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博物馆藏徐悲鸿《奔马图》(图一,以下简称“辽博本”),画心高115厘米,宽107厘米,画面绘一匹高头骏马昂首奔驰于茫茫原野之上。该画右上部题“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子科先生惠存,乙亥(1935)危亡之际,悲鸿,”该件作品1964年4月由辽博征集人员从北京荣宝斋购人,现为馆藏二级文物,1999年经鉴定为真迹并登人辽博文物账、卡。1998年3月在辽宁美术出版社《现代三大师——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精品集》中出版。
“此去天涯将焉托,
伤心竟爽亦徒然”
“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是徐悲鸿题款中较有影响的一句话。对它的解释目下也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忧国说”。
艾中信教授在评价“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时说:
画上所题诗句,内里寄托之意十分明显,画家爱憎之情毫不掩饰地流露于画中。如“哀鸣思战门,迥立向苍苍”,“问汝健足杲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等,表达的是对国事、时局以至社会疾苦的深刻体会。
卢贤生先生在《一代宗师徐悲鸿》里说:
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激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表达出希望祖国独立强蛊的时代意识,使人感奋。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另外一种是“情感说”。
台湾的孙多慈女士是当年“慈悲恋”的女主角,张健初先生著《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中有孙多慈回忆她当年和徐悲鸿师生恋的内容:
1935年夏,孙多慈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毕业,徐悲鸿(引者注: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也想借助庚款留学名额,将她送到国外继续深造。徐悲鸿把自己的打算告知孙多慈时,手中正在作一幅噬奔马图》。 与以往不同,这幅长约五尺的横幅“奔马”,画面上,孤单单只有一匹独行者,前后看不到其他同伴。虽然奔放不羁的疾驰气势依旧,但身孤影单的忧郁,仍在马的目光,马的神态中流露出来。“此去天涯焉将托,伤心竞爽亦徒然。”略作思索、徐悲鸿提笔在画面右上角,落下这样的诗句。 对于徐悲鸿的安排,孙多慈既没有表示高兴,也没有表示反对,在可去可不去之间。徐悲鸿很意外,“难道你还有什么想法?”孙多慈说自己有两层顾虑,“其一,刚刚大学毕业,也没有什么成果,绘画水平自然也不能与吴作人相比,如果真能出国深造,别人会说是先生在中间做的手脚,会给先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其二呢?”, “其二已经在先生的画上,我还没有走,先生就‘伤心竞爽亦徒然’了,如果真出去,那还不……说实在的,多慈也不愿意离开先生。’徐悲鸿哭哭,说:“关于其一,我有安排,前些天在上海,专门和舒新城提了一下,想把你的素描和其他画作,挑选一二十幅好的,在中华书局出本集子。争取比国庚款也好,向比国学校推荐也罢,手里总有东西可说。”孙多慈一脸惊讶,“不会吧?先生打算给我出本画集?”,“怎么,你还信不过你自己?”徐悲鸿笑着把她鼻子勾了一下。“我的眼光,自然不会有错。这些天我们好好准备一下。”又说,“画集的序,我写也可以,但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还是请舒新城代笔吧,他的文笔和见解,都高人一筹,这件事,你去上海时,当面催他一下。”孙多慈一脸疑惑, “不大可能吧,舒新城那样知名的大出版家,会给我这个小作者的画集写序?”徐悲鸿笑笑,“依我和他的私交,他是不好拒绝的。这个你放心。”停顿了会儿,他又说, “至于你说的那个其二,我也曾犹豫,但想来想去,还是出去的好,你只要一走,我就可以了断这边的琐事,然后也跟着过去。如果顺利,也就三、五个月的时间吧。”孙多慈无言,她只能幸福地听从徐悲鸿的安排。 几天后,孙多慈带着徐悲鸿帮她精选出来的素描稿,以及徐悲鸿写给舒新城的信函,从南京赶往上海。信函是当着孙多慈的面写的, 虽寥寥两三行,但宇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孙多慈的关爱。
除此之外,提及这段历史的文献资料当然还有廖静文先生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的描写,奉文将其归纳为“政治迫害说”,书中所描绘情节。本文不再复述。
关于上述涉及“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的解释,哪个更符合实际历史情况。要把它放回到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去考虑,1935年徐悲鸿和蒋碧薇的婚姻告急,实际情况是两人由于孙多慈和徐悲鸿之间产生师生恋而闹得将要分手,蒋碧薇女士在《我和悲鸿》里说得很清楚,就连当时在“危巢” (徐悲鸿于1932年在南京傅厚岗筑宅名曰“危巢”)里,她和徐悲鸿一起宴请孙多慈的父亲都有详记,对照张健初先生的《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研究,可推知那时徐悲鸿心中对于孙多慈是有长远安排的,即跟蒋碧薇“离婚”,再与将被他安排到国外的孙多慈汇合,过他们的新生活。只是他心中在想他将把远在天涯的孙多慈托付给谁呢?这就是“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当是徐悲鸿时下的心境,他的伤心有与将跟心爱女友离别的依依不舍的心情,也应该有自己与蒋碧薇十几年同居生活(他们从未有正式结婚)失败的伤心,毕竟蒋碧薇是在少女时代冲破家人的阻拦,毅然与他私奔到日本,今天落到这种情况,他难道会一点伤心都没有。也许是徐悲鸿的宿命,事实证明他在这之后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他没能得到与孙多慈的结合,真的是“伤心竞爽亦徒然”了。
华辰2004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卖的徐悲鸿当年在报纸上刊登与妻子蒋碧微脱离同居关系启事和这前后徐悲鸿手写的两封书信,是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婚变”的见证物。该信记录了徐悲鸿与蒋碧微两人从相识到共处,历经磨难,终得结合,共度八年留法生活的内容,孙多慈的出现,让徐悲鸿陷入甜蜜而又痛苦的师生恋中,这也无疑成为徐悲鸿与蒋碧微最终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显然这个题跋与徐悲鸿和孙多慈在1935年前后的生活背景有关,可以说上诉题款真实地反映了徐悲鸿和孙多慈之间早已发生过的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师生情。
题款、印章的真伪
在对这段题跋解读完之后,接下来思考的是辽博本和我找到的《驱驰》 (图二),这两幅奔马图之间的关系。2009年l 1月20曰,在鲁迅美术学院宴国辉老师的帮助下访到了一件与辽博本一样的双胞胎,刊于台湾1981年7月L日增订再版《徐悲鸿画马集》中,名曰《驱 驰》。从图二看,和图一很显然是一对“双胞胎”,那么孰真孰假,谁临摹谁,就需要辩究。断明真伪。
首先我对辽博本题款“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及“徐悲鸿”白文方印的真伪进行考证。
辽博本题款“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子科先生惠存,乙亥危亡之际,悲鸿”,从书写者的笔法特点看,与徐悲鸿书法特色相比大相径庭,可判断该题款为伪造,理由如下:
1、徐悲鸿书法个性鲜明,秀润多姿,书卷气十足,一般人只能仿其形,未能臻其神,由于徐悲鸿画名太盛,以至他的书法成就往往为画名所掩,其实他的书法同样能显露特立独行的个性。他的行书,结体多以纵势为主,疏朗自然,落落大方,与恩师康有为相比,内敛含蓄当是徐氏书风的特色之一。在行笔过程中,字的组合看似无意实则颇见匠心,行书线条流畅、优美,韵律感十足,节奏感鲜明,面貌独具、可称“悲鸿体”。可见“悲鸿体”书法之美,美在意境上。 (图三)
2、辽博本的题款,看上去十分匠气,写得很拘谨,刻意仿造的痕迹很重,字的行笔速度很慢,在款式布局上章法很乱,这几句话被分成单摆浮搁的两行,波浪起伏,缺乏美感。从笔法上看完全不同于“悲鸿体”题款的轻松愉悦。可以看出仿造者只注意到“悲鸿体”的结体以纵长取势为主的特色,却完全忽略了“悲鸿体”在运笔过程中所形成的流畅、俊美,赋予表现主义色彩的美轮美奂的书风。在用笔取势上,“悲鸿体”通灵舒缓,表达到位,而仿造者的字体看上去拘谨滞板,由于行笔的速度十分缓慢,将其中的“士”“”“笼”“玉”“亡”等字,写得艰涩,根本不见“悲鸿体”的流畅之美,因此从书写水平上分析,应很易辨识真伪。
在章法布局上“悲鸿体”题款从不缺乏浪漫气氛,他的画和题款是中国画最绝妙的组合,能让人感觉到“真善美”的文化气息。造假者的题款让人看不出丝毫浪漫元素,真可用散乱狼藉形容之,从单个字来评, “悲鸿体”书法单拿出那一个字,都会让人感到不拘,不散,不滞。不乱,笔意秀美,而造假者在点画、单字结构、单字缀连、改行照应上均不善表现。如“玉”字。徐悲鸿在写撇的时候不会出现住笔现象,他会像黄庭坚一样,撇下去,撇得潇洒,撇得自然,撇得生动,进而对全幅作品起到调节作用,造假者在撇到尾部时停了,如“/”,在画面上形成了一个墨疙瘩,造成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二种情况:一是“个人用笔习惯”。造假者习惯在写“撇”的时候停笔,这正和徐悲鸿在写“撇”的时候不停笔相反差,从而给我们破解该作品真伪留下了,钥匙”。二是由于书写时,造假者的大脑既要考虑写得像,又要考虑款识、章法,出现墨疙瘩正是他在写落款时,大脑同时传人的两个信号使造假者在处理时出现了迟缓,体现在书法作品上则出现一瞬间留下了僵硬的墨块。
无独有偶,我从刊于台湾1981年7月1日增订再版的《徐悲鸿画马集》中找到《驱驰》的题款,也可以比证辽博本题款的真伪。两个题款都书于同一年1935年,而书法水平却有天壤之别,辽博本甚至连题款的行气都不讲究,写得歪歪扭扭。而《驱驰》题款的行气却写得端庄平稳,秀润多姿,笔法精到。由此可见,辽博本是赝品。
3、徐悲鸿真迹署名款的特色
谢稚柳先生在论古书画鉴別时,强调“书画本身才是鉴別主要的,最亲切的根据,也只有使这个根据独立出来,才有可能利用一切旁证,如印章、别字、年月、避讳、题款,否则,这些旁证纵然有可爱之处,却都是带有尖刺的玫瑰,”(薛永年主编,《名家鉴画探要》)
徐悲鸿署款的面貌变化不是很大,主要在“悲”字和“鸿”字的结字方法上有一定规律可摸,先说“悲”字,他写“悲”字的上半部分“非”字时,有连笔和不连笔两种,在“非”字的右半部分有一竖直下的写法,如表一第2、4、7、9中“非”字,也有在“非”字的右半部分用一短横截住的写法,如表一第1项、第6项中“非”的写法,还有在写“非”字的右半部分“一竖”时,直接下来转写横折的写法,如表一第3、5、8、10项中“非”字的写法,他在写“心”字时,心中“两点”的写法先连笔,然后向外飞的,如表一中10种”心”都是如此。他在写“鸿”字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工”连写,如表一中1、2、3、4、6、7、8、9、lo,另一种是不连写,如表一中5。
表一 徐悲鸿真迹署款
(出自《徐悲鸿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书画集:郑健庐、子展昆仲藏品/徐悲鸿》)
4 辽博奉落款“悲鸿”的真伪辨识
辽博本落款中的“ ”被看假,主要是在下面“心”字的写法上,徐悲鸿写“悲”字下面的“心”字,心中的“两点”是向外甩的,而假的“悲”字的“两点”是向里收笔,从笔法上讲造假者的习惯决定往回带笔,这是造假者与徐悲鸿用笔习惯造成的差别。从“’”上看差别主要是“ ”的写法,造假者的写法过于简练,连笔的速度很快,根本让人辨认不出是“?”,而徐悲鸿先生的“ ” 写得从来都很清晰,如表一中所列的“ ”。再有徐悲鸿先生写“鸿”字的方法是中锋行笔,在写“鸟”字的左半部的一竖时是一笔灌下中不停笔,而辽博本的“鸿”字在下三分之一处行笔慢了,造成在一根线条上出现一粗一细现象,可鉴辽博本落款“悲鸿”系伪造。
5、印鉴对比
徐悲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时所使用过的“徐悲鸿”白文方印共有两方,印文录在《徐悲鸿先生百年诞辰书画集》 (郑健庐、子展昆仲藏品)第16页、17页。16页上的“徐悲鸿”白文方印带白框,印风仿汉代风格,17页上的“徐悲鸿”印不带白框,印风为仿汉印风格中的凿印风格。伪印的差别主要在用刀的水平上,真印用刀平稳,持重,冲刀所形成的质感很美。假印同,真印刻“木”字旁肩是平的,伪印在刻“木”字旁是肩是“圆形”的。详见表二,可证辽博本所钤印鉴是仿刻的。
双胞胎《奔马图》的真伪
其次是对两幅双胞胎奔马图之间孰真孰假的考证。
悲鸿马受人喜爱,画马成了徐悲鸿的艺术特色之一,那么悲鸿马的特点有哪些?笔者试析如下:
1 悲鸿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原理,又有传统中国画中的笔墨,融中西绘画之长于一炉,可谓笔墨酣畅,形神俱佳,他注重写意,造型刚劲矫健。尤其是擅画那种剽悍的骏马,賦予自由的力量,象征着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在观赏悲鸿马时主要是看胸部的处理,胸部的表现是悲鸿马的独到之处,正所谓健马在胸。他画马的脖腔很有特色,颈下的一笔浓墨直插进胸腔,马的昂首之姿便会立刻跃然纸上,这种马艺术形象是崭新的,是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的,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
2 徐悲鸿画马对马的肌肉、骨骼 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徐悲鸿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干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徐悲鸿曾请人代笔给刘勃舒先生回信(图五),详述画马诀窍,殷殷教诲之情感人肺腑,内容牵涉画马技巧及徐悲鸿画论,对研究徐悲鸿画马的过程十分重要,附录如下:
勃舒仁弟:来函收悉,画已渐见进步,惟须注意骨节,否则必如幹(引者注:此处指唐代著名画马名家韩幹)。惟画肉不画骨,任使骅骝气凋丧之感!注意骨骼、骨节之记号,为多对真马作速写或素描。 日久必能熟练。余因校务操劳致宿疾转犯,近遵医嘱,闭门静养,故不作画,此信系遣人代笔者,深望弟能多多谅解,努力, 匆匆,即祝,平安,悲鸿,元月~--t"六。又:画画之章法位置,须左、右、上、q:'W-多不少。恰如其位,故题款须尽靠一边,画草用藤黄兼赭石。
按:此段中“注意骨骼、骨节之记号,否则必如幹,惟画肉不画骨,任使骅骝气凋垂之感!”和“又:画画之章法位置,须左、右、上、下不多不少。恰如其位。故题款须尽靠一边。画草用藤黄兼赭石”,这段话为徐悲鸿先生在病中亲自命笔修改添加进去的,令人景仰!
徐悲鸿画奔马运用饱酣的墨色先勾勒出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再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徐悲鸿说: “鬣与尾奔腾受风须散开方有势”。他画的马腿部的线条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他画的马蹄很有讲究,他说: “蹄须讲究,向前者,此处圆向前”。悲鸿先生画马的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透视感强烈,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根据上述徐悲鸿画马的特点,对比图一、图二,笔者认为图二完全符合悲鸿马的特色,图中奔马画得精神饱满,解构合理,生动有势,腹部边缘弧线描写准确,画面构图严谨,章法自然,画中石头和草原画得很见功力,真实生动,马尾画得完全符合马在运动中的流体情态,整幅作品英姿飒爽。而图,马画得整体水平一般,马蹄画得不落地,像悬在空中的感觉,因此没有给人以奔跑的意态。马头画的是马在低头时的样子,不是昂脖,而是低头,这不符合马在奔跑时的情态。马的颈部、胸部,腿部的画法不是徐悲鸿讲的画法,马腿画了很多笔,因此漏出补笔的痕迹,马尾用墨太死缺乏层次,且上扬的态势也不符合马奔跑时的样子,画面底部的草原。石头画得匠气,由此可以看出辽博本的绘画水平缺乏神韵。难与悲鸿大师的奔马相抵,故可定为赝品。
由于两幅侧位奔马图所画内容完全一致,故存在临摹与被临摹的关系,很显然图一临摹了图二,因此图 ,是临本,从北京荣宝斋在上世纪60年代购人的情况分析,图一的,临摹期大致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也就是《驱驰》被公开展览之后。图一的作者当是较早开始作徐悲鸿假画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在研究徐悲鸿作品仿本方面,就具有坐标式作用。
辽博本仿品型系
鉴于目前在各级博物馆和社会上发现有大量徐悲鸿款作品在造型和题款上与辽博本十分相近,且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属于同一类型的仿本,因此有归纳总结的必要。
如图六,为近日登在某艺术市场网上的《奔马图》立轴,设色纸本,徐悲鸿甲戌(1934年)作品,尺寸106 x 107厘米,题识: “此去天涯将焉,伤心竞爽亦徒然,甲戌春,悲鸿。钤印:悲鸿、徐氏悲鸿”。该拍品备有附图说明如下:
本幅奔马为徐悲鸿1934年游莫斯科时,为苏联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籍工作人员所作,现藏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苏联购回,原作多处破损,经重新裴池,珍护至今,据《徐悲鸿年谱》所载,1934年,悲鸿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请,参加苏联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近代绘画展。由意大利热内亚乘船,中途游览希腊雅典巴底隆神庙,四月底抵达莫斯科,5月6日展览开幕,其后在莫斯科美术学院讲演中国古今艺术变迁。此作就是在此期间所绘,所绘奔马神态已初兵徐派规模,尤其腿部结构造型,显示出极深功力,笔墨恣肆、风神健硕,一望便知为悲鸿真笔。画申题诗曰: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表现出身居海外思念故国的无限伤感,将其自身比喻为画申之马,虽雄姿英发、为追求艺术一往无前,却离家万里无以为, 而当时家国多难, 民族襄微,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无法割舍的眷恋之情,洋溢纸上!寓意之深,感情之切,令观者动容。
图六和辽博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构图、题款,背景的处理、马的基本形态等。所不同者是图六的真伪更容易辨识一些,尽管卖家在图录说明上倣足了“手脚”,赋予该图强大而恢宏的社会背景,来牵动买家的购买欲,但是还是不能让人信服地“一望便知为悲鸿真笔,。图六的题款和辽博本题款在用笔上十分相像,在款识布局上与辽博本题款如出一辙。
另外这幅图在背景的处理上,造假者太过于强调草的作用,把草画得一根接一根,刻板之嫌,难以逾越,徐悲鸿在画马时对背景的处理相当重视,大体分二种情况,一种什么背景也不画,取“天马行空”之意,另外一种是画背景,有的作品只略涂几笔颜色,也有的作品画土地和草原。徐悲鸿画草原从不呆板地一根接一根的画线,有的作品是先画“面”,之后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画草,草的布局呈不规则的形状,偶尔在草原上几笔荆棘,如图七。徐悲鸿画的土地是能让马站立的土地,非常有立体感。这是鉴定徐悲鸿画马这类作品背景的一个常识。在这片土地里蕴涵着西方绘画理念。是悲鸿先生关于怎样画空间的最好事例。
图八是2004年某拍卖公司公开拍卖一幅扇面。钤印:“悲鸿”(白文)。款识有:“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伯秋先生方家教,悲鸿”。作品介绍在附注中指出:“上款伯秋为王伯秋,孙中山先生女婿,曾任南京立法院委员、东南大学教授。此拍品直接得之王伯秋先生家属。”该作质地为设色纸本,虽然卖家的注解很下功夫,甚至把孙中山女婿王伯秋都抬了出来,并注明该件作品直接得之于王伯秋家属。但从画面的水平分析,谁又感坚信此图出之于徐悲鸿手笔?况且较之于前二幅题“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作品,这幅的水平明显地又差出一大截。把这件作品附列在此的目的,是为了探讨造假者在仿,造徐悲鸿作品时,对徐悲鸿生平及交游情况一定事先进行了详考,再确定仿、造徐悲鸿那个时间段的作品,又由于“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这句话在有关徐悲鸿的著述中经常被引用,所以造假者一定以为写这段话可以轻易蒙混过关,从目前情况看,不能不说造假者具有一定的水平。
图九是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卖图录》中的徐悲鸿《奔马图》。该图与辽博本亦有明显关系,无论在构图、马的形态、石头的画法、题款的样式和背景的处理上都与辽博本雷同,所不同者只是马的身体换了个方向,亦属赝品。
通过上述举证可以发现,目前确实存在大量仿徐悲鸿奔马图的作品,与辽博本的情况相同或相近。并且存有共性,如题款的写法、马的侧面画法、印章的艺术效果、背景的处理等等。如何科学地看待这种类型、系列仿品呢?我想这需要通过提出新的学术名词来概括解决。
要想从理论上对上述类型赝品进行归纳,就要借用类型学的表述方法,假若把辽博本徐悲鸿《奔马图》仿本视作这一类型最早发现的“祖本”,那么借助流行病学的记录方式,就可以将这类仿本称作“辽博本型仿品’。如果这类仿本多到可以排成系列,那就不妨将其称之为“辽博本型系仿品”,从而可以科学地解决书画造假中关于仿本类型记述等问题,推而广之,就可以解决其他艺术门类作品造假的类型和系列问题。这对于鉴定学中关于仿、造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推进了一步。
“此去天涯将焉托,
伤心竟爽亦徒然”
“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是徐悲鸿题款中较有影响的一句话。对它的解释目下也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忧国说”。
艾中信教授在评价“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时说:
画上所题诗句,内里寄托之意十分明显,画家爱憎之情毫不掩饰地流露于画中。如“哀鸣思战门,迥立向苍苍”,“问汝健足杲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等,表达的是对国事、时局以至社会疾苦的深刻体会。
卢贤生先生在《一代宗师徐悲鸿》里说:
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激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表达出希望祖国独立强蛊的时代意识,使人感奋。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另外一种是“情感说”。
台湾的孙多慈女士是当年“慈悲恋”的女主角,张健初先生著《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中有孙多慈回忆她当年和徐悲鸿师生恋的内容:
1935年夏,孙多慈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毕业,徐悲鸿(引者注: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也想借助庚款留学名额,将她送到国外继续深造。徐悲鸿把自己的打算告知孙多慈时,手中正在作一幅噬奔马图》。 与以往不同,这幅长约五尺的横幅“奔马”,画面上,孤单单只有一匹独行者,前后看不到其他同伴。虽然奔放不羁的疾驰气势依旧,但身孤影单的忧郁,仍在马的目光,马的神态中流露出来。“此去天涯焉将托,伤心竞爽亦徒然。”略作思索、徐悲鸿提笔在画面右上角,落下这样的诗句。 对于徐悲鸿的安排,孙多慈既没有表示高兴,也没有表示反对,在可去可不去之间。徐悲鸿很意外,“难道你还有什么想法?”孙多慈说自己有两层顾虑,“其一,刚刚大学毕业,也没有什么成果,绘画水平自然也不能与吴作人相比,如果真能出国深造,别人会说是先生在中间做的手脚,会给先生带来负面影响的。”“其二呢?”, “其二已经在先生的画上,我还没有走,先生就‘伤心竞爽亦徒然’了,如果真出去,那还不……说实在的,多慈也不愿意离开先生。’徐悲鸿哭哭,说:“关于其一,我有安排,前些天在上海,专门和舒新城提了一下,想把你的素描和其他画作,挑选一二十幅好的,在中华书局出本集子。争取比国庚款也好,向比国学校推荐也罢,手里总有东西可说。”孙多慈一脸惊讶,“不会吧?先生打算给我出本画集?”,“怎么,你还信不过你自己?”徐悲鸿笑着把她鼻子勾了一下。“我的眼光,自然不会有错。这些天我们好好准备一下。”又说,“画集的序,我写也可以,但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还是请舒新城代笔吧,他的文笔和见解,都高人一筹,这件事,你去上海时,当面催他一下。”孙多慈一脸疑惑, “不大可能吧,舒新城那样知名的大出版家,会给我这个小作者的画集写序?”徐悲鸿笑笑,“依我和他的私交,他是不好拒绝的。这个你放心。”停顿了会儿,他又说, “至于你说的那个其二,我也曾犹豫,但想来想去,还是出去的好,你只要一走,我就可以了断这边的琐事,然后也跟着过去。如果顺利,也就三、五个月的时间吧。”孙多慈无言,她只能幸福地听从徐悲鸿的安排。 几天后,孙多慈带着徐悲鸿帮她精选出来的素描稿,以及徐悲鸿写给舒新城的信函,从南京赶往上海。信函是当着孙多慈的面写的, 虽寥寥两三行,但宇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对孙多慈的关爱。
除此之外,提及这段历史的文献资料当然还有廖静文先生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的描写,奉文将其归纳为“政治迫害说”,书中所描绘情节。本文不再复述。
关于上述涉及“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的解释,哪个更符合实际历史情况。要把它放回到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去考虑,1935年徐悲鸿和蒋碧薇的婚姻告急,实际情况是两人由于孙多慈和徐悲鸿之间产生师生恋而闹得将要分手,蒋碧薇女士在《我和悲鸿》里说得很清楚,就连当时在“危巢” (徐悲鸿于1932年在南京傅厚岗筑宅名曰“危巢”)里,她和徐悲鸿一起宴请孙多慈的父亲都有详记,对照张健初先生的《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研究,可推知那时徐悲鸿心中对于孙多慈是有长远安排的,即跟蒋碧薇“离婚”,再与将被他安排到国外的孙多慈汇合,过他们的新生活。只是他心中在想他将把远在天涯的孙多慈托付给谁呢?这就是“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当是徐悲鸿时下的心境,他的伤心有与将跟心爱女友离别的依依不舍的心情,也应该有自己与蒋碧薇十几年同居生活(他们从未有正式结婚)失败的伤心,毕竟蒋碧薇是在少女时代冲破家人的阻拦,毅然与他私奔到日本,今天落到这种情况,他难道会一点伤心都没有。也许是徐悲鸿的宿命,事实证明他在这之后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他没能得到与孙多慈的结合,真的是“伤心竞爽亦徒然”了。
华辰2004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卖的徐悲鸿当年在报纸上刊登与妻子蒋碧微脱离同居关系启事和这前后徐悲鸿手写的两封书信,是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婚变”的见证物。该信记录了徐悲鸿与蒋碧微两人从相识到共处,历经磨难,终得结合,共度八年留法生活的内容,孙多慈的出现,让徐悲鸿陷入甜蜜而又痛苦的师生恋中,这也无疑成为徐悲鸿与蒋碧微最终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显然这个题跋与徐悲鸿和孙多慈在1935年前后的生活背景有关,可以说上诉题款真实地反映了徐悲鸿和孙多慈之间早已发生过的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师生情。
题款、印章的真伪
在对这段题跋解读完之后,接下来思考的是辽博本和我找到的《驱驰》 (图二),这两幅奔马图之间的关系。2009年l 1月20曰,在鲁迅美术学院宴国辉老师的帮助下访到了一件与辽博本一样的双胞胎,刊于台湾1981年7月L日增订再版《徐悲鸿画马集》中,名曰《驱 驰》。从图二看,和图一很显然是一对“双胞胎”,那么孰真孰假,谁临摹谁,就需要辩究。断明真伪。
首先我对辽博本题款“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及“徐悲鸿”白文方印的真伪进行考证。
辽博本题款“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子科先生惠存,乙亥危亡之际,悲鸿”,从书写者的笔法特点看,与徐悲鸿书法特色相比大相径庭,可判断该题款为伪造,理由如下:
1、徐悲鸿书法个性鲜明,秀润多姿,书卷气十足,一般人只能仿其形,未能臻其神,由于徐悲鸿画名太盛,以至他的书法成就往往为画名所掩,其实他的书法同样能显露特立独行的个性。他的行书,结体多以纵势为主,疏朗自然,落落大方,与恩师康有为相比,内敛含蓄当是徐氏书风的特色之一。在行笔过程中,字的组合看似无意实则颇见匠心,行书线条流畅、优美,韵律感十足,节奏感鲜明,面貌独具、可称“悲鸿体”。可见“悲鸿体”书法之美,美在意境上。 (图三)
2、辽博本的题款,看上去十分匠气,写得很拘谨,刻意仿造的痕迹很重,字的行笔速度很慢,在款式布局上章法很乱,这几句话被分成单摆浮搁的两行,波浪起伏,缺乏美感。从笔法上看完全不同于“悲鸿体”题款的轻松愉悦。可以看出仿造者只注意到“悲鸿体”的结体以纵长取势为主的特色,却完全忽略了“悲鸿体”在运笔过程中所形成的流畅、俊美,赋予表现主义色彩的美轮美奂的书风。在用笔取势上,“悲鸿体”通灵舒缓,表达到位,而仿造者的字体看上去拘谨滞板,由于行笔的速度十分缓慢,将其中的“士”“”“笼”“玉”“亡”等字,写得艰涩,根本不见“悲鸿体”的流畅之美,因此从书写水平上分析,应很易辨识真伪。
在章法布局上“悲鸿体”题款从不缺乏浪漫气氛,他的画和题款是中国画最绝妙的组合,能让人感觉到“真善美”的文化气息。造假者的题款让人看不出丝毫浪漫元素,真可用散乱狼藉形容之,从单个字来评, “悲鸿体”书法单拿出那一个字,都会让人感到不拘,不散,不滞。不乱,笔意秀美,而造假者在点画、单字结构、单字缀连、改行照应上均不善表现。如“玉”字。徐悲鸿在写撇的时候不会出现住笔现象,他会像黄庭坚一样,撇下去,撇得潇洒,撇得自然,撇得生动,进而对全幅作品起到调节作用,造假者在撇到尾部时停了,如“/”,在画面上形成了一个墨疙瘩,造成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二种情况:一是“个人用笔习惯”。造假者习惯在写“撇”的时候停笔,这正和徐悲鸿在写“撇”的时候不停笔相反差,从而给我们破解该作品真伪留下了,钥匙”。二是由于书写时,造假者的大脑既要考虑写得像,又要考虑款识、章法,出现墨疙瘩正是他在写落款时,大脑同时传人的两个信号使造假者在处理时出现了迟缓,体现在书法作品上则出现一瞬间留下了僵硬的墨块。
无独有偶,我从刊于台湾1981年7月1日增订再版的《徐悲鸿画马集》中找到《驱驰》的题款,也可以比证辽博本题款的真伪。两个题款都书于同一年1935年,而书法水平却有天壤之别,辽博本甚至连题款的行气都不讲究,写得歪歪扭扭。而《驱驰》题款的行气却写得端庄平稳,秀润多姿,笔法精到。由此可见,辽博本是赝品。
3、徐悲鸿真迹署名款的特色
谢稚柳先生在论古书画鉴別时,强调“书画本身才是鉴別主要的,最亲切的根据,也只有使这个根据独立出来,才有可能利用一切旁证,如印章、别字、年月、避讳、题款,否则,这些旁证纵然有可爱之处,却都是带有尖刺的玫瑰,”(薛永年主编,《名家鉴画探要》)
徐悲鸿署款的面貌变化不是很大,主要在“悲”字和“鸿”字的结字方法上有一定规律可摸,先说“悲”字,他写“悲”字的上半部分“非”字时,有连笔和不连笔两种,在“非”字的右半部分有一竖直下的写法,如表一第2、4、7、9中“非”字,也有在“非”字的右半部分用一短横截住的写法,如表一第1项、第6项中“非”的写法,还有在写“非”字的右半部分“一竖”时,直接下来转写横折的写法,如表一第3、5、8、10项中“非”字的写法,他在写“心”字时,心中“两点”的写法先连笔,然后向外飞的,如表一中10种”心”都是如此。他在写“鸿”字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工”连写,如表一中1、2、3、4、6、7、8、9、lo,另一种是不连写,如表一中5。
表一 徐悲鸿真迹署款
(出自《徐悲鸿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书画集:郑健庐、子展昆仲藏品/徐悲鸿》)
4 辽博奉落款“悲鸿”的真伪辨识
辽博本落款中的“ ”被看假,主要是在下面“心”字的写法上,徐悲鸿写“悲”字下面的“心”字,心中的“两点”是向外甩的,而假的“悲”字的“两点”是向里收笔,从笔法上讲造假者的习惯决定往回带笔,这是造假者与徐悲鸿用笔习惯造成的差别。从“’”上看差别主要是“ ”的写法,造假者的写法过于简练,连笔的速度很快,根本让人辨认不出是“?”,而徐悲鸿先生的“ ” 写得从来都很清晰,如表一中所列的“ ”。再有徐悲鸿先生写“鸿”字的方法是中锋行笔,在写“鸟”字的左半部的一竖时是一笔灌下中不停笔,而辽博本的“鸿”字在下三分之一处行笔慢了,造成在一根线条上出现一粗一细现象,可鉴辽博本落款“悲鸿”系伪造。
5、印鉴对比
徐悲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时所使用过的“徐悲鸿”白文方印共有两方,印文录在《徐悲鸿先生百年诞辰书画集》 (郑健庐、子展昆仲藏品)第16页、17页。16页上的“徐悲鸿”白文方印带白框,印风仿汉代风格,17页上的“徐悲鸿”印不带白框,印风为仿汉印风格中的凿印风格。伪印的差别主要在用刀的水平上,真印用刀平稳,持重,冲刀所形成的质感很美。假印同,真印刻“木”字旁肩是平的,伪印在刻“木”字旁是肩是“圆形”的。详见表二,可证辽博本所钤印鉴是仿刻的。
双胞胎《奔马图》的真伪
其次是对两幅双胞胎奔马图之间孰真孰假的考证。
悲鸿马受人喜爱,画马成了徐悲鸿的艺术特色之一,那么悲鸿马的特点有哪些?笔者试析如下:
1 悲鸿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原理,又有传统中国画中的笔墨,融中西绘画之长于一炉,可谓笔墨酣畅,形神俱佳,他注重写意,造型刚劲矫健。尤其是擅画那种剽悍的骏马,賦予自由的力量,象征着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在观赏悲鸿马时主要是看胸部的处理,胸部的表现是悲鸿马的独到之处,正所谓健马在胸。他画马的脖腔很有特色,颈下的一笔浓墨直插进胸腔,马的昂首之姿便会立刻跃然纸上,这种马艺术形象是崭新的,是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的,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的。
2 徐悲鸿画马对马的肌肉、骨骼 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徐悲鸿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干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徐悲鸿曾请人代笔给刘勃舒先生回信(图五),详述画马诀窍,殷殷教诲之情感人肺腑,内容牵涉画马技巧及徐悲鸿画论,对研究徐悲鸿画马的过程十分重要,附录如下:
勃舒仁弟:来函收悉,画已渐见进步,惟须注意骨节,否则必如幹(引者注:此处指唐代著名画马名家韩幹)。惟画肉不画骨,任使骅骝气凋丧之感!注意骨骼、骨节之记号,为多对真马作速写或素描。 日久必能熟练。余因校务操劳致宿疾转犯,近遵医嘱,闭门静养,故不作画,此信系遣人代笔者,深望弟能多多谅解,努力, 匆匆,即祝,平安,悲鸿,元月~--t"六。又:画画之章法位置,须左、右、上、q:'W-多不少。恰如其位,故题款须尽靠一边,画草用藤黄兼赭石。
按:此段中“注意骨骼、骨节之记号,否则必如幹,惟画肉不画骨,任使骅骝气凋垂之感!”和“又:画画之章法位置,须左、右、上、下不多不少。恰如其位。故题款须尽靠一边。画草用藤黄兼赭石”,这段话为徐悲鸿先生在病中亲自命笔修改添加进去的,令人景仰!
徐悲鸿画奔马运用饱酣的墨色先勾勒出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再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徐悲鸿说: “鬣与尾奔腾受风须散开方有势”。他画的马腿部的线条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他画的马蹄很有讲究,他说: “蹄须讲究,向前者,此处圆向前”。悲鸿先生画马的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透视感强烈,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根据上述徐悲鸿画马的特点,对比图一、图二,笔者认为图二完全符合悲鸿马的特色,图中奔马画得精神饱满,解构合理,生动有势,腹部边缘弧线描写准确,画面构图严谨,章法自然,画中石头和草原画得很见功力,真实生动,马尾画得完全符合马在运动中的流体情态,整幅作品英姿飒爽。而图,马画得整体水平一般,马蹄画得不落地,像悬在空中的感觉,因此没有给人以奔跑的意态。马头画的是马在低头时的样子,不是昂脖,而是低头,这不符合马在奔跑时的情态。马的颈部、胸部,腿部的画法不是徐悲鸿讲的画法,马腿画了很多笔,因此漏出补笔的痕迹,马尾用墨太死缺乏层次,且上扬的态势也不符合马奔跑时的样子,画面底部的草原。石头画得匠气,由此可以看出辽博本的绘画水平缺乏神韵。难与悲鸿大师的奔马相抵,故可定为赝品。
由于两幅侧位奔马图所画内容完全一致,故存在临摹与被临摹的关系,很显然图一临摹了图二,因此图 ,是临本,从北京荣宝斋在上世纪60年代购人的情况分析,图一的,临摹期大致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也就是《驱驰》被公开展览之后。图一的作者当是较早开始作徐悲鸿假画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在研究徐悲鸿作品仿本方面,就具有坐标式作用。
辽博本仿品型系
鉴于目前在各级博物馆和社会上发现有大量徐悲鸿款作品在造型和题款上与辽博本十分相近,且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属于同一类型的仿本,因此有归纳总结的必要。
如图六,为近日登在某艺术市场网上的《奔马图》立轴,设色纸本,徐悲鸿甲戌(1934年)作品,尺寸106 x 107厘米,题识: “此去天涯将焉,伤心竞爽亦徒然,甲戌春,悲鸿。钤印:悲鸿、徐氏悲鸿”。该拍品备有附图说明如下:
本幅奔马为徐悲鸿1934年游莫斯科时,为苏联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籍工作人员所作,现藏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苏联购回,原作多处破损,经重新裴池,珍护至今,据《徐悲鸿年谱》所载,1934年,悲鸿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之请,参加苏联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近代绘画展。由意大利热内亚乘船,中途游览希腊雅典巴底隆神庙,四月底抵达莫斯科,5月6日展览开幕,其后在莫斯科美术学院讲演中国古今艺术变迁。此作就是在此期间所绘,所绘奔马神态已初兵徐派规模,尤其腿部结构造型,显示出极深功力,笔墨恣肆、风神健硕,一望便知为悲鸿真笔。画申题诗曰: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表现出身居海外思念故国的无限伤感,将其自身比喻为画申之马,虽雄姿英发、为追求艺术一往无前,却离家万里无以为, 而当时家国多难, 民族襄微,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无法割舍的眷恋之情,洋溢纸上!寓意之深,感情之切,令观者动容。
图六和辽博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构图、题款,背景的处理、马的基本形态等。所不同者是图六的真伪更容易辨识一些,尽管卖家在图录说明上倣足了“手脚”,赋予该图强大而恢宏的社会背景,来牵动买家的购买欲,但是还是不能让人信服地“一望便知为悲鸿真笔,。图六的题款和辽博本题款在用笔上十分相像,在款识布局上与辽博本题款如出一辙。
另外这幅图在背景的处理上,造假者太过于强调草的作用,把草画得一根接一根,刻板之嫌,难以逾越,徐悲鸿在画马时对背景的处理相当重视,大体分二种情况,一种什么背景也不画,取“天马行空”之意,另外一种是画背景,有的作品只略涂几笔颜色,也有的作品画土地和草原。徐悲鸿画草原从不呆板地一根接一根的画线,有的作品是先画“面”,之后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画草,草的布局呈不规则的形状,偶尔在草原上几笔荆棘,如图七。徐悲鸿画的土地是能让马站立的土地,非常有立体感。这是鉴定徐悲鸿画马这类作品背景的一个常识。在这片土地里蕴涵着西方绘画理念。是悲鸿先生关于怎样画空间的最好事例。
图八是2004年某拍卖公司公开拍卖一幅扇面。钤印:“悲鸿”(白文)。款识有:“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伯秋先生方家教,悲鸿”。作品介绍在附注中指出:“上款伯秋为王伯秋,孙中山先生女婿,曾任南京立法院委员、东南大学教授。此拍品直接得之王伯秋先生家属。”该作质地为设色纸本,虽然卖家的注解很下功夫,甚至把孙中山女婿王伯秋都抬了出来,并注明该件作品直接得之于王伯秋家属。但从画面的水平分析,谁又感坚信此图出之于徐悲鸿手笔?况且较之于前二幅题“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作品,这幅的水平明显地又差出一大截。把这件作品附列在此的目的,是为了探讨造假者在仿,造徐悲鸿作品时,对徐悲鸿生平及交游情况一定事先进行了详考,再确定仿、造徐悲鸿那个时间段的作品,又由于“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竟爽亦徒然”这句话在有关徐悲鸿的著述中经常被引用,所以造假者一定以为写这段话可以轻易蒙混过关,从目前情况看,不能不说造假者具有一定的水平。
图九是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卖图录》中的徐悲鸿《奔马图》。该图与辽博本亦有明显关系,无论在构图、马的形态、石头的画法、题款的样式和背景的处理上都与辽博本雷同,所不同者只是马的身体换了个方向,亦属赝品。
通过上述举证可以发现,目前确实存在大量仿徐悲鸿奔马图的作品,与辽博本的情况相同或相近。并且存有共性,如题款的写法、马的侧面画法、印章的艺术效果、背景的处理等等。如何科学地看待这种类型、系列仿品呢?我想这需要通过提出新的学术名词来概括解决。
要想从理论上对上述类型赝品进行归纳,就要借用类型学的表述方法,假若把辽博本徐悲鸿《奔马图》仿本视作这一类型最早发现的“祖本”,那么借助流行病学的记录方式,就可以将这类仿本称作“辽博本型仿品’。如果这类仿本多到可以排成系列,那就不妨将其称之为“辽博本型系仿品”,从而可以科学地解决书画造假中关于仿本类型记述等问题,推而广之,就可以解决其他艺术门类作品造假的类型和系列问题。这对于鉴定学中关于仿、造问题的研究,无疑是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