该“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因而,倡导“逆向教学设计”,基本步骤为:确定预期学习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以《健康地生活》单元为例,将学生的理解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预期学习结果,探索基于UbD理论的初中生物逆向教学设计。  关键词:UbD理论逆向教学设计《健康地生活》  UbD(Understanding by
期刊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师生能够快捷获得海量资讯,学生的学习视野得以开阔。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律能力不足以及部分家庭陪伴缺位,学生作业过于依赖搜索引擎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创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百度不到”。作业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一个知识点”“一次作业”的得与失,更应该为他们做好知识导航、心理续航,让学生在师长看不到的地方也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原创作业紧扣时事契
期刊
摘要:以对《2—5的分与合》这一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改进为基础,思考“简单”的课怎么上。教学的落脚点不能仅仅放在例题中承载的知识上,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优化、提升:着眼多元,让学生在交流中学;着眼历史,让学生在文化中学;着眼过程,让学生在思维中学;着眼结构,让学生在联系中学。  关键词:“简单”的课教学诊断《2—5的分与合》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教学内容,便于学生调用已有经验或迁移已有知识,显得比较“简单
期刊
摘要:发展学生的應用意识,需要关注“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的关系。“学以致用”讲的是先学而后以致用;“用以促学”讲的是在反复应用中促进更深刻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用相长”的效果。特级教师王凌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和与积的奇偶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反复应用“和与积的奇偶性”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运算技能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游戏应用意识《结
期刊
摘 要:在发现中改变思维模式、修正自身立场,局部甚至整体地重新构建认知、情感、美学乃至精神体系,这样的发现就是重构性发现。“发现语文”是基于发现的语文教学科目,这种发现是教师发现教学、学生发现学习与环境催生发现的总和。在语文教育中推进和强化重构性发现,需要重新确立听、说、读、写的教学姿态和学习要求,让倾听从认知到发现、言说从跟从到自主、读解从必然到可能、写作从复现到重构,从而构建一个始于发现、兴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