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站在文化小康新的起点上,我们已经不能再从一般意义上看待文化建设,需要将其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放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互动中去认识。尤其是对邗江而言,我们提出2008年在扬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我们邗江将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统筹推进文化发展为目标,以夯实基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为关键,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努力探索一条具有邗江特色、邗江风格、邗江气派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路子,为决胜全面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铸文化之魂。在提升的文明素质上下功夫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求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干部、教育群众,优化邗江学习节、领导干部论坛、党员干部公共课堂、企业家论坛、新农民讲坛等五大学习教育载体,深入开展现代市民教育、现代农民教育、现代职工教育、现代青少年教育和现代领导干部教育工程,努力为率先全面小康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继续深化“五德(政德、商德、医德、师德、艺德)教育”,努力在全区营造公开公正的执法服务、简洁高效的行政服务、及时到位的政策服务、促进经济的信息服务、文明礼貌的优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延伸服务的“大服务”格局:扎实推进区以上的文明单位围绕思想道德共抓、经济发展共促、平安村庄共创、村容村貌共治、农村文化共建、数字建设共推、文明新风共育等内容与行政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向农村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为率先全面小康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人文环境;全面推进“百佳‘三创’之星”、“百佳文明之星”、“百佳和谐之星”评选活动,建立健全邗江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先进典型库,为邗江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强文化之基。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见成效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保障。因此,我们将切实加强党委对文化的领导,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格局。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逐步建立区、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政府带动与引导、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机制,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激励和调控作用,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一步拓宽社会投入渠道,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力度,推进基层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07年,确保区文化馆、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的考评验收;全面完成镇(街道)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村级农民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积极与邮政局沟通。逐步将城市邮政报亭向行政村延伸,达到“村村有书报亭”;继续开展党政机关捐赠电脑下乡活动,确保每个“农家书屋”有3台电脑并能免费上网。2010年,建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分中心,所有镇(街道)建成共享工程服务点,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共享工程基层点,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逐步构建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塑文化之形,在培植和保护特色文化上扩影响
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品牌,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的形象。我们将着力塑造以“一圈、两点、三带”为重点的邗江特色文化总体架构,不断彰显邗江文化的影响力。“一圈”:就是建立以城区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圈。“两点”:即甘泉汉墓群的汉代文化集中点和槐泗隋炀帝陵的帝王文化点。“三带”:以千年运河为主轴、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瓜洲古镇为龙头,反映古镇风貌、民俗风情的“古运河文化带”;以自然生态为主轴、田园文化为灵魂,以泰安、槐泗、方巷、公道为重点反映生态湿地、民俗风采的沿邵泊湖“生态休闲文化带”和以沙头为核心的“夹江原生态休闲度假文化带”。通过对邗江生态文化的复归和创新,使邗江文化既充满历史文化积淀,又展示生态文化之美。积极做好胡笔江故居、凤凰岛、甘泉汉墓群、隋炀帝陵、高曼寺等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开发利用工作,在文化和旅游的互动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充分借鉴“跳娘娘”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抓紧整理、保护和包装“打坐堂”、“板凳龙”、“黄珏老鹅”、“凤凰岛的传说”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力争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群众文艺创作相结合,以北山片的花香鼓舞、扬剧,北洲片的跳莲湘,瓜洲的踩街为重点,精心举办一批有代表性和艺术性的扬剧、民舞、民歌等民间民俗特色文化项目的展示活动,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区域特色文化,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扬文化之韵。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上创特色
基层文化的生命在田野,在乡村。我们要按照“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重大文化活动‘市场化’,特殊群体文化活动实现‘流动化”’的思路,深入开展“百场讲座进百村(社区、企业)”、“百村万户农民读书工程”、“百场影剧进村企”活动,在全区形成“交流到农家讲坛、读书到农家书屋、看戏到农家戏台”的浓烈氛围:以邗江学习节、运河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和企业文化艺术节为龙头,引导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邗江学习节”、“农民读书节”坚持办出特色,体现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际成效:“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坚持办出新意,体现农村和社区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和文艺创作的新品、精品;“企业文化节”坚持办出风采。体现邗江企业家的精神风貌;“运河艺术节”坚持办出品味,体现邗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同时,积极开展好“龙腾邗江、凤舞元宵”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活动、“舞动邗江、和谐家园”市民日文化活动,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塑造“相约来鹤台”、“欢乐邗江大看台”等广场文化品牌。
显文化之力。在实施精品工程上出成果
显文化之力,就是彰显邗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力。坚持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当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推动文化内容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方式,力争每年在省级以上发表、演出或展出更多的群众文艺作品,争取在省“五星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等重大赛事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放大示范效应,提升竞争力。坚持“一镇一品”,培植村镇文化特色,通过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凸现示范带动效应,推出更多的体现时代精神、邗江特色、现实生活,符合人民群众多元、多变、多样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的鲜活作品,多出像《花香鼓》、《宠物情缘》、《心碑》和《芦花白》这样的艺术精品,推动全区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扶持各类农村自办文化,鼓励发展一批文化示范户、文化经纪人、农民读书社、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在农村广阔的天地播撒文化的种子。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邗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杭邦华
铸文化之魂。在提升的文明素质上下功夫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求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干部、教育群众,优化邗江学习节、领导干部论坛、党员干部公共课堂、企业家论坛、新农民讲坛等五大学习教育载体,深入开展现代市民教育、现代农民教育、现代职工教育、现代青少年教育和现代领导干部教育工程,努力为率先全面小康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继续深化“五德(政德、商德、医德、师德、艺德)教育”,努力在全区营造公开公正的执法服务、简洁高效的行政服务、及时到位的政策服务、促进经济的信息服务、文明礼貌的优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延伸服务的“大服务”格局:扎实推进区以上的文明单位围绕思想道德共抓、经济发展共促、平安村庄共创、村容村貌共治、农村文化共建、数字建设共推、文明新风共育等内容与行政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向农村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为率先全面小康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人文环境;全面推进“百佳‘三创’之星”、“百佳文明之星”、“百佳和谐之星”评选活动,建立健全邗江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先进典型库,为邗江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强文化之基。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见成效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保障。因此,我们将切实加强党委对文化的领导,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格局。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逐步建立区、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政府带动与引导、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文化建设与管理新机制,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激励和调控作用,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一步拓宽社会投入渠道,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力度,推进基层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07年,确保区文化馆、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的考评验收;全面完成镇(街道)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村级农民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积极与邮政局沟通。逐步将城市邮政报亭向行政村延伸,达到“村村有书报亭”;继续开展党政机关捐赠电脑下乡活动,确保每个“农家书屋”有3台电脑并能免费上网。2010年,建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分中心,所有镇(街道)建成共享工程服务点,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共享工程基层点,为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逐步构建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塑文化之形,在培植和保护特色文化上扩影响
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品牌,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的形象。我们将着力塑造以“一圈、两点、三带”为重点的邗江特色文化总体架构,不断彰显邗江文化的影响力。“一圈”:就是建立以城区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圈。“两点”:即甘泉汉墓群的汉代文化集中点和槐泗隋炀帝陵的帝王文化点。“三带”:以千年运河为主轴、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瓜洲古镇为龙头,反映古镇风貌、民俗风情的“古运河文化带”;以自然生态为主轴、田园文化为灵魂,以泰安、槐泗、方巷、公道为重点反映生态湿地、民俗风采的沿邵泊湖“生态休闲文化带”和以沙头为核心的“夹江原生态休闲度假文化带”。通过对邗江生态文化的复归和创新,使邗江文化既充满历史文化积淀,又展示生态文化之美。积极做好胡笔江故居、凤凰岛、甘泉汉墓群、隋炀帝陵、高曼寺等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开发利用工作,在文化和旅游的互动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此同时,充分借鉴“跳娘娘”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抓紧整理、保护和包装“打坐堂”、“板凳龙”、“黄珏老鹅”、“凤凰岛的传说”等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力争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群众文艺创作相结合,以北山片的花香鼓舞、扬剧,北洲片的跳莲湘,瓜洲的踩街为重点,精心举办一批有代表性和艺术性的扬剧、民舞、民歌等民间民俗特色文化项目的展示活动,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区域特色文化,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扬文化之韵。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上创特色
基层文化的生命在田野,在乡村。我们要按照“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重大文化活动‘市场化’,特殊群体文化活动实现‘流动化”’的思路,深入开展“百场讲座进百村(社区、企业)”、“百村万户农民读书工程”、“百场影剧进村企”活动,在全区形成“交流到农家讲坛、读书到农家书屋、看戏到农家戏台”的浓烈氛围:以邗江学习节、运河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和企业文化艺术节为龙头,引导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邗江学习节”、“农民读书节”坚持办出特色,体现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际成效:“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坚持办出新意,体现农村和社区文化活动的新载体和文艺创作的新品、精品;“企业文化节”坚持办出风采。体现邗江企业家的精神风貌;“运河艺术节”坚持办出品味,体现邗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同时,积极开展好“龙腾邗江、凤舞元宵”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活动、“舞动邗江、和谐家园”市民日文化活动,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塑造“相约来鹤台”、“欢乐邗江大看台”等广场文化品牌。
显文化之力。在实施精品工程上出成果
显文化之力,就是彰显邗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力。坚持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当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推动文化内容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方式,力争每年在省级以上发表、演出或展出更多的群众文艺作品,争取在省“五星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等重大赛事中获得更好的成绩,放大示范效应,提升竞争力。坚持“一镇一品”,培植村镇文化特色,通过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凸现示范带动效应,推出更多的体现时代精神、邗江特色、现实生活,符合人民群众多元、多变、多样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的鲜活作品,多出像《花香鼓》、《宠物情缘》、《心碑》和《芦花白》这样的艺术精品,推动全区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扶持各类农村自办文化,鼓励发展一批文化示范户、文化经纪人、农民读书社、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在农村广阔的天地播撒文化的种子。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邗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杭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