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基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项目开展的一系列博州旅游志愿服务活动,探讨实施旅游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和其在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针对目前旅游志愿服务的不足,提出对于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育人体系的改进意见及有助于志愿者队伍质量提升和队伍壮大的建议。
【关键词】 志愿服务 旅游 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称:“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衡量一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不可小觑。2019年3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文明办共同出台《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号召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从而强化责任意识及奉献意识。由此可以见得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在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也为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018年9月至今,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依托万名旅游英才项目开展了博州旅游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从活动成效来看,活动的开展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连接点传播了文明旅游新风尚,使游客的不文明现象有所减少,擦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文明旅游的名片,团队学生也通过志愿服务的一系列实践,文明旅游的意识得到逐步提升,专业素质与公民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同学的国语水平的进步尤其明显,更重要的是深入地了解了旅游业态,自信心明显提升,锻炼了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助力当地旅游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提升了博州的旅游形象。但隨着项目进入尾声,缺乏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的志愿服务队伍很可能无疾而终。因此,结合志愿服务活动,为使兼具思想性、专业性和体验性的旅游志愿服务长期开展下去,提出以下几点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一、构建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旅游专业育人的核心体系
志愿服务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不仅服务他人,还能教育自我,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的提升都有所贡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利用专业走进社区、走进景区、走进文化场所,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不仅彰显爱心善意和责任担当,还接触了行业,巩固和强化了专业。在频繁渐进地与企业的沟通和协作中,起到了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作用。服务意识提升促进职业能力提升,最终达到强化就业信心的效果。
将志愿服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纳入专业育人的核心体系,有专门的课程团队挖掘学生需求、衡量学生目前知识技能水平与志愿服务要求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提供理论和技能的支持、同时监督并参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根据环境、政策、服务对象的变化来调整计划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细则,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答疑和再培训,是旅游志愿服务行之有效的有力保障。
二、创新志愿者服务模式,为旅游志愿服务独辟蹊径
目前志愿服务组织不稳定,类型也比较有限,无法提供稳定、持久、高质量的服务,更不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这种现状不仅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更是使旅游志愿服务的目的打了折扣。
各级公务员的报考和录用条件在增加基层工作经历的限制后,大批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的青年纷纷投身基层建设,志愿服务也可以借鉴类似的做法,志愿服务虽是志愿,政府如在职称晋升、职业资格考试、资质评审中增加志愿服务的要求,不仅能够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还将稳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使服务层次更优质、多元、丰富。
三、提升志愿者优越性,使志愿服务成为新时尚
运转良好的组织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为使“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发挥最大效用,应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对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进行管理。
在志愿者人员选拔方面严格把关,通过选拔由专业人员提供规范、全面、持续的支持;志愿服务也需要系统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保服务前有要求有培训,服务中有记录,服务后有反馈有总结,使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接受志愿培训,自身得到显著提升,志愿者优越性提升了,会逐渐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的新时尚。
志愿者服务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除出上述几点还应与时代感召和呼唤的“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各类项目结合起来,与所处区域结合起来,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使命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 喻峰. 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五到位[N]. 中国文化报,2019-09-04(006).
[2] 肖子华.“互联网+”时代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83-86.
[3] 李经龙,罗金凤,葛兰琴.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17,31(03):90-95.
[3] 任孝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探索——以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293-294+296.
作者简介:张仕杰,女,(1984—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教师,北京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教育
基金:本文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博州旅游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MYC20183-126)
【关键词】 志愿服务 旅游 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称:“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衡量一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不可小觑。2019年3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文明办共同出台《2019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号召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从而强化责任意识及奉献意识。由此可以见得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在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也为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018年9月至今,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依托万名旅游英才项目开展了博州旅游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从活动成效来看,活动的开展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连接点传播了文明旅游新风尚,使游客的不文明现象有所减少,擦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文明旅游的名片,团队学生也通过志愿服务的一系列实践,文明旅游的意识得到逐步提升,专业素质与公民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同学的国语水平的进步尤其明显,更重要的是深入地了解了旅游业态,自信心明显提升,锻炼了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助力当地旅游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提升了博州的旅游形象。但隨着项目进入尾声,缺乏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的志愿服务队伍很可能无疾而终。因此,结合志愿服务活动,为使兼具思想性、专业性和体验性的旅游志愿服务长期开展下去,提出以下几点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一、构建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旅游专业育人的核心体系
志愿服务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不仅服务他人,还能教育自我,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的提升都有所贡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利用专业走进社区、走进景区、走进文化场所,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不仅彰显爱心善意和责任担当,还接触了行业,巩固和强化了专业。在频繁渐进地与企业的沟通和协作中,起到了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作用。服务意识提升促进职业能力提升,最终达到强化就业信心的效果。
将志愿服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课程,纳入专业育人的核心体系,有专门的课程团队挖掘学生需求、衡量学生目前知识技能水平与志愿服务要求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提供理论和技能的支持、同时监督并参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根据环境、政策、服务对象的变化来调整计划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细则,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答疑和再培训,是旅游志愿服务行之有效的有力保障。
二、创新志愿者服务模式,为旅游志愿服务独辟蹊径
目前志愿服务组织不稳定,类型也比较有限,无法提供稳定、持久、高质量的服务,更不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这种现状不仅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更是使旅游志愿服务的目的打了折扣。
各级公务员的报考和录用条件在增加基层工作经历的限制后,大批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的青年纷纷投身基层建设,志愿服务也可以借鉴类似的做法,志愿服务虽是志愿,政府如在职称晋升、职业资格考试、资质评审中增加志愿服务的要求,不仅能够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还将稳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使服务层次更优质、多元、丰富。
三、提升志愿者优越性,使志愿服务成为新时尚
运转良好的组织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为使“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发挥最大效用,应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对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进行管理。
在志愿者人员选拔方面严格把关,通过选拔由专业人员提供规范、全面、持续的支持;志愿服务也需要系统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保服务前有要求有培训,服务中有记录,服务后有反馈有总结,使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接受志愿培训,自身得到显著提升,志愿者优越性提升了,会逐渐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的新时尚。
志愿者服务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除出上述几点还应与时代感召和呼唤的“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各类项目结合起来,与所处区域结合起来,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使命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 喻峰. 高校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五到位[N]. 中国文化报,2019-09-04(006).
[2] 肖子华.“互联网+”时代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6):83-86.
[3] 李经龙,罗金凤,葛兰琴.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17,31(03):90-95.
[3] 任孝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探索——以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293-294+296.
作者简介:张仕杰,女,(1984—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教师,北京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教育
基金:本文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博州旅游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MYC2018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