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语言是描述、表达意义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载体。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一、从观察中起步
要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苏教版的教材在每一节新授内容时,都有一幅情境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先观察,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抓住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说话。
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先投影出示两块小木块,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小猴子以推来一块,又让学生说一句话;然后教师问:合起来有几块?也就是说一共有几块?再让学生用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原来…又…一共”,以后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说好三句话,通过说学生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顺理成章地说出“2 1=3”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意识地渗透了应用题的教学。学到表格应用题时,就让学生说第一个条件是______,第二个条件是______,问题是______。以后就放手让学生用简要、准确地语言概括已知条件和问题。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说一句话、两句话、到三句话;从认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到用数学语言清楚准确地描述已知条件和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数学词汇,丰富数学语言,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在“说”中成长
在学生每次独立解决一个问题后,都有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不一样,算理也不一样。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理,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例如,教学除法时,首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上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知道有“3个老师带着62位学生去郊游,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通过老师的进一步启发以及学生再观察,从而得出了共有65人,要求“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可以用65÷6=10(顶)余5(人),接着老师可以投石问路,10顶够吗?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教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根据、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路。如:90÷9=______学生可能会想90里面有9个10,平均分成九份,每份是1个10;也可能会想,先算9÷9=1,90÷9=10。
学习数学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因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述过程为:我已经知道了______,问题是______。因为小学生是从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出发,通过分析和综合这一基本思路来发展思维能力的。例如,用100元买了3个足球,找回7元,每个足球多少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由因索果。先想买足球用了多少元;买了3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元就可以求出来了。也可引导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由果导因。表述为:要求每个足球多少元,必须知道买了多少个足球和花了多少元,买了多少个足球是已知的,所以第一步先求买足球用了多少元。这样通过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说解题思路,加强了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在操作中内化
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进行动手操作。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比一个数少或多多少,红花有15朵,黄花有8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首先我让学生看题说题意。许多学生都说成用红花的朵数去掉黄花的朵数,就得出多少朵。这时,我不急于让学生列算式,而是让他们拿出学具来动手摆,通过操作,学生看出:如果拿掉黄花,那么剩下的是红花的朵数,还有15朵,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时,我再问学生,已知两个数,求它们之间的差,该怎么办?让学生观察学具,动手操作。结果大多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应该把黄花与红花相同多的朵数去掉,剩下的红花就是多的朵数。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再出第二道习题加深学生对这类题型的认识,并让他们同桌互相说,小组选一个同学说给全班听,看谁说得又对又响亮。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四、在小结中强化
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一般需要进行课堂小结,对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从一点一滴培养起,从每一句话开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越来越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
一、从观察中起步
要让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苏教版的教材在每一节新授内容时,都有一幅情境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先观察,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抓住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说话。
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先投影出示两块小木块,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小猴子以推来一块,又让学生说一句话;然后教师问:合起来有几块?也就是说一共有几块?再让学生用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原来…又…一共”,以后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说好三句话,通过说学生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顺理成章地说出“2 1=3”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也有意识地渗透了应用题的教学。学到表格应用题时,就让学生说第一个条件是______,第二个条件是______,问题是______。以后就放手让学生用简要、准确地语言概括已知条件和问题。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说一句话、两句话、到三句话;从认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到用数学语言清楚准确地描述已知条件和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数学词汇,丰富数学语言,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在“说”中成长
在学生每次独立解决一个问题后,都有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不一样,算理也不一样。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理,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例如,教学除法时,首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上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知道有“3个老师带着62位学生去郊游,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通过老师的进一步启发以及学生再观察,从而得出了共有65人,要求“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可以用65÷6=10(顶)余5(人),接着老师可以投石问路,10顶够吗?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教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这样把学习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根据、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后,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路。如:90÷9=______学生可能会想90里面有9个10,平均分成九份,每份是1个10;也可能会想,先算9÷9=1,90÷9=10。
学习数学的另一个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因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述过程为:我已经知道了______,问题是______。因为小学生是从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出发,通过分析和综合这一基本思路来发展思维能力的。例如,用100元买了3个足球,找回7元,每个足球多少元?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由因索果。先想买足球用了多少元;买了3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元就可以求出来了。也可引导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由果导因。表述为:要求每个足球多少元,必须知道买了多少个足球和花了多少元,买了多少个足球是已知的,所以第一步先求买足球用了多少元。这样通过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说解题思路,加强了问题—条件—算式之间的联系,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数学语言的表达。
三、在操作中内化
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进行动手操作。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比如在教学应用题比一个数少或多多少,红花有15朵,黄花有8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首先我让学生看题说题意。许多学生都说成用红花的朵数去掉黄花的朵数,就得出多少朵。这时,我不急于让学生列算式,而是让他们拿出学具来动手摆,通过操作,学生看出:如果拿掉黄花,那么剩下的是红花的朵数,还有15朵,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这时,我再问学生,已知两个数,求它们之间的差,该怎么办?让学生观察学具,动手操作。结果大多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应该把黄花与红花相同多的朵数去掉,剩下的红花就是多的朵数。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再出第二道习题加深学生对这类题型的认识,并让他们同桌互相说,小组选一个同学说给全班听,看谁说得又对又响亮。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四、在小结中强化
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一般需要进行课堂小结,对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从一点一滴培养起,从每一句话开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越来越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