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藏宣德炉赏析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m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记载古人薰香习俗最早见于商代,考古材料最早见于战国。到了汉代,汉武帝西征,西域各国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经贸往来也逐渐增多,国外名贵的香料随之涌人。当时用铜制作的薰炉十分流行,又因为薰炉冒出来的烟,飘飘渺渺,如同仙境,所以薰炉的炉盖常常被制作成仙山“博山”的形状,称为“博山炉”。香料的增多导致薰炉的大量制作,不过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而铜器衰弱,薰炉大多用瓷器或其他材料制成,且制作粗糙,工艺水平不高。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初,宣宗因收到当时泰国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乃思郊坛、太庙及内廷所在陈列的鼎彝祭器,式样鄙陋,乖远古制,即下达谕旨,勒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研拟利用贡铜铸制鼎彝之事,“风磨铜”即为“宣炉”的主要原料。
  “宣德炉”之所以能成为后来人们热衷于收藏和玩赏的精品及民间竞相仿制的对象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皮色。冒襄《宣德歌注》云:“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帝京景物略》载:宣炉色五等,谓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经纸色为最。
  其次是器型,“宣炉”的形制,是宣宗谕示礼部及太常寺(宗庙)礼监诸官,仿造北宋时《宣和博古图录》与《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以及内库所藏宋代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的瓷器款式之典雅者,写进呈拣选,以便照依原样,勒限铸成。宣宗原称之为“鼎”,因“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从《宣德彝器图谱》中看到的83种鼎彝图形,鼎有18种,名符其实的“炉”有38种,而其他的如兽形、鹤形、鬲、簋、篮等器型也都称“炉”,它们全属祭器,而后人看到的炉为多,就渐渐称为“宣炉”或“宣德炉”了。宣炉造型虽参照了古代铜器和瓷器,但又创造出极其独特的风格,形式丰富多样,即细节上充分注意,对宣炉的口、耳、边、足等局部均精心为之,仅炉耳就有狮首、羊首、螭龙、冲天、朝板、竹节、双鱼等五十多种,口有盘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种,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羊足等四十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第三为款识:“宣炉”铭款的位置,大多是铸在炉底的下中央,也有在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在几炉的一侧,阴印阳文,有小篆铭款,有欧阳询体的楷书。字数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而其中的“德”字中”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而六字楷书款的“製”字中,下面的“衣”字一点与上半部的“制”连为一体,即在此字中的“衣”字都缺少上面一点。更有“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大内”“内府”等款,字体笔划自然流畅,字迹清秀。
  最后是铸造方法,“失蜡法”是铸造铜器的一种方法,在我国起源极早,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看,春秋时期即以用此法铸器。而明宣德年间,工匠依照“宣炉”的图形,首先用石灰、细沙及泥上拌水混合后制成“内范”;再用蜂蜡制成“蜡模”,因蜡面墁固,质地硬中带软,不论任何纠绕缠结、层次复杂的造型及纹饰,都可以捏塑及精雕细镂而成;然后舂碎和筛选绝细的泥粉与碳末和水成稀泥,用笔渐次涂抹在蜡模上制成“外范”,并在底部留有小口,即“浇口”;其次用火烘烤加热,使油蜡渐渐融化,并从底部口中流出;最后将铜锌等合金原料熔化后从浇口注入原蜡模的空间,俟其冷却,敲开外范,凿出内范,即成所铸铜器。这种先进的“失蜡法”使器型典雅大方,浑然一体,从外表细察不见“范线”痕迹。“范线”是商周时采用“台范法”(或称“块范法”)铸制铜器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宜德炉不可能找到这样的蛛丝马迹。
  宣宗在宣德三年至四年之间,勒令分三批铸制一万八千左右的“宣德炉”,首先是分配到皇宫内廷的所在,即大部分存放在大明帛甯内,其次分赐给郊坛、大学,文庙、大成殿、功臣庙、五岳祠及各十地神祠等,较远的分赐给各地释、道二教的寺庙及官观。又因这批宣炉皆为绝世真品、所以自宣德炉成功之后,直至清之乾降,无时不有仿制者。其仿制之佳者,足以媲美宣器。据赵汝珍《古玩指南》载:“宣德铸炉综计不过五千余座,在当时深藏禁内,平人无从得见,幸赖仿制诸贤广为冶铸,使社会得开眼界,仿制伟绩固不宜泯也。今则世态苍桑,人事叠变,非仅宣庙名器不可得见,即仿制诸品亦不可得闻也。宣炉之厄,其若斯乎噫!”仿制最早者为吴邦佐,吴氏为宦德时参与铸炉之一员,宣炉停铸之后,炅氏即照宣炉之法,并雇用铸造宣炉之上人。自行铸治,故其所铸之炉,直可与宣炉等,其款字为琴书侣,或直书其名。万历天房年间,京师施家所造,称为北铸;金陵甘文堂所铸,称为南铸;苏州蔡家所造,称为苏铸。此外如胡文明、张鸣岐以及徐守素、周文甫、汤子祥等,都是当时铸铜的著名能手。
  多少年来,虽然对宣德炉的论著各执己见,但它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玩赏,苏州博物馆藏宣德炉一百余座,多为明清时期作品,其中不乏造型古雅、色泽奇丽之精品者。推出的“宣炉吉金——苏州博物馆馆藏宣德炉特展”参加了江苏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组织的“2010年全省馆藏文物精品系列巡回展”,今年在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和无锡博物院四地展出。不仅如此,作为馆藏特色之一,还参加了中国区域博物馆交流展览的展示,现将馆藏宣德炉之精品者择其一二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诞生于大明宣德年的宣德炉,因其名贵的身世,至美的体态,神奇的传说,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中,有些属文学性的夸张,有的系美丽的附会,也有不少以讹传讹的成分。本文试就宣德炉的用料、材质、成分、工艺几方面问题作些介绍。    宣德炉的用料    宣德炉的用料,有诸多传说,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冒襄《宣炉歌注》曰:“宣庙时
期刊
7月中旬,由中国文物报社、故宫博物院主办,四川博物院承办的首届“紫禁城杯” (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颁奖仪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本届图书评选活动圆满落幕。  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评选活动,从本届起改为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并在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冠名“紫禁城杯”。2009年度评选,共有164种图书入围参评,经过推荐申报、专家初评、读者投票等阶段,评选活动于4月下
期刊
宣德铜炉是华夏文明之精粹。作为制作器,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无物可代,以至西方将宣炉文化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遗憾的是,至今无公认的“真宣”标型器传世。我们所见所藏者,多为仿器,之所以越仿越多,皆因人们喜爱之缘故。以流通量大、价值高企、精品难求和著述问世为标尺考量,自宣炉诞生迄今,历史上已出现过五次收藏高潮。宣德三年后的第一次高潮  以宣德炉监造官吴邦佐为首的宣德炉铸造工程参与者,
期刊
辽宁省博物馆藏徐悲鸿《奔马图》(图一,以下简称“辽博本”),画心高115厘米,宽107厘米,画面绘一匹高头骏马昂首奔驰于茫茫原野之上。该画右上部题“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子科先生惠存,乙亥(1935)危亡之际,悲鸿,”该件作品1964年4月由辽博征集人员从北京荣宝斋购人,现为馆藏二级文物,1999年经鉴定为真迹并登人辽博文物账、卡。1998年3月在辽宁美术出版社《现代三大师——辽宁省博物
期刊
作为早年西方绘画的传播者、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颜文棵深谙欧洲绘画光与色的精髓。他矢志不渝地终生从事西画艺术的探求,心不旁骛。他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中,因对光色的不同追踪而呈现出灿烂夺目的艺术嬗变过程:光感的追踪(1912~1927),光色融合之一——西洋水(1928~1935),光色融合之二——故乡土(19361966),光色融合之三——意象诗(1967~1985)。    光感的追踪(1912
期刊
宣德炉是明代宫廷制作的焚香之器。由于文献记载复杂、笼统,又缺乏可资参考的标准器物,加之宣德三年以降的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大量仿制品涌现,以致世人难识宣德炉的庐山真面目,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待解之谜。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宣德炉呢?真正的宣德炉又是什么样呢?  作为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藏品虽不比故宫博物院之得天独厚,但在数十年的收集过程中,也庋藏了丰富的地域性文物,香炉即是其一。在北京
期刊
炉是盛火的器具,古人一般用作取暖、烹饪、冶炼之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步过程中,其用途发展到熏香、焚香。炉的质地也颇为丰富,有陶、瓷、玉、银、石、珐琅、铜、铁等,其中以铜炉的数量为最巨。广义的铜炉包括炭炉(燎炉)、温酒炉、熏炉、香炉、手炉等,而现在收藏界所说的铜炉则特指铜香炉,或者宣德炉、宣德款铜香炉、形制与宣德炉相近的无款铜炉及其他年款铜香炉,可称为狭义的铜炉。本文所谈的铜炉,其概念等同于后者。 
期刊
编行按:  2010年7月24日下午,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二讲邀请刘锡荣先生主讲宣德炉的鉴赏和收藏。刘锡荣先生是著名的宣德炉收藏家,著有《钟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一书。    宣德炉最早叫做宣德鼎彝器。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有三本图谱,分别是明代吕震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和明代吕棠撰《宣德彝器谱》。  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号“宣德”。宣德三年(1
期刊
北京匡时12月初将举办的五周年秋季拍卖会,将隆重推出由王世襄旧藏、并在其所著《自珍集》中收录的20座铜炉。这批精美的铜炉曾于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会“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亮相,并以不俗成绩全数成交。其中最为夺人眼球的是:目前市场所见唯一的顺治款冲天耳三足炉,曾创造铜炉拍卖单品价格纪录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及明末清初的“玉堂清玩”大鬲炉。  业内行家曾言:“距今几千年前的商周青铜
期刊
上海地区最具影响的中国画艺术丛书集《朵云》(总第三十五期)刊有日本奈良大学教授古原宏伸的《石涛赝作考》一文,该文对石涛的《万点恶墨图卷》又名《泼墨山石卷》提出了质疑。  其实,古原宏伸的这篇文章已经过去二十余年了,一般说来,没有必要对尘封多年的旧事再来个“追究”。可我为什么要将其拈出来加以考辨呢?理由有二:一、古原宏伸先生质疑的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石涛名作;二、 《石涛赝作考》一文自见刊到现在不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