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扭转减振皮带轮的匹配试验研究

来源 :内燃机与配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某四缸汽油机进行不同频率的皮带轮匹配台架试验测试,在发动机全负荷加速工况下采集曲轴转速信号并进行扭振分析,结果表明频率为340Hz扭转减振皮带轮满足对单谐阶扭转角位移和各谐阶扭转角位移之和的设计要求,且能有效衰减曲轴扭振,因此确定该发动机匹配340Hz频率的扭转减振皮带轮。
  关键词:皮带轮;扭振;频率;角位移
   中图分类号:U464.1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0)22-0011-03
  0  引言
  发动机曲轴承受着气缸内混合气燃烧压力和运动部件的惯性力,这些作用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载荷。作为一个具有惯性质量的弹性系统,曲轴在周期性变化的转矩作用下,各轴段间必然会发生周期性扭转振动[1]。近几年随着发动机逐渐朝小型化和高功率的方向发展,扭转振动则进一步加剧[2],尤其是在某一转速下当强迫扭振频率和曲轴系自身固有频率相当时,扭振振幅明显增大,从而产生曲轴共振[3]。共振现象对发动机工作影响很大,轻则前端轮系噪声增大,机体振动增加,影响整车舒适性,重则曲轴断裂,发生安全事故。
  目前车用汽油机改善扭振常用方法是在曲轴前端安装扭转减振皮带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皮带轮中的橡胶阻尼来吸收曲轴的扭振能量从而降低振动噪声[4],因此汽油机曲轴皮带轮的匹配设计十分重要。
  本文基于已有仿真计算结果,利用LMS测试设备,对不同频率的扭转减振皮带轮进行台架测试,通过扭振特性分析,为发动机匹配最佳频率的减振皮带轮。
  1  试验测试
  扭转减振皮带轮由轮毂、橡胶层和惯量环三部分构成,其中惯量环转动惯量和皮带轮频率会影响扭振幅值。根据发动机结构设计要求,皮带轮的转动惯量保持不变,只改变皮带轮频率,以测试发动机匹配不同频率皮带轮时对扭振的控制效果,皮带轮频率的调节一般通过改变橡胶参数来实现。经前期仿真分析和厂家试制,本次试验的四个皮带轮设计参数见表1。
  测试所用为某直列四缸1.5T增压汽油机,AVL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发动机飞轮侧与测功机输入轴进行固定连接。数据采集为西门子LMS测试设备,通过编码器采集皮带轮轮毂的转速信号,编码器每转输出600个脉冲信号。编码器通过工装固定安装在发动机前端,同时保证其与发动机曲轴同轴,测试安装如图1所示。
  测试工况为发动机全负荷匀加速1000-5500rpm,数据采集前,应起动发动机进行热机,确保发动机冷却液温度、机油温度等达到规定范围值,然后再进行试验。
  试验过程中,LMS测试系统将编码器采集的转速脉冲信号计算成角速度信号,然后再对其积分计算成角位移,最后测试系统通过傅里叶变换将时域角位移信号转换成频域角位移,从而得到不同谐阶的扭转角位移振幅随转速变化的结果。
  2  数据分析
  将测试数据在LMS Test.Lab软件中分析计算。由于本次试验对象为四缸发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旋转两圈,发动机点火四次,因此发动机的主要谐阶为2、4、6、8等谐阶。但发动机2谐阶扭转角位移受滚振影响较大,而滚振一般称为零节点振动,其特征为振动角位移振幅与发动机转速的平方成反比,一般在发动机低转速区域扭振幅值较大,随着转速的升高振动幅值逐渐减小,所以在扭振分析时应剔除2谐阶的数据,其次10谐阶以上扭转角位移较小可忽略不计,因此本文主要分析4、6、8、10各谐阶扭转角位移。
  根据工程经验,一般要求在发动机额定转速范围内,皮带轮的单谐阶扭转角位移最大值小于0.1°,且各谐阶扭转角位移之和最大值小于0.2°,则认为发动机的扭振可接受,皮带轮的匹配效果较好。
  2.1 单谐阶测试结果
  从图2-图5可以看出在发动机低转速段,所有皮带轮的4谐阶扭转角位移均较大,这是由于在低转速段受到曲轴滚振的影響,因此在数据分析时应忽略4谐阶低转速段的测试结果。皮带轮4、6、8和10各谐阶扭转角位移最大值及对应转速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1#皮带轮6谐阶、2#皮带轮4谐阶和4#皮带轮4谐阶的扭转角位移最大值均超过0.1°,不满足对曲轴扭振衰减的设计要求。3#皮带轮各谐阶扭转角位移最大值都小于0.1°,其中最大为4谐阶0.093°,发动机转速为4883rpm,避开了发动机常用工作转速范围,满足对皮带轮扭振单谐阶的设计要求。
  2.2 各谐阶扭转角之和
  3  总结
  ①对四种不同频率皮带轮的4、6、8和10谐阶进行扭振分析,340Hz频率的皮带轮各单谐阶扭转角幅值小于0.1°,满足设计要求。②331Hz和340Hz频率皮带轮各谐阶扭转角之和小于0.2°,满足设计要求。③综合分析,选择340Hz频率皮带轮作为最佳匹配结果,且能对发动机扭振有很好衰减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亚男.曲轴扭振对发动机整机噪声性能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张栋,张良良,高文志,等.2.8T柴油机轴系扭振特性测试与分析[J].机械设计,2014,31(11):73-74.
  [3]李静,王东方,缪小冬,等.发动机曲轴扭振仿真分析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7,46(5):41.
  [4]王国峰.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J].内燃机与配件,2019(13):31-32.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9月,美国汽车工程协会(SAE)制定标准J30162016,定义汽车自动化为六个等级。截止目前,北京现代名图汽车按照这个标准划分,属于2级半自动化。笔者按照此标准解读,也就是说,北京现代名图汽车中安装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例如:车道保持辅助、后侧方盲区防撞辅助等等。以下介绍的正面防撞辅助系统(英文名称缩写:FCA)(以下简称FCA)只是多个辅助系统中的一员。主要功用是保证行车过程中,
期刊
摘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新、课程体系改革滞后、证书体系不清、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提出了“213”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1+X”证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全面系统强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时代制造业转型发展对技艺精湛、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
期刊
摘要:汽车智能钥匙系统是近年来随着汽车技术的迭代的产物,其特点具有便捷性和防盗性,现该系统已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其市场应用广泛,但汽车智能钥匙系统后市场服务能力还未能完全匹配。现阶段汽车维修企业缺乏掌握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为提高汽车智能钥匙系统专修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支持行业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行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融合度有限、实践教学覆盖面不广、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提出结合STEM理念构建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创业环境平台搭建、课程体系构建、丰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STEM理念;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新能源
期刊
摘要:《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中职校加工制造类、汽车维修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将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测量融为一体,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笔者依托省人培课标,结合本地区人才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对该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和编排,本文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改内容的模块化及课改教学的实践探索等方面作了阐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培课标;课程改革;模块化;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期刊
摘要: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随着“1+X”证书制的深入实施,其已经成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电动汽车保养与维护》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定位作为切入点,分析“1+X”证书制度下《电动汽车保养与维护》教学改革方案,以此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保
期刊
摘要:Inventor建立锚机机架焊接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SC. Nastran进行线性静力和强度分析,并对锚机机架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锚机机架;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T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09-0089-02  0 引言  锚机是船舶甲板
期刊
摘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传统课堂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本文以铁道机车专业主干课程《内燃机车柴油机》为例,设计以现实岗位、技能、课程思政为载体的三维育人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以期为其它同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
期刊
摘要:在发动机油底壳的设计过程中,除满足正常储油功能外,还应考虑油底壳对整机的噪声贡献。本文以某型号发动机为设计对象,根据整机参数要求,设计了与该发动机相匹配的铸铝材料油底壳。建立实体模型并进行了油量倾斜校核,保证在机油加注范围内机油的吸取,以及不发生曲轴搅动现象。对实体模型进行了模态仿真计算,确保模态满足要求。对振动薄弱点进行了设计优化改进,同时在油底壳内部增加了挡油板。改进后油底壳完全满足发动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特种汽车多轴转向技术的设计和优化内容,简要分析了转向系统的结构、转向传动、转向助力匹配和转向零部件分析等方面,总结了平面投影法、多体动力学优化法、梯形机构设计和纵向传动系统等优化目标,以及在应用数学模型和约束时要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特种汽车;多轴转向;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4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